APP下载

管理班级,当从“微”处做起

2020-04-03姜楠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3期
关键词:辩论师生班级

姜楠

班级管理,历来是教育的难点、热点,为人诟病也多。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之下,这一直接关乎管理育人的工作,因内存千头万绪、外显鸡毛蒜皮而变得格外重要。如何改变过去陈腐的管理方式,如何打破管理的边界,体现出核心素养“新常态”下的特点,打造班级管理生态的“命运共同体”,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这些都是当下班主任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育的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学生成长的节点,发挥他们的潜能,促其“做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为此,笔者认为,班级管理要从“微”处做起,用心经营,就会找到“秘籍”,探寻到班级管理的密码。从“微”处做起,就是从“小主题、小辩论、小时段、小反思”中切实有效地建构微主题、精选微辩论、详做微记录、深挖微反思,在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成长中碰撞出新观点、新思维、新智慧。

一、建构微主题,化解大问题

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常常会深陷手忙脚乱的境地,心烦气躁,焦头烂额,乱发无名之火,药不对症,导致问题常常得不到有效解决。其实,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也有其共性可循。班主任可以静下心来,进行梳理总结,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巧设为微主题,设置情境,放在班内,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讨论,共同研究,集体解决。主题的设置要注重两个环节:一是发现小问题。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把自己融入班集体之中,真正成为班集体中的一分子,用眼去看,用心去留意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归置,并设计成一个个小主题,或张贴在班内,或召开班会,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出主意来解决问题,班主任要给予引导教育,并细化为推进班级管理的一个个小“妙方”,加以保存。二是深化小问题。班主任要见微知著,善于一叶知秋,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比如校园霸凌、学生谈恋爱问题,以防酿成大问题、大伤害。

在高三复习的最后阶段,由于紧张的神经压迫刺激所致,许多学生会出现“高原现象”。每到此时,作为班主任的我都把教室内张贴的成绩单、名次表全都揭下来,把倒计时标志也全部抹掉。随时召开“心态归零  忘我前行”微主题班会。长则半节课,短则一个晨读或课前15分钟,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心”需求的“微活动”:让学生或讲故事,或表演节目,或谈求学心得历程,或畅想人生美好未来……而我则适时给每个学生一份小礼物:一条红线,一个贝壳,组成“好运贝壳”。红色,代表着好运;贝壳,经得住磨炼和洗礼。两者系在一起,希望他们都能经得住风浪,好运永相伴。

“微主题”的创设,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机会,给学生选择和思考的空间,形成师生互动、共振,最后发展为“自助餐式”的教育,各述其惑,各展其能,各取所需。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归纳,给予必要的情境设置,让学生自己去排忧解惑。好的教育管理,就是要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方法去教育50个孩子。

二、精选微辩论,迸发大火花

精选微辩论,就是班主任精选突出的、典型的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展开辩论。其形式或由班主任主持,或由任课教师参与,或由学生自己组织。由于辩论的话题都是班级师生中的实际困惑,学生参与就有热情、有态度、有生气。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些小话题的辩论过程中,可能迸发出大的思想火花。

談恋爱在学校是禁区,也是高中阶段班级管理最棘手的问题。为此,我设计了“微辩题”——“男生、女生,听我说”,分成小组,进行辩论。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上“好处”和“坏处”,并播放歌曲《窗外》,让学生一起分析主人公爱纠结的原因,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探讨异性交往度的问题。辩论中,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每人都有话可说,有话必说,让他们辩个够,“好话”“坏话”,只要是实话,都可尽情表达。因为有班干部做了倾向性的陈述,大多数学生表示支持男女生正常交往,而反对过早恋爱的行为。

班主任的作用只是引导,没有训诫,没有立规矩、定框框,仅给予友善提示:第一,人生要有整体规划,要进行顶层设计、分段奋斗,潜心求学、专心研读,才会有效做事。第二,抓住当下,走好平时的每一步,才会走快、走远。最后,在“微辩论”中达成共识:人生诚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言“慢慢走啊,请欣赏”。事实证明,通过“微辩论”,让学生在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之间做思想“斗争”,在同伴的认可或否认中自我调节,哪些交往是要面对的、阳光的,哪些交往是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倡导的,这种略带孩子气的宣言效果远比教师的训导来得真、悟得透、化得好。

三、详做微记录,积累大妙方

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每一个细小的教育行为记录成册,并加以归纳分类,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积累了解决问题的诸多妙方。因此,班主任要做有心人,留心问题、精心记录,热心服务、诚心交流,潜心细研、静心化人。

微记录有别于传统的日记,它可以在班级内相互传阅,共享互学,集思广益。方式文体多样,内容要求健康向上、向善向德。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或他人一天的微小进步或细微发现、思考记录下来,每周上交班主任微评;再由班主任进行批阅做微记录,事例鲜活典型的、文笔细腻精彩的,班主任可进行微评,或制作成课件,或拍成微视频,在班级群、家长群里转发、交流,对那些师生、家长反响好的,分类成册;一般或反响差的,要及时与学生对接、整改,找到最佳途径,不留隐患。这样,就燃起了每个学生对自身、对他人、对班级参与的激情,每位家长也踊跃参与其中,既激发了个体的求真向善,也调动起学生的团结精神、参与意识。

更让人可喜的是,因为家长的参与,他们与孩子共同阅读、共同提高,并与班主任共同交流、形成共识。其实,每个学生、每个故事都是丰富的教育资源,班主任只要认真整理,精心对待,就能倾听到学生内心的声音,寻找到师生心灵共振的频率,最终成为班级管理的行家里手。

四、打造微反思,成就大文章

苏格拉底有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只有经过咀嚼、反思、彻悟的生活,才有价值、有味道。教育之为教育,妙在春风化雨,贵在无止境。反思,是挑战现实、超越自我的最有效途径。班级管理所提倡的微反思,就是在学生管理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过程中,班主任深化提高、精心升华的微文化,是班级集体智慧的结晶。

微反思的打造,不是将班级每位学生的学习心得、经验反思简单相加,而是运用批判性分析的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规律,形成理性的经验,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样的反思,来源于班级管理的实践,因而在教育作用上也更具生命力。

微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读懂学生、教育服务学生。它像医患中的“平等对话”,医生需要认真地倾听,对话的应答没有预先确定或提前约定,每一次对话都是不可预测的,都是真实的。班主任的反思像医生的诊断一样,需要“望、闻、问、切”,不需要事先准备好,要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效、有意。通过微反思,让我明白:懂学生比爱学生更重要,或者说,读懂学生才是真正的爱学生。

柏格森说,生命的本质在于创新。优秀的班主任善于在日常的、动态的希望中进行“微”创新,它能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形成智慧和情感的一次次碰撞,始终处于亢奋的求索状态,欲罢不能。做班主任工作,只要我们坚持从“微”处做起,日积月累,终会突破成长节点,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收获人生的精彩与分量。

姜 楠   山东省沂南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班主任。

猜你喜欢

辩论师生班级
班级“无课日”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同影子辩论
麻辣师生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