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问题与对策
2020-04-03高长
高长
近日,为了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要求各地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停课不停学”。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和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在开学之际各校通过直播、录播、在线课程等多种形式实现了“网上开学”。然而,网上教学如一场“数字海啸”席卷了大江南北的同时,各大网页、QQ群、微信群、授课平台APP随处可见教师一片忙碌的身影,《救救孩子和老师吧!他们被网课逼疯了》《莫把“停课不停学”的好经念歪》等文章被大量转发,也有学者提出“与其乱动、不如不动”的呼吁。可见,很多人对这一举措并不“买账”,至少认为这一举措“有待改进”。我们既不要因为“开展网上教学实现了停课不停学”而盲目乐观,也不要因为在线教学在实践中遇到了挑战而对其失去信心。每临大事有静气,只有理性分析、厘清问题,进而找准对策,方能解当下之困,实现真正的“停课不停学”。
网上教学为应急之举更为时代所需
国家互联网办公室官网公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较2018年底增长3122万,占网民整体的27.2%,全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预计将达2.59亿人。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3.05亿人。我国农村地区网民在线教育的使用率为17.6%,较2018年增长2.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在线教育因其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满足学习者碎片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等优势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当前,防控新冠肺炎仍然是头等大事,教育部下发延期开学的通知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通过在线教学这一形式力争实现“停课不停学”。应该说,大家用心良苦、顺势而为,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此同时,在线教育的教学环境与组织形式已经发生变化,我们必须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满足“不停学”的同时,真正实现“有效学”。
当前“停课不停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网上教学成为网络版的“班级制集中教学”
面对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务必认真研究两者的异同,尤其是对其中差异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把“班级制集中教学”直接搬到网上。
首先,从课程设置来看,我们不能直接沿用以前的课表,毕竟班级制集中教学是按照定时、定式、定员的“三定”式教育模式设置的。网上教学不时会出现诸多“不定”的情形。
其次,要结合不同课程的学科特性,对适合网上教学的课程,以及一门课程里面适合网上教学的内容优先开展,至于不适合的内容可以暂缓实施,后期集中补上。
2. 对“数字鸿沟”现象的重视不够
随着疫情的突然爆发,加之各地实施地域管控,身处不同地域的学生在网络信号稳定方面有差异。有些学生可以得到父母的全天陪伴,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家长坚守在疫情一线早出晚归,甚至不能回家,孩子由老人“全权代管”。因此不同家庭在监管度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一点在小学低龄阶段尤為突出。不同家庭在学习硬件、家长的信息素养软件上也不尽相同。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制定政策和教学计划时要有周全考虑,做最坏打算,在照顾多数时也要兼顾少数,尽量避免“数字鸿沟”引发“学业鸿沟”。
3. 教师都成“主播”,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网上教学开展以来,教师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物尽其用,纷纷将自己的家改造为主播间,自己自然也当上了“主播”。这样的做法并非必要。教育部官方网站援引《中国教育报》文章《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指出,“学校可以利用……网上学习资源清单,结合本校自身特点,形成灵活课程表,推送给学生自主点播学习”。任课教师及其所在教学团队可以先对已有优质资源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如果所需资源匮乏或现有资源不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确实需要教师成为“主播”,可以组织教学团队,分工合作搜集和开发PPT课件、微课、讲义、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没有必要硬性要求每位老师成为“主播”,这样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当前“停课不停学”的应对之策
1. 网上教学保障基本地学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实现“停课不停学”,针对基础教育而言,首先要保障基本地学,这是事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更是事关教育公平的问题。疫情期间,全国区域差异较大,不能不切实际,更不能拔高要求。所谓基本,各学校甚至各个教学班,在确定授课模式、制定课程表以及拟定各科教学计划时,一定要从本班实际出发,确保教学模式所需的技术支持能够得到保障,确保开设课程的基本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让本校的特色得到彰显。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考虑到疫情期间和平时教学的差异,尽量避免“面面俱到,所有课程一起上”的乱象,可以重点保障核心课程的教学。对于不适合线上教学或可以暂时延后集中学习的课程可以暂不列入课程计划。
其次,尽量减少集中统一在线学习时间。一方面尽量减少在线学习时间,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直播”,更多地采用录播或网络点播的学习方式,给予教师、家长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与空间。
此外,在学习时长上,科学合理规划线上学习时间和线下学习时间,不能机械套用学校常规作息时间。
2. 疫情期间鼓励多元地学
在基本地学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各个家庭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实施多元地学。学生因为疫情原因不能如期返校,不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集中学习实属遗憾。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深知“世事洞明皆学问”。疫情期间,除了通过网上继续学习书本知识外,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教师的推荐进行广泛阅读,弥补平时阅读量少这一遗憾。农村的孩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走进田野,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美,这也不失为一堂堂生动的自然课。对于疫情期间还在忙碌的家庭,在完成基本地学之后,让孩子适当参与家务,学生在此过程中增强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就连不断滚动的疫情新闻也可能成为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对时事更加关心、对生命更加敬畏。此外,如晚间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也可以让学生对中国的诗词文化有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
3. 教师和家长引导自主地学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疫情期间的网上学习不失为一次实践。疫情期间,如果设计合理、规划科学、安排得当,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平日里我们采用班级制的集体教学模式,如果这种模式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今天学生就可以借助于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进度,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和掌握学习。通过这个过程,使他们在未来基于自己身心的不断发展与变化, 借助同伴与教师的帮助, 结合社会、学校的教育要求, 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提出目标和任务, 有意识地进行计划、调节、监控与评价。疫情期间,学生可以在学校统一的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计划。
4. 教学团队保障卓越地教
基础教育的教师面对无情的病毒,毫不退缩,按照要求努力实现“停课不停学”。在此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尤其是不擅长信息技术的教师付出的艰辛是有目共睹的。不过,在短期之内补上这一短板实属不易。面对这一形势,学校可以组建网上教学团队,把此次特殊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在确定核心课程后,要组建所有教师参与的课程建设团队,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搜集资源、集体磨课、开发课程、共享课程。没有必要让每位团队成员都磨刀上阵成为“网络主播”。团队首先应该做学情分析,筛选适合本校或本班的现有优质教学资源,共同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对于需要进一步开发的教学资源,团队成员在资料搜集、教学设计、PPT制作、课程录制、教学反馈等方面,根据教师各自优势进行分工协作,成果共享。
总之,此次疫情的突然降临,加快了一线教师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此时,我们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既不能因为开展了网上教学而盲目乐观,也不要因为遇到了现实挑战而失去信心。
注:本文为四川省社科规划外语专项“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英语写作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C19WY0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外语教育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