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国家概况”课程建设及创新思考
——以贵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为例

2020-04-03张成霞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贵州大学东盟国家汉语

张成霞

(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课程设置的背景

东南亚与中国互为近邻,山水相连,人民世代友好。中国与东盟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学习汉语成为吸引东盟学生到中国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汉语热”也在东盟国家持续升温。东南亚成为目前世界上汉语教育需求最为旺盛的地区之一,为补充东盟国家汉语师资的不足,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赴东盟国家大中小幼学校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可以设想,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该地区会需要大批通晓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具有娴熟的汉语教学技能、一定的汉语教学经验和良好的中华文化传播能力、了解东南亚国家社会文化的高层次应用型汉语教育专门人才,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生成为其中重要的力量。

在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中,汉语教师的派遣亦成为该地区教育机构对贵州大学提出的最为重要的合作需求,在此背景下,贵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应运而生,2015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学生。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学校坚持“立足贵州、面向东盟、放眼国际、发挥区域优势和研究优势、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办学定位,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5)》为指导,以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抓手,初步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体系,培养了一批符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岗位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为突出学科和区域特色,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东盟国家概况”和“中外文化交流”等课程,引导师生加强对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现状及政策等进行研究。此外,一带一路“五通”目标,要实现“民心相通”,就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东盟国家概况”的开设能起到更好沟通民心的作用。

二、课程设置的意义

“东盟国家概况”是贵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课程的一门特色课程,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东盟国家的基本情况、历史沿革、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教育制度,特别是汉语教育的发展和现状,深入了解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及教育交流与合作,熟悉东盟国家的地理和生活环境,以利于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化意识,使学生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中,学会与不同文化求同存异,彼此尊重,从而做好赴东盟国家从事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心理和技能准备,为今后服务地方经济储备良好的知识基础,为促进我国与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教育交流合作、汉语和中国文化在东盟的推广做出贡献。因此,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课程特色与培养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东盟十国的基本国情、区域组织、中国-东盟关系、双边人文交流、东南亚地区华人华侨以及华文教育等较为全面的介绍,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区域化、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为目标,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课程始终突出“时代性”、“区域性”“国际性”和“复合型”的办学特色。

“时代性”主要体现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以人文交流为纽带,推进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

“区域性”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的区域性。贵州大学地处西南内陆,与东南亚国家虽不接壤,但是地理位置靠近,民风习俗相近,共通的“照叶树林文化”和“稻作文化”使得贵州与东南亚国家在文化上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2008年6月,贵州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面向东盟国家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培训;同年,贵州大学获批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资格院校,面向东盟国家招收留学生;2009年,经教育部推荐,贵州大学成为“东盟与中日韩大学联盟成员单位”;2012年,贵州大学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东盟研究中心”建设单位;2014年9月,被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秘书处授牌成为“中国(贵州)东盟留学生服务中心”。

贵州大学作为重要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已经成功承办和协办了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借助上述这些平台、优势和机遇,贵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方面着力突出了面向“东盟”的区域特色,而我校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服务地点大多集中在东盟国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主要来自东盟国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很多以东盟国家学生的汉语习得为研究对象;学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导师队伍中,曾经在东盟国家工作或学习过的教师占比超过50%;而目前在贵州大学,乃至在我省各高校学习的留学生约有70%来自东盟国家。充分体现了贵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区域性”特色。

“国际性”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对外开放,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近年来,贵州大学先后与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印尼等东盟国家高校和教育机构共建了中国文化及汉语中心和汉语国际教育实习基地,鼓励参加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选拔的学生前往东南亚国家工作,指导学生根据在东南亚国家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经验撰写学位论文;结合东盟国家的需求,先后于2017年11月、2018年6月、2019年5月举办了三期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东盟国家本土汉语教师来华研修项目”;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举办中国—东盟青年论坛四次,促进了双边青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对象基本为东盟国家留学生,以上各种措施,彰显了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性”特色。

贵州大学与东盟国家教育机构共建中国文化及汉语中心一览表

“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旨在使学生开阔思路、打牢基础,既能够注重有关科学的理论性,又能将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国际文化理解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完善知识结构,达到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储备。

为了使学生在“东盟国家概况”课程学习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老师还邀请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和到访的专家走进课堂,进行现场讲授和示范。学院聘请东盟研究院的泰语老师开设泰语兴趣班,与国际教育学院共同举办与留学生的联谊活动,指导学生以东盟国家留学生为对象进行有关调查,通过选修与讲座相结合、课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相结合、国内教师与国外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建立起具有区域化、国际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确保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课程构建与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贯彻“面向东盟、放眼国际,发挥语种和研究优势、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办学方针,加强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在总结我校多年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考察并吸取了国内外优秀教学经验,以“重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抓好理论学习、加强能力培养、注重创新精神”的总体原则,建设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逐渐建立和完善了一套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需求的教学体系。

“东盟国家概况”为选修课,开课时间一学期,每周2学时,共18周,总36学时。授课对象为贵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一学生。主要参考教材有:刘稚《东南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宋秀梅,徐宗碧《东盟国家概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汤燕瑜,乌跃生《东盟国家社会与文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8);宋国涛《不可不知的东盟十国》(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9);古小松《东南亚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任钢建《东盟十国留学指南》(环球出版社2016.6)等。其他教学参考资料包括由暨南大学主管、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国际问题类学术刊物《东南亚研究》;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办的《东南亚纵横》等刊物,以及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收录的论文和其他一些外文文献。

本课程力图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东盟十国历史变迁、民族渊源、城市兴衰、经济发展、宗教信仰、国民性格、风俗礼仪、教育交流、文学艺术、风景名胜等方面概况,为学生展示了东盟各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外交关系、人文交流、文化影响及互鉴、华人华侨与“一带一路”建设等。

五、授课方式与学习评价

1.本课程采取多种的教学方法,有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既有教师讲解,又有学生报告,既有文献学习,又有实证调研,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体验,强调理论性、实践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图片、PPT,动画、视频等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有如亲临东盟各国之感。

课堂教学中,一是采取讲授法,主要由教师讲解东盟国家概况、重要事件、特殊案例等;二是学生学术报告,要求用PPT展示,做到图文并茂、数据详实、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格式规范。选题可从教师列出的研讨板块中选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拥有的参考资料自由定题。课堂上,无论是教师讲授,还是学生报告,都包含了交流讨论、体验分享等环节。

2.教学方法主要包括:①文献研究法,学生通过查阅、分析、研究丰富的文献资料,进行PPT专题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②情景教学法,例如,赴东盟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和东盟国家学生现场示范、展示文化习俗、文化差异对比等;③实践教学法,学生参加与东盟国家相关的活动,例如,在校内举办的“泼水节”、“国际美食节”、“留学生之夜”、“东盟国家本土汉语教师来华研修项目”、东盟留学生“我的梦想与中国”征文及演讲比赛等活动,专访东盟国家外籍专家、官员、留学生和留学东盟国家的教师;④比较教学法,将东盟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3.选题范围:第一板块为基本概况,包括东南亚概况,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分布、气候、人口等。自然地理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要素,也是一国国情的基础。通过对该地区自然概况的了解,为后续板块的学习作一个基本的铺垫;介绍东盟国家简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基本特点;东盟区域组织和教育机构。第二板块为国别详情,主要介绍东盟十国的语言、宗教、民俗、礼仪、教育制度、对外关系等;第三板块为东盟国家华文教育及中华文化传播和汉语国际推广,主要介绍东盟国家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新发展(文化、教育、旅游、青少年交流);东盟国家华文教育体系等。第四板块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缘起与发展,包括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发展历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交流现状、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交流的成就、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交流的方式、特点、重要性等;第五板块,为东南亚华侨华人,东南亚华人华侨的历史渊源、东南亚杰出华侨华人代表等;第六板块为当代东盟热点问题研究,如东盟各国发展的最新进展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第七板块为时事专题,结合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专题研讨。例如,2019年4月24-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期间,教师专门介绍了华侨华人“一带一路”建设,分享了当代华侨华人对“一带一路”的意义、华侨华人参加“一带一路”的主要作用等;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课堂上老师结合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主旨演讲,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东南亚各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文化。

4.考核及成绩评定:成绩根据出勤率、学术报告、学术论文、课堂互动讨论等,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查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定。学术论文写作要求:行文规范、完整,包含标题、中英文摘要、正文、结语、参考文献等,引文有注释,严禁抄袭,字数3500-5000字。

5.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但要较为全面地向学生介绍东南亚地区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方法分析新的问题和现象,提出新的见解;有意识地加强同学生的互动,不但要听取学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还就学术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相互交换想法,创造出一种真正和谐、民主的学术氛围。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东南亚地区和东盟各国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的主要内容。应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东南亚地区与国家的具体问题,并初步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或者进行国际交流活动奠定基础。

六、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东盟国家概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特性和原创性。教学中涉及面广、重点分散、信息量较大,需要通过讲授、课堂讨论、影视、课外阅读等多种手段进行。课程开设三年来,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选课学生逐年增加,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留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交流,增长了国际性知识、提升了国际文化意识,形成尊重、包容、了解与学习不同文化的良好氛围。

1.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三届共83名学生选课。其中中国学生75人,留学生8人,分别来自老挝、泰国、斯里兰、孟加拉、印度、爱沙尼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课学生中有35人赴美国、泰国、柬埔寨、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巴基斯坦、蒙古、保加利亚、厄瓜多尔、毛里求斯等国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其中,前往东盟国家21名,占55%。据赴东盟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反馈,通过《东盟国家概况》的学习,为他们适应赴任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工作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也能提早做好一些相应的心理准备,一致表示受益匪浅。

2.学术水平提升方面。课程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趣味性和学术性并重。学术报告要求有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选题,例如,2018级冯杰同学的学术报告《近年来中菲标志性事件与中菲关系》,从政治学的角度,较全面分析中菲关系发展,中菲地缘政治简况、影响中菲关系走向的标志事件等。作为一名非政治学、国际关系学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生,这样的选题和研究视角,对其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另一名同学杨光婷的学术报告《新加坡的绿色之路》,在带给大家耳目一新感受的同时,也带来思考,目前环保问题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是热议的焦点,在处理环保与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怎样向新加坡学习呢?

每届期末,老师对论文写作进行专门指导,认真评阅,发现优秀的论文,鼓励学生进行完善后向期刊投稿。例如,2017级的郑璐同学题为《缅南丹老华人及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的学术论文,立意新颖、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研究意义,在教师指导下,该同学利用在缅甸做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机会开展调研,丰富和完善相关数据和内容,该论文拟于2019年6月在“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柬埔寨成功汉语学习者学习策略个案研究——以历届汉语桥柬埔寨区代表选手为例;儿歌在缅甸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以丹老市明摩学校为例;对外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教学设计——以泰国初中二年级学生为例;中高级阶段柬埔寨学生汉语亲属称谓语教学研究——以贡布觉群学校为例;老挝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以贵州大学为例;主题式词汇教学模式在缅甸儿童初级汉语综合课中的应用研究——以明摩私校为例;基于抛锚式教学法的华文课堂教学设计——以柬埔寨大金欧洪森兴中公校为例;基于图示教学模式的柬埔寨初级汉语听力教学研究;贵州省本科高等院校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来,去”趋向补语课程设计与分析——以缅甸国防大学为例等都与东盟国家相关联。

3.课程建设方面。2017年12月,“东盟国家概况”获批“贵州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并获得5万元项目资金资助。课题研究完成时,将达到如下要求:举办1-2场有关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学术讲座;指导学生撰写并公开发表相关论文3-5篇;指导学生选取与东盟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2-3项;指导学生开展相关课题研究1-2项;录制东盟国家概况微视频课件100分钟。

七、课程建设优化思考

1.困难与不足

(1)“东盟国家概况”为选修、普适性课程,让学生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兴趣进行深入研究几乎不可能,因此很难产出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学生学习意识和积极性有待提高。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了解更多、也更主动地去学习,而对东盟国家的学习兴趣稍微弱,完成作业或作报告深度不够,有敷衍塞责的想法。

(2)课程的难点是,东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准确描述,一门课程很难对东盟各国全貌进行分析和研讨。学生学术报告和论文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内容基本以概况和文化、习俗为主,有些内容比较泛泛而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中国-东盟关系方面的内容较少;独创性和学术性相对欠缺;学生普遍缺乏对东盟国家的全面了解,兴趣和关注点也多半集中在习俗、旅游等方面。

(3)缺乏规范性的通用教材,可参考的文献资料时效性、丰富性不够。可参考教材和数据较少,网络上的内容陈旧、不全,参考书目十分有限,对于大家熟知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文献相对丰富一点,但如缅甸、老挝、柬埔寨、文莱等国家的实效信息则很少;有的信息和资料属于旅游、娱乐性质,其可信度很难判定;国外英文网站很难查到相关信息,在一些不太发达的国家,即使是本国文字登载的信息也很少。

2.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措施

(1)丰富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观看视频、学生报告、交流讨论(辩论)等方式进行,期末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或学术论文。今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学生与东盟国家师生和嘉宾交流,参加涉及东盟国家内容的学术会议等;还可以请班上出国任教过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们作专题讨论,分享自己在东盟国家教学时在跨文化、教学、生活、旅游等方面的经验以及建议,用同学之间的亲身经历拉近学生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距离。

(2)完善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学生进行文化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对东盟国家文化的体验;采取比较方式进行对比研究;组织学生采访东盟国家留学生和专家学者;到开设“东盟国家概况”的高校调研学习、观摩教学;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关于东盟国家风土人情的纪录片、东盟各国的经典著作和歌曲,这些都是学生更直观了解社会文化的渠道。

(3)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利用出访东盟国家和接待东盟国家来访客人的机会,了解东盟国家发展现状,收集最新信息和资料,不断充实教学内容。课程建设要把学校东盟研究院专家学者和东盟国家语种教师吸引进来作为顾问,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有机会耳濡目染了解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开拓视野。另外,更加注重与时俱进,将教学内容与国内外时事相结合,引导学生关心和关注世界大事和国家大事。

“东盟国家概况”作为一门特色课程,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其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和兴趣度。同时,需要加强学术研究,将这门普适性的课程建设成为具有更高学术价值的课程,并将授课对象扩展至本科生,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从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化意识。

猜你喜欢

贵州大学东盟国家汉语
学汉语
贵州大学 喀斯特区耕地地力提升与培育团队 王小利 课题组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林木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为例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