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绿茶生产成本收益波动研究
2020-04-03林春桃苏宝财
林春桃,苏宝财
(1.福建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福州 350012;2.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州 350002)
绿茶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品种最多,产量最高,消费面最广的茶类。作为产茶大省,福建2018年茶叶产量41.83万t,其中绿茶产量达12.62万t[1]。绿茶生产是绿茶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农村的小康和脱贫攻坚的有利手段,其成本收益的波动必然带来农民收入的减少和打击农民绿茶生产的积极性[2]。因此,有必要对绿茶生产成本收益波动规律进行研究,然而目前对茶叶生产成本收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本效益的比较和提升路径上[2-3],较少对茶叶生产成本收益波动规律进行研究,对绿茶生产成本收益波动规律的研究更少。鉴于此,本研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近10年的福建绿茶生产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探寻福建绿茶生产成本收益规律,旨在为稳定福建绿茶生产收益提供理论参考。
1 近10年福建绿茶生产成本收益现状
近10年来,福建省绿茶的亩产值、亩产量、生产成本、净利润虽然年份间略有波动,但是大致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2年以后增长迅速。2010-2019年,福建省每公顷绿茶产量从1786.65千克增长到2488.65千克,增长39.29%;每公顷绿茶生产总成本从31700.70元增加到61300.32元,增长93.37%;绿茶生产每公顷总产值从43202.40元增加到188150.85元,增长355.51%;每公顷绿茶生产净利润11501.70元增加到126850.53元,增长1002.89%(表1)。
2 福建绿茶成本收益波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成本增长较快
从总成本看,2010年福建省每公顷绿茶生产总成本为31700.70元,到2012年之后绿茶生产总成本开始较快上涨,2012年每公顷绿茶生产总成本为35349.15,到2014年每公顷绿茶生产总成本已经达到77901.90元,比2012年净增42552.75元,增加120.38%(图1)。2014年每公顷绿茶的净利润仅比2012年增加48.96%,可见绿茶生产总成本的快速上涨直接蚕食了其净利润。2015年之后每公顷绿茶生产总成本略有下降,从2015年到2019年大致呈下降趋势。净利润则从2017年之后开始上升。
绿茶生产总成本主要由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构成。从图2可知,造成2012年到2014年绿茶成本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的快速上涨,特别是人工成本。2012年种植一公顷的绿茶仅需11857.95元的物质与服务费用和22072.15元的人工成本,到2014年则分别已高达33036.15元和43411.56元,其中人工成本一直是绿茶生产最重要的成本组成部分,占绿茶生产总成本的一半以上。从2013年开始到2019年,人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在人工紧缺地区,绿茶劳动日工价达到131.20元,而种子费、肥料费、燃料动力费、固定资产折旧等物质与服务费用的涨幅也较大。随着人工成本的快速上涨,茶农在绿茶种植中劳动量的投入也在不断减少。每公顷绿茶种植投入的劳动天数从2010年的26.57天减少到2019年的18.73天,可见茶农经营绿茶的生产方式需要有所改变(图2)。
2.2 种植效益不稳定
绿茶成本利润率是衡量其种植效益最好的指标。十年间,绿茶成本利润率最高的是2012年,高达214.34%,最低的是2010年,仅36.28%,只有2012年的16.93%(表1)。绿茶种植效益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一是绿茶价格不稳定。从图3可以看出,2010年福建省绿茶平均每千克出售价格24.1806元,到2014年平均每千克出售价格82.8946元,涨幅达到242.81%,然而从2014年到2018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二是绿茶生产季节性很强,受气候影响较大。气候的变化或异常对绿茶生产的影响较大,俗话说“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便是草”,只有天气晴暖,茶叶才能顺利采摘并制出好茶,绿茶生产主要在春季,而春季多雨水,而且容易遇到“倒春寒”,所以绿茶种植效益受到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
图1 福建省历年绿茶生产成本收益情况
图2 福建绿茶生产各类成本变化
图3 福建省历年绿茶平均出售价格(每千克)
表1 2010-2019年福建绿茶收益波动分析
其中引起绿茶价格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茶叶价格的上涨,茶叶种植收益的提高,茶农就会盲目扩大面积,而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茶叶产量的增加,又会导致茶叶价格的下降[4];二是茶农作为单独的经营个体在与茶叶收购商乃至茶叶收购企业的谈判时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茶叶供大于求的时候,更是难以获得较满意的销售价;三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近些年来积累的大量投机资本开始涉及茶叶市场,造成这些茶叶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影响收益的稳定和产业的发展。
3 稳定福建绿茶生产收益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茶叶合作社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茶农作为单独的经营个体,由于其资金不够雄厚、茶叶销售量不够大等问题,在价格谈判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有必要建立茶叶合作社,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茶叶合作社的建立,可提高茶农在茶叶销售、农资购买等活动中价格谈判地位[5]。浙江是产茶大省,其茶叶合作社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在提高茶农收益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福建省这几年茶叶合作社的发展虽然也较快,但仍然与福建省作为产茶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福建在茶叶合作社建设方面远远滞后于茶产业发展的进程[6-7]。因此,政府要加大对茶叶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包括合作社制度的创新、组织管理和资金扶持等各方面给予倾斜,并借鉴浙江省等其它地区先进的做法,积极引导茶农建立运行机制较为完善的茶叶合作社,为稳定茶叶生产收益打下基础。
3.2 稳定绿茶生产资料价格
从绿茶的生产成本中可以看出,燃料动力费、固定资产折旧、农家肥费、化肥费等生产资料的投入高达总成本20%-40%。绿茶生产资料投入占总成本的比重越大,绿茶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对绿茶生产利润的影响就越大。因此,稳定绿茶生产资料价格是保证绿茶生产合理利润的基础。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农资储备制度,灵活应用多种手段,加强对农资市场的调控,进而保障农资价格的相对稳定[8]。二是推广现代流通方式,降低农资生产流通成本;三是充分利用茶叶合作社的作用,努力提高茶农在农资购买中的谈判地位和议价能力。从以上三个方面尽量稳定绿茶生产资料价格,最大限度降低茶农生产成本,提高茶农收益。
3.3 推广集约化生产方式
实行茶园的集约化经营,提高绿茶生产效率。从表1可知,绿茶生产投入水平越高,产出效率也越高。因此,可以考虑推广集约化生产方式[2]。一是加强绿茶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茶叶生产的投入,推广现代化茶园灌溉设施,改善茶园排灌条件,增强茶叶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引导茶叶企业和茶农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茶叶机械化水平等手段,提高绿茶生产效率。二是推进土地流转,坚持集中成片、突出重点、择优发展的原则,加大对绿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茶叶合作社扶持力度,不断提高茶园基地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9]。
3.4 推行绿茶保险
开展绿茶保险可以有效解决茶农因灾减产减收问题,提高茶农的抗风险能力,稳定绿茶生产收益。福建早已推出茶叶保险助农措施,农业散户可以通过村委会集体组织投保,然而可能因茶农风险意识、保费、推广等问题,除了品牌茶叶企业生产基地的茶园之外,多数茶园尚未投保。因此,尚未实施绿茶政策性保险的地区,可以借鉴已试点地区的经验,建立茶叶保险财政补贴保费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10]。比如可通过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担部分保费来鼓励茶农积极参保,增加绿茶保险的参保率[11]。此外,目前茶叶种植保险主要保障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对茶叶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保障却很少。因此,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符合福建省绿茶种植的保险机制,出台绿茶价格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