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老年室性早搏患者动态心电图临床意义

2020-04-03张应凤文国进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器质性心电图心脏病

张应凤,文国进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贵州 凯里 556000)

室性早搏又称为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中的一种,且目前发生单源性、多源性或多形性室早,二联律、三联律室早的人群也越来越广泛,包含了各类心脏病患者以及健康人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巨大的变异性,一开始无明显症状,之后转为轻微心悸,最后早搏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黑蒙或晕厥[1]。但是心脏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室早临床预后也不同,因此临床上处理室早时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为了研究老年室性早搏患者动态心电图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取了74例老年室早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老年室早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37例对照组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9.72±5.63)岁。37例观察组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8.50±4.83)岁。所有患者均出现室早情况,排除不愿参加本次调查以及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本次研究用动态心电图系统与12导联同步心电图对比。24 h持续监测所有患者,及时分析患者心电图动态变化并采取矫正措施。按照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种类型:即复合型室早与单纯型室早。若患者出现以下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则为复合型室早:心房扑动、ST-T段改变、房颤、束支传导阻滞等[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24 h室性早搏次数,同时收集患者室早异常与复合型异常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率分别表示定量与定数资料,前者用t进行检验,后者用χ2进行检验。若结果显示为P<0.05,则表明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24 h发生室早次数、复合型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但观察组室早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室性早搏次数、室早异常发生率与复合型异常发生率

3 讨论

室早不仅高发于心脏病患者,也高发于健康人群。对心脏病患者而言,患者频发室性早搏也是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要强化控制。而无器质性心脏病则无需治疗,因此临床上如何判别患者属于病理性或生理学早搏也是至关重要的[3]。室早不仅局限于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也高发于健康人群,尤其发生于人们抽烟、喝酒后情绪波动的情况,严重时有轻微症状,并不会产生严重后果。

器质性室早很可能因为血流的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产生严重后果,严重时可能还会猝死。根据临床实验来看,24 h/万次以上的老年人占大部分,但是与患者是患有心脏病并无直接关联,因此判断器质性心脏病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4]。本次研究可知,对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而言,室早于患者睡眠中发生的概率最小,主要与患者迷走神经活性降低有直接的关联。而患有心脏病的对照组则反之,多发生于睡眠时,尤其是昼夜变化,这与患者心脏负荷变化、植物神经张力等有着直接的关联。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患有心脏病的对照组患者室性早搏次数明显高于观察组,这表明可以从分析患者室性早搏发生次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心脏病。且对照组患者室早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且复合型异常类明显高于观察组,这也就表明可以从分析患者室性早搏异常类型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心脏病。可见,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能快速全面记录患者室性早搏的发生频率,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诊疗计划。

综上所述,给予老年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准确监测患者室早发生情况并为判断患者病情提供良好的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器质性心电图心脏病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脑CT在脑器质性精神病中的应用及有效率分析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Smog in Los Ange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