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G R167G突变致先天性指间关节黏连
2020-04-03崔恒庆孙滨方霞周晟博杨皓然戴心怡韩刚王斌
崔恒庆 孙滨 方霞 周晟博 杨皓然 戴心怡 韩刚 王斌
先天性指间关节黏连(Symphalangism,SYM1;MIM#185 800)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异质性极小,外显率高。该病最早在1960年由Vesell等[1]描述。SYM1最常见的症状是手指和脚趾近端指(趾)间关节(PIP)僵硬,手指指横纹消失。一般尺侧手指较桡侧手指发病率高,拇指较少累及。部分患者还可伴有传导性耳聋、先天性远视、短指、掌骨缩短和手足远端指(趾)骨发育不良等[2]。
该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松解,但术后黏连复发率高,多数患儿最终因手指关节骨性融合而部分丧失手部功能,严重影响患儿日常活动,少数患儿因自卑情绪伴发心理障碍。该病多为先天性,代系遗传表型逐渐加重,且3岁以内多发生关节完全融合而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因此,明确致病基因,结合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是阻断致病基因代系遗传,减少该病发生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针对一个中国先天性指间关节黏连家系进行了遗传学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家系信息
在这个三代患病家系中,具有先天性关节黏连表型的有2位。Ⅱ2母亲双手示、中、环、小指手指近节无法弯曲,指横纹消失,手指远节短小。先证者Ⅲ2 双侧中、环、小指手指近节屈曲受限,手指及足趾短指(趾)畸形(图1)。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SH9H-2018-T50-2),患者及亲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图1 先天性指间关节黏连家系图及其临床表现
1.2 方法
1.2.1DNA提取
收集两例患者Ⅱ2、Ⅲ2及两例正常成员Ⅱ1、Ⅲ1外周静脉血样。按照凯杰DNA抽提试剂盒(Qiagen,德国)说明书,分离提取上述样品基因组DNA,溶于40 μL水后,-80 ℃保存备用。
1.2.2PCR扩增及Sanger测序
针对NOG基因(GenBank编号NM_005450.4),设计了一对引物(F:5′-ccgcgggctcggcggtgctctctctctctctctctct-3′,R:5′-gatgggaatgccagagcg-3′)。扩增体积为30 μL,含100 ng gDNA、200 nm引物、0.2 mm dNTPs、1.5 mm MgCl2和1 U TaqDNA聚合酶。PCR步骤包括94 ℃保温5 min,然后94 ℃保温30 s,56 ℃保温30 s,72 ℃保温30 s,共35个循环。
1.2.3生物信息分析蛋白质空间模拟
Clustal Omega工具用于比对来自不同物种的noggin的氨基酸序列[3]。根据PDB文件1M4U[4],使用Swiss模型[3]对突变型noggin蛋白的结构进行建模。三维结构的图像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嵌合体实验室1.8版软件绘制[5]。
1.2.4C2C12体外成骨诱导分化
小鼠成肌纤维细胞系C2C12(ATCC)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1%抗生素的低糖DMEM培养基(Gibco,美国)。0.25%胰酶(Gibco,美国)消化后,以1×104个/孔铺于96孔板过夜。换液后每孔加入100 μL含2%胎牛血清、200 ng/mL BMP-2的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不加noggin抑制成骨分化,实验组分别加入野生型及R167G突变型noggin(50 ng/mL)重组蛋白,成骨诱导分化72 h,4%多聚甲醛室温下固定30 min,水洗3次,按碱性磷酸酶染色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染色。
1.2.5定量PCR
成骨诱导分化72 h后,用Trizol(Thermo,美国)裂解细胞,按说明书分别提取对照组、野生型noggin抑制组、R167G突变型noggin抑制组总RNA。使用Taqman Kit(Applied Biosystems,美国)逆转录为cDNA。以SYBR green扩增ALP、RUNX2、COL1α1,并以GAPDH作为内源对照,在Taqman 7 500(Applied Biosystems,美国)上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2 结果
2.1 Sanger测序结果
一代测序结果显示,患者家系中存在先天性指间关节黏连的患者Ⅲ2、Ⅱ2,在NOG基因上均存在外显子第455位碱基由胞嘧啶(C)突变为鸟嘌呤(G),导致其编码的第167位氨基酸由精氨酸(R)突变为甘氨酸(G)。在其他两位无疾病表型的患者Ⅱ1、Ⅲ1中,未发现该位点的突变,在该遗传家系中表现出与疾病共分离。突变致病性预测软件一致预测此突变为致病突变(图2)。
图2 NOG基因Sanger测序结果
2.2 氨基酸序列比对及蛋白质空间结构模拟
为了比较该位点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保守性,我们在不同种属间对该位点的一致性进行对比后发现,该位点在智人至斑马鱼中都高度保守,显示了R167位点在保持noggin蛋白正常功能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示该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蛋白质空间结构模拟显示,R167位点位于noggin与gdf5结合处,提示该位点的突变可能引起noggin与gdf5结合能力下降,对gdf5抑制作用下降,关节处成骨能力增强,进而出现关节黏连的表型(图3)。
A:种属间氨基酸序列保守性;B:NOG-GDF5蛋白复合体三维空间结构模拟A: Conservation of intergeneric amino acid sequences; B: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noggin-gdf5 protein complex
2.3 C2C12体外成骨诱导分化
C2C12成骨诱导分化3 d后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显示,p.R167G突变后的noggin蛋白对C2C12成骨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野生型noggin蛋白。逆转录定量PCR显示,成骨标志性基因ALP、RUNX2、COL1α1的表达量低于加noggin抑制剂的对照组,但显著高于野生型noggin组。这些结果都提示,R167G突变型noggin的成骨抑制作用减弱,进一步证明了该位点突变的致病性(图4)。
A: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B:成骨标志性基因定量PCR检测结果A: Result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staining; B: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on of osteogenic marker genes
3 讨论
Noggin是最早被发现的BMP功能拮抗剂之一,通过结合和掩蔽位于BMP上的Ⅰ型和Ⅱ型受体位点,与BMP-7相互作用[6],对软骨形态形成、关节形成[7]以及神经管形成都是必需的[8]。1999年,Gong等[7]通过Sanger测序的方法,首次报道了NOG基因点突变影响人类关节形成。随后,Marcelinod等[9]通过体外表达noggin蛋白,证明了NOG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noggin蛋白的分泌、二聚体形成以及与BMP蛋白的结合能力。2005年,Seemann等[10]首次在体外证明了GDF5突变可改变GDF5与受体BMPR1B的结合,引起A2型短指,改变与noggin的结合,可引起关节黏连。
NOG基因突变通常造成近端指间关节屈曲受限和骨性融合。在该家系中,存在PIP关节融合和短指畸形,但没有传导性耳聋及先天性远视等表现,表明了R167G的特异作用机制。
Marcelinod等[9]使用Cos7细胞表达noggin蛋白,证明了NOG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noggin蛋白的分泌、与BMP蛋白的结合能力以及二聚体形成。但未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究突变noggin对于成骨分化的影响。研究显示,GDF5突变引起gdf5与noggin结合能力改变,进而产生关节黏连的表型[10-12]。
在该家系中,存在PIP关节融合和短指畸形,家系中患者的特征与SYM1一致。我们发现,该家系中具有关节黏连表现的患者都有p.R167G的点突变,蛋白质空间结构模拟提示该位点位于noggin与gdf5的结合处,体外成骨诱导实验显示p.R167G突变蛋白体对C2C12的成骨抑制作用明显降低。
已有的报道指出,p.R167G突变可导致B2型短指(BDB2)[13],而尚未报道有先天性指间关节黏连(SYM1)的表现。Lehmann等[13]通过计算机建模noggin-gdf5复合物,并通过计算自由结合能,提出noggin与BMP和GDF的结合能力可能轻微降低。我们基于PDB文件1M4U[4],使用相同的方法评估BMP7与野生型、R167G noggin之间的相互作用,与Lehmann等的报告一致。根据Fold-X(Beta3 3.0版本)的计算,我们发现突变形式的noggin相较于野生型noggin的结合能力轻度下降。该患者同时存在短指畸形的表现,但NOG基因突变引起短指的机制还未被阐明,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在该先天性指间关节黏连家系中发现了一个NOG基因杂合性突变c.499C>G p.R167G。该突变与家族中的疾病共分离,在200名正常对照组中缺失。受影响的密码子从智人到斑马鱼都是完全保守的。同一密码子(R167G)的另一个突变将导致BDB2,其特征是手指远端和中部指节发育不全或发育不良。这些结果表明,新的c.499C>T突变是致病的,并且是该家族中SYM1的致病原因。这将为受累家庭提供胚胎植入前诊断(PGD)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