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究
2020-04-02盛怀甲
盛怀甲
摘要:地域文化是指某一区域内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流传至今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传统和文明表现,是区域内自然环境、民风习俗、社会人文、行为习惯等文明表现。将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也是继承和弘扬凉州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地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等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奉献、尊老孝亲、诚信友善、坚毅执着、拼搏奋斗教育,构建“文化育德”的德育工作新模式,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弘扬继承地域文化的目的,对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理想信念教育、人格品质塑造、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域文化;凉州;思想道德;功能
地域文化蕴涵着独具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浓浓的家园情愫、崇高的理想信念、丰富的德育意义,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和强大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对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理想信念教育、人格品质塑造、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学校德育课程资源。
一、地域文化概述
(一)地域文化概述
地域文化是指某一区域内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流传至今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传统和文明表现,是区域内自然环境、民风习俗、社会人文、行为习惯等文明表现。空间上的地域性,时间上的传承性,内容上的丰富性是地域文化的三大特征。地域性,是指每一个区域的地域文化都具有其独特的地域元素,这种地域元素是不同地域文化之间进行区分的重要依据。传承性,是指每一种地域文化都是地域人群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条件下结成的文化共识和文明习惯,再由地域人群一代代传承至今,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表现。丰富性,是指地域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学、建筑、宗教、民风民俗、名胜古迹、非遗文化等,并且每一方面都异彩纷呈、个性鲜明。
(二)凉州文化概述
凉州文化是凉州特有的地理、人文、经济所孕育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凉州地区(主要指河西地区)繁衍生息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凉州地区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方式,它既和中原文化一脉相承,是多元一体的中原文化组成部分,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作为地域文化的凉州文化,在文学艺术与边塞诗、风景名胜与旅游文化、历史文物与器物文化、丝绸之路与商贸文化、西凉文化、敦煌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天马文化、西路红军西征与红色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点。凉州文化的过去是辉煌的,在创建“一带一路”格局的新时代环境下,凉州文化也将产生一定影响力,尤其是将其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其“文化育德”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二、地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凉州文化中,文學艺术、旅游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直观形象的课程资源,它可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构建起“文化育德”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开展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一)爱国奉献
爱国奉献是凉州人民特有的品质,这种精神品质表现在凉州文化中就是热爱家乡、奉献社会、心系祖国。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事迹已家喻户晓,中宣部授予了八步沙“六老汉”“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武威市在学习和践行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的过程中,提炼出了“三代治沙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并将其确定为新时代武威精神。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始终践行着要让家门口的荒漠变成绿洲的朴实承诺,舍小家顾大家、冲锋在前、不计个人得失、淡泊名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这种精神品质就是凉州人民在建设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征程中任劳任怨、艰苦拼搏、担当作为的奉献精神。
凉州白塔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也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元1244年,为了吐蕃的和平,受占据凉州的蒙古西凉王阔端邀请,年过六旬的萨班大师带着十岁的八思巴和六岁的恰那多吉两个侄子,从萨迦寺动身前往凉州,经过两年跋涉,历经千辛万苦,萨班大师与阔端在凉州进行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凉州会谈”,标志着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利用“凉州会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优质资源,通过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导中小学生在生活中勤奋拼搏、担当作为,树立他们的家国情怀、国家观念,增进他们最自然、最朴素的爱国情怀,而凉州文化中所承载的这种奉献精神、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最有效、最接地气的德育资源。
(二)尊老孝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凉州独特的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凉州贤孝。凉州贤孝属于凉州的非遗文化,它重点宣扬民间孝道故事,教化大众尊老敬老、孝亲事亲。贤孝中部分故事以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为蓝本,大部分的孝道故事取材于凉州城乡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如《丁兰刻母》《三子分财》《郭臣埋儿》等。其中,《丁兰刻母》的说唱词里面唱到:“王祥卧冰不算孝,丁兰刻母第一孝”。这是宣扬孝道故事,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磨嘴子发现《王杖诏令册》简26枚,《王杖诏令册》是汉宣帝时期颁布的汉代专门尊老汉典,是当时处理老年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王杖诏令册》中规定:“年七十以上,授王杖,比六百石。”持王杖者从事商业贸易活动政府免于征税,路上行人若遇见持杖老者要让行,儿女晚辈要是虐待持有王杖的老人,要受到国家刑律的处罚。从以上这些记录中我们不难发现,确实体现出了尊老敬老的观念和孝亲事亲的社会风尚。
由此,把凉州文化中孝文化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就可以用凉州贤孝中关于“孝老事亲”的故事和思想来引导中小学生践行“尊老敬老、孝亲事亲”的美德,弘扬孝德、孝道和孝行。
(三)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小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全过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诚信友善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养成真诚待人、信守承诺的美好品德,树立诚信意识。
中小学可以将凉州非遗文化中的河西宝卷作为德育校本课程资源,以校本德育活动为载体对中小学生进行诚信友善教育。河西宝卷是一种简朴实用的民间娱乐形式,源于佛教传播过程中的唐代变文、宋代说经而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在河西一带极为盛行。宝卷主要反映的是河西地区人民群众真实的日常生活、活动,主题是谴责忤逆,宣扬孝道、善举、诚恳待人、信守承诺等人格品质。河西宝卷中的经典篇目有:《目连救母》《湘子宝卷》《红灯记宝卷》《赵五娘卖发宝卷》《牧羊宝卷》,其内容大多以劝人向善,对父母尽孝、同他人友好相处为主。
蕴含在河西宝卷中的“向善”观念,正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可以塑造中小学生的仁善之心。
(四)坚毅执着
凉州攻鼓子是凉州非遗文化之一,被称为“西部鼓魂”。它与普通的腰鼓、圆鼓、地鼓、桶鼓的风格有很大的区别,表演者的服饰和装饰均以黑色为主,鼓点阵法变换多姿,主要以奔、腾、跳、挪式的互打、对打等,舞姿庄重雄浑、气势磅礴。从它的服饰、装饰、化妆、表演等方面,都体现着威武壮阔、粗狂迈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震撼力,具有浓厚的西部地域特色。凉州攻鼓子从击鼓动作、鼓点方式、游走步伐都做到了统一和谐,形成一种气势浑厚、震天动地的壮阔场景,无不体现凉州人民坚毅执着的性格特点,也正是凉州人民这种坚韧豪放的个性品质,才完美演绎了“西部鼓魂”的艺术特色和精神力量。
凉州攻鼓子中所体现出来的坚韧豪放、坚毅执着等个性品质,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而言,是不可缺席的德育内容之一,因为培养和塑造中小学生坚毅执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目标追求,提高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提升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永不言败、永不认输的韧劲。
(五)拼搏奋斗
拼搏奋斗精神,是凉州人民性格中固有的一种个性品质。凉州地处西部内陆,“水寒、土高、物寡”的自然环境,以及相对单一的生活生存环境,对凉州人民形成与天地斗争的拼搏奋斗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国石窟史上著名的“凉州模式”——天梯山石窟、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中国和世界西夏学的滥觞——凉州西夏文化、见证西藏正式归入中国版图的——凉州会谈、历代咏凉诗等无一不是凉州人民拼搏奋斗而创造的文化成果和文明成就。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无论是实现个人的理想追求还是传播弘扬凉州文化,都必须有困难面前不低头的精神力量和不断拼搏奋斗的精神品质。在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结合凉州人民拼搏奋斗的精神品质,教育中小学生勤奋拼搏、永不放弃,使他们在这一种精神品质的引领下始终保持高昂的精神斗志,向着更远的目标不断前进、永远奋斗。
总而言之,地域文化是對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资源。凉州地域文化可以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德育课程资源,从学生个人的情感情绪、道德自觉和价值观念到社会的文明和谐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中小学德育教师要更加用心、用情、用力、用时去研究地域文化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在此过程中要以具体某一区域的文化来进行,以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弘扬继承地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其英.凉州历史文化散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周凤林.学校德育顶层设计实践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李学辉,杨先.筑梦八步沙[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李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