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研学 大难中成长
2020-04-02孟庆超
孟庆超
2020年的寒假注定不平凡,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也被打乱。最近,“停课不停学”成为了热门话题。这些日子“宅”在家里,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停课不停学”,学校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什么才是当下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所以我们没有急于开展书本知识的教学,而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思考如何更好地引领孩子在危机现实中学会思考、探究总结、理性分析、反思铭记。
为此,学校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给孩子们用特别的方式上了一节人与自然的研学课,探究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让孩子明白我们与自然、与灾难的关系,也让孩子明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敬畏自然
每个人都应具有陈寅恪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务必保持独立的判断与思考。教育,需要教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次研学活动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兼顾:内容要严谨,保证科学性;要适用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有可操作性;活动要在学生中留有痕迹,易于各年级班主任和家长配合操作,并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我们根据小学阶段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与特点,将活动内容分成三部分,精心挑选三个权威官方发布的科普视频配合学生探究研学(见表1)。
三个研学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当前的新冠肺炎防护入手,追根溯源地让学生探究病毒的产生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了解成因后,再探究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让学生树立战胜新冠肺炎的决心。随着活动内容的深入,逐步思考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各个年级的视频内容共享,让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探究。
一研“口罩大揭秘”,送给低年级的小同学。学生主要以实践探究的方式,了解口罩的分类作用、为什么要佩戴口罩、哪种口罩适用于本次疫情,怎样识别真假口罩。让学生理解口罩的作用,学生就更加能理解“口罩慌”这样的社会现象,也能清楚地知道,发国难财、制造假口罩就是失去了做人的底线。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让利益蒙蔽双眼,不要让欲望吞噬良知。
二研“野生动物能吃吗”,送给中年级的同学们。这个研究需要更多的调查与思考。生物学家和作家爱德华·威尔逊曾经说过:“每个物种都是杰作,都是经过极其审慎才创造出来的。”新冠肺炎至今已有超过六万人感染,上千人死亡,每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自主调研,绘制SARS、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的传播路径调查表,相信他们的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在写下的一个个“拒食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就是我们自己”的同时,就已经深知“枪响之后再无赢家”的道理。这是最坏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惨遭杀戮;但这也是最好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能在屏幕上看清世界真相,并为之改变。
三研“走近防疫科学史”,送给高年级的同学们。这是一次充满希望的探究,学生收听张文宏主任盘点历史长河中出现的那些传染病入侵和医生们的探索与抗争之后,在了解传染病可怕的同时,更加明白隨着疫苗学的深入发展和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可怕疾病正在被一一攻克。今天的孩子,可能就是未来的专家。那些数字、故事、人物的精神、教训和反思不能只出现在多年以后的历史课本里,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不是局外人,应该时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二、抓住教育契机,实现家校共赢
为了阻断病毒传播,不少平时工作忙碌的家长也待在家中没有外出,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这恰恰为我们关注家庭教育、思考如何与孩子沟通提供了一个契机。
教育往往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今天的样子,就是孩子明天的样子。为了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孙超校长录制了《致锦华家长们的一封信》,鼓励广大家长珍惜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时间,担当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
我们特别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选取这次疫情三个主题中的一个,完成一次共同的作业:共同查资料、共同讨论,形成一份小小的疫情研究报告。这不仅是一次有效的思维训练,也将成为家长和孩子共同的珍贵记忆。
这次疫情能让我们体会到,教育不仅发生在校园里。无论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还是通过父母进行家庭教育,都能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课堂。用好这些课堂,不仅能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老师和家长同样也能进步和成长。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参与,保持丰富的感知力,去关注疫情、关注社会、关注人性。让学生知道我的国家生病了,正在艰难的抗争中,自己与国家的命运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学生明白,那些每天确诊的数字并非与自己无关,那是一个个生命与病魔在争斗,那是一个个家庭的焦虑和破碎;让他们体会那些关于双黄连的排队和抢购,写满了自“非典”至今,公众之中尚未隐去的盲目和焦躁。
当然,还有更多事例彰显了生命个体面对疫情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们尊敬那一个个逆行的医务工作者,去体会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他们看到这个民族的脊梁,感受中国的力量。
三、融合各学科知识,在生活中学习
我们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下,究竟要如何对待生命?这涉及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道德教育、公民责任,等等。这些内容,是生而为人的根本内容,也融合了最鲜活的各类学科知识。对生活的反思与学习,让孩子乐学、好学,就是最好的功课。
数学课,教师让学生不仅要关注每天疫情地图上的数字,还要关注数字后面的人;英语课,不只有新冠肺炎的英文简称,还应该有那些外国友人怎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武汉的支持,钟南山接受路透社采访时那流利的英文传递了哪些信息;语文课,如果只有教材里的阅读理解,而没有基于疫情好文的阅读理解,那种“不停学”是失败的。
如果学生有志于以新闻为业,疫情新闻中那些刷屏的报道是最好的教材;如果他热爱文学,那些记录疫情现实的文章和刷爆朋友圈的诗句是最好的启蒙;如果他对公共管理专业有兴趣,不同城市应对危机的反应和民间评价,是最鲜活的案例教学;如果他想学习法律,看看那些被粗暴挖断的路、高速上流浪的湖北车牌司机,可以尝试去理解现实与理想的法律差距。
我们理想中的“停课不停学”不是对焦虑家长的安慰,不是对特殊空档期的填补,也不是“课堂内容”向“网络教学”的简单复制,而是让这场疫情成为学生的大课堂,让一代人在危机中学习、反思、铭记。“不停学”,应该是跟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些流着泪的人融合在一起,脉搏一起跳动,思考保持同步,思想保持共鸣,而不是在抗疫大环境中隔离出一个脱离现实的小环境,等孩子们长大了再去回顾,等疫情结束后再浓缩成案例写进教材。
校园学习只是学生人生的起点,他们的将来建立在完整、健康的人格基础上。知识和本领是力量,良知和人格才是方向。学生需要与他们的时代同频共振,我们现在就要给孩子补上关于责任和担当的课、关于敬畏自然的课、关于人格底线的课、关于应对危机的课、关于独立思考的课。
大灾面前,我们要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一颗颗种子,未来,学生走出锦华小学,愿他们都能成长为正直、理性、温情、良善、有担当的孩子,那是我们期待的样子。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