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及对策
2020-04-02崔萌萌
崔萌萌
摘 要:2020年的新年伊始,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迅速蔓延,全国笼罩在了疫情的阴影下,一时间几乎整个中国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如何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在争分夺秒控制疫情的同时,经济活动不得不牺牲让步。那么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将产生什么影响,又将如何应对?本文试作探讨。
关键词:新冠疫情;中国经济;策略
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全面性的,只是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和微观个体受影响程度不同。
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来自于需求和供给方面。消费、投资、出口是影响经济的三架马车,其中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受影响更甚。新冠疫情的防控需要人口避免大规模流动和聚集,进行隔离,疫情严重的城市甚至直接采取“封城”的措施,部分地方公路也被挖断。外出的 骤然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对服务品消费的降低,包括旅游、交通、娱乐、餐饮等,本该是消费的高峰期,数据却非常惨淡。同时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像按了暂停键一样,工人返城、工厂复工延迟,生产活动无法进行,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基本停滞。暂停来往武汉的高铁、航班,来华的商务旅客数量急剧减少,对投资、出口造成直接的影响。1月31日凌晨,WHO宣布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被确认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若疫情升级为国际事件,被认定为疫区,国外将对来自疫区的商品提高准入门槛或直接禁止进入,出口可能受较大影响。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物流、生产、销售、回款等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干扰,居民消费品生产不足,且部分道路物流中断,同时叠加恐慌性抢购需求,总供给受到冲击。
疫情对中观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餐饮、旅游、电影、教育培训等行业冲击较大,医药医疗、在线游戏行业受益。电影行业春节档近乎颗粒无收,春节档在全年票房中占据重要地位,2019年春节档票房58.59亿,占比9%。2020年春节档原本饱受期待,但受疫情影响,观影数量急剧下滑,主要影片宣布撤档,大型院线也选择暂停营业,2020年初一票房仅181万,电影行业迎来寒冬。旅游行业黄金周不再,春节是除“十一”和“五一”之外的重要旅游黄金周,受疫情冲击,居民终止出行计划,大型文娱活动取消。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共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5139亿收入,2020年必然大幅下滑。交运行业出行人次减少约七成,房地产行业暂停销售活动,建筑业、金融业、农林牧渔等行业均受到波及。但是医疗医药相关行业提前复工做好物资保供工作,居家隔离导致的在线游戏等行业收入大幅提升,《王者荣耀》初一单日流水接近20亿元。
微观个体受疫情的冲击程度不一。为防范疫情扩散,全国春节假期延长3天,部分省市复工时间进一步推迟一周,企业正常的经营计划被打乱。生产和营业停摆,收入和现金流中断,但是房租、工资、利息等费用刚性支付,企业将蒙受巨大损失。经营中断可能导致订单合同违约、资金周转困难,部分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风险还可能沿着供应链和担保链上下及横向传导,引发局部性危机。员工收入与企业经营效益息息相关,尽管人社部已下发通知要求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但当企业效益下滑,员工的薪资、奖金乃至就业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在受冲击较大的餐饮、娱乐、交运等行业及中小微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弹性薪酬制的员工,例如外卖、快递、滴滴以及部分制造业等计件工资的工种,基础保障低、收入波动大,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人群。中小微企业创造了最多的就业岗位,为提高居民收入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弹性薪酬制的员工数量庞大,但是社会保障和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近年来经济增速下行、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就业压力加大,叠加此次疫情冲击,中小微企业和弹性薪酬制员工等弱势群体需要重点关注和扶持。
面对新冠疫情帶来的影响,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大力度的改革开放是重中之重。
首先财政政策是关键,加大减税和支出力度,扩大赤字。
第一,加大疫情相关财政支出,扩大研发、救治、防疫物资、一线医护人员补助的财政兜底范围。
第二,适当减免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部门尤其是交运(民航、公路客运、水路客运和出租汽车)、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增值税,亏损金额抵减盈利月份的金额以降低所得税。
第三,进一步降低社保缴费率,养老、医疗缴费率可分别降低1和2个百分点,降低企业负担。
第四,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等优惠,帮助它们渡过难关。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本来已经岌岌可危,这次受到疫情的影响,也许会让相当一部分餐饮、交通、旅游、零售、制造等领域的中小企业更加难过,甚至一些大型企业也可能遭遇很大的财务困难,但这些困难很可能都是暂时的。政府应该考虑采取一些措施缓解所有这些企业的困境,比如大规模地减免它们的税收,甚至为部分企业提供一次性的补贴。
第五,对参与非典防治工作的卫生医务人员提供临时补助。病人疫情治疗相关费用一切减免。补贴并保障低收入人群和前期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不因疫情受影响,提前防范可能的失业潮引发的社会稳定。
第六,对参与捐赠的企业和个人行为予以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抵扣,不受目前企业所得税税前利润12%限额的约束,鼓励社会捐赠。
第七,扩大赤字率至3%。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大,且2020年以收定支,财政收入下降,疫情防控支出增加,属预计外的支出,为避免挤压其他民生和稳增长支出,有必要扩大赤字。
第八,有针对性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医院、学校和城市交通。这次疫情暴露出一个问题,即在大部分中部地区城市包括武汉,人均医疗设施偏少。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靠提高管理水平,但同时也应该抓紧时间补短板,多建一些医院。最近全国开始推开户口制度改革,特别是在地级市层面,将来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对于医疗、教育、交通和住房能力都可能构成挑战,政府应该未雨绸缪,降低未来公共卫生风险事件的概率。提前做好基建项目储备,疫情过后大搞基建减税,对于人口流入地区的都市圈城市群可以进行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运、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投资,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和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其次,货币政策要适度降准降息,给予特殊时期还本付息延期支持,鼓励但不强制商业银行对主要疫区湖北下降利率,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信贷支持。鼓励各大保险公司畅通保险赔付流程。
其他建议措施包括,在主要疫区和特大城市探索灵活办公机制、错峰上下班,发展线上和智能化办公,避免人流交叉感染;兼顾企业和员工利益,落实员工带薪休假制度的同时,延长的假期及推迟开工的期间内按一定比例支付基本薪酬而非强制工资,减少企业因负担过重而在复工后加大裁员的现象;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加强舆论监督,强化官员问责,表彰抗击疫情战斗英雄,完善应急医疗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从传统“堵”的思路转移到“疏”的思路;大力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体制,放开市场准入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财政支出中医疗等民生支出占比。
未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发展势头有不确定性,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对策的时候可以考虑分步走,将来根据进展渐次推出。如果在一个月内疫情真的控制住了,那么只需采取一些短期的补助与减税即可,如果疫情延续较长时间甚至不断恶化,那就可能需要规模大、力度大的刺激措施。这一次疫情,把14亿人的心都连在了一起。我们相信,疫情一定能过去,我们一定能变得更好。未来等待我们的,是中国下一个十年的产业经济升级与转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