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时间即生命》翻译研究
2020-04-02李栋
李栋
摘 要:中國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在引进西方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开始输出本国优秀文学作品。张培基教授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在中国翻译界具有重要影响,他翻译的文学作品不仅自然流畅还颇具文采,是文学翻译的经典之作。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研究的经典理论,在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笔者将以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对本篇译文进行研究,进而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散文翻译;《时间即生命》;功能对等理论
1. 功能对等理论简介
尤金·A·奈达在圣经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了经典的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奈达看来,翻译是以最自然的语言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然后是风格。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叶子南,2001)。
2.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时间即生命》翻译研究
2.1 词性转换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并非刻板的字面的完全对等,而是灵活的动态的转换过程(翟芳等,2017)。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彼此具有显著差异。散文句式多样、语言凝练、自然流畅、富于情感,同时,散文的用词灵活考究。在散文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词汇的灵活转换与翻译非常重要。原文: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译文:Each click indicating the shortening of ones life by a little bit.“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缩短是动词。张培基教授在翻译过程中,并未将其生硬地译为be shortened by,而是考虑到英汉语言的不同特点,将其译为名词化的shortening,这种灵活的转换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汉语是动态语言,善用动词;英语是静态语言,善用介词和形容词。在散文汉英翻译时,译者要着重注意汉英词汇的动静转换。
2.2 句子翻译
在大多数情况下,翻译过程中原文的结构形式无法保留,过分讲究形式会让原文晦涩难懂。结构调整主要包括话语结构、句子结构、单词结构和语音结构的调整(谭载喜,1999)。从句子层面来讲,张培基教授在翻译的过程中,重注句式的灵活转化,对原句进行灵活的调整与翻译,让译文更加生动活泼。原文: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译文:It is most startling to hear a watch or clock clicking away the seconds.译者在翻译这句话时,并未将“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直接作为主语,而是借助形式主语it,将真正主语放在后面,避免了译文的头重脚轻。原文:我的好多的时间都糊里糊涂的混过去了。译文:Very much of my time has been frittered away aimlessly.原文是主动语态,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将其转换为被动语态,符合英汉双语的表达特点。原文:我应该集中精力,读我所未读过的书。译文:I should concentrate my energies on whatever books I have not yet read.“我所未读过的”在原文中是前置定语,译文中译者将其转换为定语从句,让句子简洁易懂。灵活变化的句子,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散文的神韵,译者在散文的汉英翻译时,不可过于拘泥于形式,而要灵活转换。
2.3 文化层面翻译处理
奈达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在于重现信息,重现信息之时要做语法和词汇方面的调整(Nida, 2004)。散文中,往往会有一些文化意象的存在,这些文化意象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当涉及到文化层面的信息传递时,译者要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差异,具有高度的跨文化敏感性。原文:我父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满了我的行箧的一半空间。译文:Father bought a set of the Tong Wen lithographic edition of the First Four Books of History, and crammed them into my travelling box, taking up half of its space. “前四史”和“行箧”都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意象,译者翻译时,着重提取其核心意思,进行直白的翻译,让目的语读者一目了然。在翻译文化有关的意象时,化繁为简是一种智慧与积淀。
3. 结语
散文重视修辞、文采、和表达的婉曲含蓄,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精神内涵(陈剑晖,2019)。由于散文的以上特点,散文翻译难度较高,译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源语文学素养,同时,也得具有深厚的目的语语言功底。功能对等理论产生于大量圣经翻译的实践,在翻译理论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不同译者的翻译实践也证明了功能对等理论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在散文翻译过程中,功能对等理论可以为译者提供理论指导,提供思考的方向,进而降低翻译的难度。本篇文章主要从词汇、句子、文化层面进行研究探讨,研究深度相对较低,随着笔者知识程度的拓宽与加深,译者将会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散文翻译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Nida, E. A. & R. Charles.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3.
[2] 翟芳,胡伟华.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英国际新闻编译探析———以《中国日报》中的政治语篇为例[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4(25):89.
[3] 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62-163.
[4]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10.
[5] 陈剑晖. 论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J]. 文艺理论研究,2019,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