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素养:回归儿童音乐学习的本源

2020-04-02成晓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3期
关键词:儿童音乐音乐素养

成晓霞

[摘要]从音乐产生的本源视角看,儿童的音乐素养主要包括儿童的音乐情感体验、文化理解及实践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引导学生的音乐表现,激活学生的创造本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成为美的享受过程,成为他们音乐素养的发展、提升过程。

[关键词]儿童音乐;音乐素养;学习本源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9-0031-02

音乐学习是学生生命的“存在与表现”。儿童音乐教学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习得乐理知识,更在于唤醒学生的音乐感官,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儿童音乐关乎学生心灵,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濡染、感化作用。从音乐产生的本源视角看,儿童音乐素养主要包括音乐情感体验、文化理解及实践能力,其中更为重要的是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音乐感知,更要重视学生的音乐感受、体验、思维、想象等。

一、音乐感知:儿童音乐素养的形成基石

感官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第一道门户。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必须用嘴巴唱、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比画等。从本源的视角看,音乐产生于人类的号子,是人类情感的声音表达。因此,听音乐、唱音乐是学生的一种本能,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一种本然、本真状态,同时也是构成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石。从根本上说,音乐欣赏就是一种对音乐的深入聆听。

例如,教學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森林狂想曲》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进行整体性聆听。由于《森林狂想曲》是由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呜叫声以及乐器的美妙乐音交织而成的,因此,学生不难获得感性的认知。有学生说,听到了蛙呜鸟叫;有学生说,听到了溪水潺潺;有学生说,仿佛听到了蟋蟀的声音。对音乐声音的感知,为学生认识《森林狂想曲》奠定了坚实的感性基础。循着学生的音乐感知,笔者娓娓地向学生介绍《森林狂想曲》:刚才我们仿佛置身于森林中。这就是由著名留美音乐制作人吴金黛、金曲奖制作人及演奏音乐奖得主范宗沛,深入台湾南部热带雨林地区,历时五年,搜集了一百多种鸟类、虫类、蛙类、蝉类及溪流声等制作而成的音乐。通过音乐感知,音乐作品的历史变得丰盈起来,音乐作品的内涵不再是那样的抽象,而是充溢着一种亲切感,变得触手可及,它召唤着学生去深入地聆听、去深入地冥想。

音乐聆听能发展学生的听觉,能敏锐学生的音乐反应,能促进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催生学生的音乐想象。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舒展学生的音乐感官,以聆听为主体,让学生的多感官协同活动,使学生从被动的音乐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探究者、实践者。

二、音乐表现:儿童音乐素养的确证表征

音乐有着丰富的语言、多变的节奏、巧妙的结构和丰富的织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音乐感知,更需要音乐理解。通过音乐理解,能够形成学生的音乐表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音乐表现是指学生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形成的,是学生音乐情感表达、美感表达的实践能力。”可以说,学生音乐表现是学生音乐情感、音乐美感的最为直接的确证,是学生音乐素养的最为直接的表征。

比如,教学《森林狂想曲》时,在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了整体性聆听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分段细听,以敏锐学生的音乐直觉。“同学们,在这短短的几分钟的乐曲背后,居然有这么多的故事。那么,你所听到的蛙声、蝉声和溪水声这样的音效在乐曲中一共出现了多少次?”“这些音效都位于乐曲的什么地方?”“这几次的出现,在力度上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些问题,深化了学生的音乐感受与体验。由此,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粗糙的音乐感知上,而是进入了音乐理解的层次。有学生说,尽管乐曲中有许多动物的音效,但这样的音效是动听的,是经过了作者加工的;有学生说,这样的音效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有学生说,我们也想创造出这样的音效。在音乐理解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表现。学生分角色模拟青蛙、布谷鸟、老虎、啄木鸟等的声音。由于有了深入的音乐理解,学生的模仿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用有节奏的声音进行音乐表现。

可以这样说,离开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和提升就无从谈起。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音乐直觉体验,让学生进入音乐感受、体验之中,以助推学生的音乐表现。

三、音乐创造:儿童音乐素养的终极指向

对于学生来说,音乐素养不仅仅包括音乐表现,更指向音乐创造。当然,儿童的音乐创造不同于音乐家的音乐创造,其更多的是指“儿童运用儿童的方式进行的音乐创造活动”。比如,儿童在音乐学习活动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一种音乐创造活动。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和独特的个性,正是这种差异性和个性,成了学生音乐创造的源泉和动力,为学生的音乐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

音乐不同于美术,它是无形的艺术。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仅需要有形的感知,更需要无形的想象。通过这种无形的想象,能激活学生的音乐创造。例如,在《森林狂想曲》的教学中,基于学生鲜活的音乐表现,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音乐欣赏。比如,对于作品中的“主题一”,要求学生深入地体验歌曲速度、旋律,感受乐曲的跳跃性、活泼性,并根据感受、体验猜想主奏乐器。对于作品中的“主题二”,同样要求学生感受乐曲的特点;同时,要求学生比较不同主题的旋律、情绪、主奏乐器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比如,“主题一”和“主题二”在音乐作品中出现过多次,在完整的歌曲聆听中,学生听到“主题一”就用拍腿或者声势伴奏等表示,听到“主题二”就画圆圈或者摇手串铃等表示。在创造性表现中,教师则引导学生讨论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感受两种主奏乐器(笛子和小提琴)轮流奏响乐曲主题的音乐特质。这种最为本真的音乐创造,为学生的音乐联想、想象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决定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把握程度。在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过程中,教师要用“美”来启发、引导学生。因为,“美”是一切艺术实践发生的根源。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想象、理解、判断和创造,能够濡染学生的情感,丰盈学生的美感,发展学生的乐感。

音乐学习的最高境界靠的不是技巧,而是心灵感悟,是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美的共鸣、共振。以学生的音乐感知为基础,以学生的音乐表现为确证,以学生的音乐创造为指向,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现实而有效的路径。作为教师,既要研究音乐作品,又要关注学生的具体学情,要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人情、入境,激活学生的音乐细胞,让学生张开音乐学习的翅膀,在通向音乐自由王国的路途中获得美的享受。

猜你喜欢

儿童音乐音乐素养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儿童音乐共创设计研究
美国学前儿童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培育及启示——以弗吉尼亚州为例
关于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文化浸润:儿童音乐教学的审美之维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