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2020-04-02何嫣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3期
关键词:拓展延伸感受力阅读教学

何嫣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所教授的不同层次的内容都要顾及学生能力的养成。阅读是一个综合性学习过程,不仅对学生文字的掌握数量有所要求,对学生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也不能忽视。而感受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和开阔性。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选择阅读材料,并适当延伸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形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關键词]阅读教学;感受力;选择材料;主动阅读;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9-0026-02

感受力即大脑反映外界客观事物的特性,是认识客观事物和事件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要基于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开阔性。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可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感受力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的应用都是极为广泛的。甚至就学生的交际来讲,也会存在某种联系,主要体现在能否发现交际对象的表情及心理变化,以做出最佳的回应上,可以粗略地认为是一个人的情商。阅读理解对学生感知能力的考察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断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人物品格等。阅读理解作为现阶段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题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感受力的考察自然也需要提到一个更高的地位。

一、感受力在语文阅读中表现出的重要性

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感受力便在其阅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在具备较强感知能力的情况下,课堂氛围将变得融洽和谐。除此之外,感受力最直观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完成阅读,甚至达到深度学习的境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中故事有所感悟,从而理解文中的人物以及作者赋予人物的性格、外表特征等,然后综合这些特征,结合故事情节,学生就能勾勒出文章的整体框架,最终发散思维,对整个阅读文本达到整合理解。这样说,可能表意不够明晰,换言之,阅读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所阅读文本的内容进行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有所感悟和理解才是重要的目的。学生被阅读的内容吸引,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就能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感受力的培养策略

1.有目的地选择阅读材料

有趣的事物容易引发关注。因此,培养学生感受力的一个方向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选取恰当、适宜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阅读内容,保证故事精彩、语言文字规范,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获得美好的享受,并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在实际的阅读中,参与者不能只是学生,因为处于初级学习阶段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区分材料中的重点、次重点,所以教师还应发挥指导作用,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安排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思考和理解。经过长时间的阅读积淀,学生的感受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的特点是用华丽的词汇贯穿全篇。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课文中精妙的词语作为切入点,像“紧紧围住”“不由分说”“来势汹汹”这样的词汇,可以分别列举出来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加强理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境。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杂草的粗暴、贪婪,触类旁通,与人类对应,学生也意识到了我们不能做杂草这样的人,而要做一个像小稻秧一样的人。这样连词成句,学生对句子所表达的意境的理解将更深入。

又如《“东方之珠”》一课,出色的景色描写当属第二段写浅水湾的:“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者浪涛拍岸的声响……”教师可以将这些句子提取出来,通过引领学生反复阅读,让学生也可以感受到这些绝佳的景色,在享受到阅读的快乐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感受力。

2.引导学生形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有助于学生走出教师对文本讲解的局限,从而形成他们自身独特的感受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新事物探寻的过程,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将越来越高。兴趣的确是最好的学习导引,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特殊的情境,找到文本的兴趣点,促使学生深入阅读。小学生的兴趣多来源于熟悉的生活,因此将阅读材料插入学生的生活中,便可以成功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课前教师可以增设对应的铺垫,给学生讲述有关奸雄曹操、智者诸葛亮、善妒者周瑜等相关人物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在学生兴趣得到适当激发后,教师留下查阅相关人物资料的课后作业,就能达到将阅读内容嵌入学生生活的教学目的。经过这样的铺垫,在真正开始授课后,由于学生爱表现的特点,阅读和学习的氛围就会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形成正面影响,实现对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

3.适当延伸阅读内容

感受力在阅读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作用并不只局限于文章内容本身,更大的作用在于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获得基于原文而又高于原文的一些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延伸阅读内容,就一个小的阅读片段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最大化地帮助学生提高感受力。

例如,教学《穷人》一课,当学生完成对整篇文章的阅读、学习、理解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渔夫是否真的愿意收养西蒙家的两个孩子?”这是一个可辩论性的问题,答案自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自然就会给出不一样的看法和意见。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功被激发出来了。渔夫可能并不想收养西蒙家的两个孩子,这是在讨论中很容易衍生出的一个答案,因为学生通过对渔夫的实际家庭状况的联想,很容易得出渔夫在贫困的境况下收养两个孩子完全是出于善良。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了对阅读内容的深入学习,对课文的含义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生动的渔夫形象自然而然地在他们的大脑中凝结成型。这一阅读内容之外的知识和体验是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得来的,不言而喻,这也是学生感受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过程。

感受力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表现为对故事的理解能力,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故事所表达的人物情感,故事的讲述意图。如何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呢?这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引导。这一方面包括教师通过教学经验,辅助适当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而提高感受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结合阅读内容,精析其中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开阔性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感受力。

猜你喜欢

拓展延伸感受力阅读教学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培养感受力 提升写作效率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