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语用迁移的错位及改革探讨

2020-04-02王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阅读教学

王娟

[摘要]目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成了众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出现一些变异现象。教师凡课必迁移,凡课必练笔,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阅读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必须精要、好学、管用,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迁移;变异现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9-0013-02

新课标理念所带来的语用热潮正悄然掀起。但我们在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认识误区,出现了“唯语用”“伪语用”的极端做法,不仅无助于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难以真正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目标,而且反过来,还对语用教学本身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一、语文教学中语用迁移错位现象分析

1.凡课必迁移

不少教师认为,教材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最好凭借,课文中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理所当然的就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极佳材料。因此,语言形式迁移不可或缺,没有语言迁移的课就不算是“语用课”。于是乎,满课文找语言形式成了教师备课的第一要务。有些课文语言表达形式比较明显,一眼就能找到,教师就欣喜若狂,根本不考虑这些语言形式究竟适不适合迁移,有没有训练的必要;哪怕课文没有什么明显的语言表达形式,教师们也会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去寻找、去放大,直到生拉硬拽或者勉强凑合出一个来。

比如,教学《珍珠泉》(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有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反复句式的学习和迁移上。其依据是课文中出现了反复的句子:“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因此,学完课文后,教师就引导学生用“那样……那样……”和“这就是……这就是……”的句式说话,学生说了诸如“天是那样高,那样蓝”“这就是美丽的学校,这就是我们的学校”之类内容简单、形成单一、毫无生活体验的话语,暴露了教师以为教材中有什么,就要立竿见影地练什么的思想。

其实,对《珍珠泉》一文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反复句式的训练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同是修辞手法,反复手法在结构、形态、类别、意蕴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远较比喻、拟人等要复杂得多,绝非三年级学生所能理解和掌握的,以此为教学目标要求未免过高,有超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嫌疑。其次,本文虽有一些反复句,但并非是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课文第二、三两个自然段都运用了“总分”的段式结构,前者通过青苔、蕨草和水三个方面写出了泉水深、绿的特点;后者则从水泡由小到大的变化以及在阳光照射下色彩的变幻两个方面表现出了水泡的有趣,这比反复的句式更能凸显文本的语言表达特色。再次,《珍珠泉》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必须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以进一步巩固、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文本学习之前并未接触和认识过反复句式,何来反复句的阅读经验和方法积累?不论是文本的语言特色、年级特点还是单元目标,都决定了本文的教学任务和核心价值应该是如何读懂“总分”段、写好“总分”段,而不是学习反复的修辞手法。

2.凡课必练笔

很多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没有大量的说写训练是不可能的;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加强课堂小练笔给课堂教学带来的良好效果,尤其是在学生言语能力的提高上有着独特作用。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将课文中的内容与读写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总是想方设法地安排学生写一写,如果不设计这样的练习,就不能体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理念。

比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时,临近结课,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小钱的内心深处一定非常感谢那位捐赠骨髓给他的台湾青年,他会对那位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请你代他写一写。学生有的这样写:“非常感谢您冒着生命危险为我捐赠骨髓,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等我康复后,也要像您一样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别人。”还有的这样写道:“感谢您,台湾青年!如果没有您,我的生命之花就会很快凋零,是您给了我新生的希望,让我能像正常的青年那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谢谢您!”不难看出,这样的练笔学生除了表达感谢还是表达感谢,对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并无多少助益。

如此为了练笔而练笔的现象。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并不少见。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练的是“你想对其中的父亲或者儿子说些什么”;学习《唯一的听众》练的是“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此时此刻,我想对‘耳聋的老人说些什么”……由于学生缺乏对真实情景的体验,加上教师把握失准,训练目的不明,导致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毫无感情可言。

二、落实语用理念的语文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非语文知识的记忆和再现。因此,如何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之处。

1.语用迁移的教学改革案例

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是语用背景下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时代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的阅读策略必须精要、好学、管用。“精要”是说阅读方法简明扼要,少而精,又带有规律性;“好学”指通晓明白,易学好懂,便于掌握和运用;“管用”当然最重要,不仅有利于读法迁移,更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法迁移,可以从一年级就开始渗透与训练。请看《荷叶圆圆》的教学片断。

师:孩子们,大家读读课文,说说荷叶有哪些好朋友呀?用筆把它的名字圈出来。

(生读书,图画)

生1:荷叶有四个好朋友,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教师板书)

师:能用一句话把这四个好朋友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2:荷叶的好朋友是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

生3: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是荷叶的好朋友。

师:这四个好朋友是怎么做的?

生4: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投影出示)

生5: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投影出示)

生6: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投影出示)

生7: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投影出示)

师:先读第一句话,说说小水珠在干什么?

(生读句子)

师:这是书上说的,能自己说说吗?

(生说不清楚)

师:不怕。老师教你。看屏幕,(屏幕上的“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眼睛”等字体变红)谁愿意把变红的字连起来读?

生8: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眼睛。

师:你看,这样会吧。(学生点头)好,我们再说第二句,你也能学着这样说吗?

生9: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翅膀。

师:不错嘛。能不能再简单点?

生10:(思考片刻)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翅膀。

师:(表扬,生鼓掌)谁说第三句?

生11:小青蛙蹲在荷叶上放声歌唱。

师:还可以简单些。

生12:小青蛙蹲在荷叶上歌唱。

师:第四句呢?

生13: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

师:这么长的句子能说成这样已经很好了,还能说得更好吗?

生14: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

師:给他掌声。一起读一读这四句话。

(生齐读)

2.语用迁移的教学反思

捕捉主要信息是语文阅读能力测试的基本项目。低年级学生虽然没有这方面的硬性要求,但是了解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是理解语言的基础和前提,必须从小开始训练。况且,现在的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从小就进行听、说、读的练习,学生都具有初步的阅读基础和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学习是可行的。

最常见的学法迁移表现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是一篇文字优美的写景文章,按“总分总”的方式行文。除了开头与结尾外,课文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抓住小兴安岭的季节特点描写其美丽景色,四段内容相似,结构相同,写法相近,是进行学法指导、迁移的极好资源。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篇课文的写作结构,以“春”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唯语用是从,必须结合课文的特点与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使得合适的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听、说、读、写的有效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整体能力。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