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人员短缺问题的建议

2020-04-02闫军秀

决策探索 2020年6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对策

闫军秀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失能失智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不断扩大,专业化、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日趋增加,养老服务供给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高效有序运转需要一支技术过硬、素质高强的队伍来支撑,因此,如何解决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迫在眉睫,这对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对策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符合老人“不离家、不离亲、不离邻”的养老需求,是“低成本、高社会收益”的养老方式,是目前老人“就近养老”的最佳选择,为满足养老服务发展的客观需求,应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等政策,一些地方探索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化为手段、专业化服务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如,目前河南省平顶山市内112个社区,已建成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有75个,正在建设的有74个;建成老年活动场所约1400个;设置床位10756张;县区建设农村幸福院183个。这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服务设施,由社区(村)干部兼职管理和服务,配有部分公益岗位人员。

一、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人员面临的问题

(一)薪酬低、待遇差

按照民政部发布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养老服务员被定义为是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员的来源主要是“失业”人员,他们的薪资水平往往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有些养老服务机构甚至没有为其购买社保。工作的目的首先应该是满足从业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以目前养老服务人员的薪资来说,做到这些显然是有困难的,因此,许多养老服务人员将目前的工作视为“打工”,而非自己长期的职业选择。

(二) 职业认可度低

近年来,政府进一步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大力鼓励和投资养老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大众对于养老行业了解甚少,很多人对养老服务人员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养老服务人员就是“伺候人”“出力气”的简单体力劳动,常常要“一把屎一把尿”干脏活,导致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较低、职业认可度较低,人员整体素质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普遍缺乏动力与热情。

(三) 工作强度大

据不完全统计,30%的养老服务人员每天的平均工作時间超过8个小时,养老服务人员的休息时间要配合老年人的作息时间,极少能够双休,更多的是每周休息一天甚至每月休息一至二天,逢年过节也要加班加点。由于照料老年人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养老服务人员每天要比老年人起得早、睡得晚,照料失能老年人还需要承担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的清洁、搬动等工作,十分辛苦。以帮老人翻身这一项基本护理为例,不仅要技巧还要有体力,一天要重复多次,时间一长,很多养老服务人员或多或少患上了腰痛等职业病。

(四) 专业化水平较低

老年人的多样化服务需求,要求养老服务人员能够采集和管理老年人健康信息,评估其健康和疾病危险性;进行老年健康咨询与指导;制定健康促进计划;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维护、健康教育和推广;运用老年医学知识开展老年病的防治工作,加强老年病的监测;指导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锻炼,提高其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进行健康管理技术应用的成效评估;控制老年慢性病和伤残的发生等,这决定了养老服务机构需要具备医疗卫生、康复护理、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支持。但是当前只有小部分养老服务人员具有专业知识,其他多为农村来城市打工的人员,通过劳务市场、熟人介绍等方式进入养老行业,经过短暂培训即上岗成为从业人员。

同时,由于养老服务人员收入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学历水平低、专业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平均年龄大等特征,导致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流失严重。

二、解决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人员短缺问题的建议

按照“政府引导、分类培养、规范管理”的思路,以推进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继续教育、激励评价等制度,努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尊老敬业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为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根据国办新发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在高等职业院校设立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与服务、康复治疗、中医养生学、护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开设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老年人保健与营养、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等课程。二是在有行业特色的高等院校和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一批养护专业培训基地,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在岗轮训,承担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人员照护知识技能培训,以及志愿服务人员短期培训。支持将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挂牌成为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各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三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解决在职人员集中学习难的问题,开展针对从业人员的自学指导、集中短训、技能实习等工作。对参加技能培训并通过结业考核的从业人员提供培训补贴制度、入职补贴制度、岗位补贴制度、学费减免补贴制度,提高在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专业技能,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 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

在稳定现有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基础上,扩大养老服务人才来源渠道,一方面积极协调市志愿者协会,让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养老服务行业中来;另一方面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转岗养老行业,鼓励家政服务人员、医院护工和本市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养老服务行业,鼓励退休医务工作者、低龄老年人参与提供养老服务。对志愿参加养老服务的人员进行积分管理,以自己所获取的积分享受折合成一定价值的服务,以此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三) 提高社会认知度

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对养老行业有正确客观的认识,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鼓励在行业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养老护理技能大赛,支持养老护理知识技能进家庭、进社区活动,为失能老人家庭养护人员开展照护知识和技能培训,逐步将失能老人子女亲属吸纳到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加强对养老机构院长、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养老服务理论和实操培训,培养熟知养老行业法律法规、熟悉养老机构管理模式、了解养老运营业务流程、懂得养老服务质量控制的领军人物,定期组织开展养老服务、市场营销、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会、研讨会,打造一支高素质、懂养老、善运营的养老管理人才队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将尊老敬老的孝道文化纳入养护从业人员在职教育内容。养老机构选聘录用人才时,优先聘用尊老爱老孝老、热心为老人服务的人员。规范养老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重点从仪表着装、体态语言、服务流程、服务标准等方面予以规范,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更加贴心的养老服务,努力打造养老服务人员“守护天使”的社会形象。

(四) 优化养老服务人员就业环境

完善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星级评定机制,将养老服务人员登记注册、职业技能、参加教育培训、规范用工、信息公开等规范管理情况与星级评定相挂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养老服务行业平均薪酬待遇不低于上年度本市服務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薪酬水平不断提升。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以养老服务人员岗位补助作为民生领域的服务行业试点,对养老护理员实行补助。加强劳动保护和职业保护,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应当与养老服务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为其购买社会保险。落实带薪休假、轮休制度,依法保障养老服务人员合法劳动权益。建立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关心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生活,帮助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推广应用智能养老器具,降低养老服务人员劳动强度,营造养老服务行业良好的从业环境。有了良好的就业环境,自然就可以吸引更多的“80后”“90后”投入到养老护理工作中,就能留住人才。

此外,政府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对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予以支持,比如减免养老服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等,在全社会营造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氛围;对各类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组织、机构和企业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

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EB/OL].2019-08-22.

[2]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1-03.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EB/OL].2017-03.

[4]彭青云.多元主体视角下社区居家养

老服务路径探索[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3):101-108.

(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调查与对策研究
构建政府、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互联网+”时代养老政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