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助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

2020-04-02陈英杰蔡永清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储运农作物秸秆

陈英杰 蔡永清

(迁安市农业农村局 河北 迁安 064400)

秸秆综合利用是当今农业现代化比较关注的问题,秸秆腐熟不仅是农田的优质肥料,而且是发展养殖业的重要饲料,极大节省饲养成本,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另外还能降低秸秆焚烧率,减少环境污染。因此结合迁安市实际,对重点镇(乡)种植大户及合作社就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

1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1 农作物秸秆总量。迁安市耕地总资源63.7万亩,常年农作物种植以玉米、花生、小麦为主。2018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61.458万亩,其中:玉米41.79万亩、小麦1.33万亩、水稻0.138万亩、其它谷物0.92万亩、花生14.99万亩、豆类1.27万亩、薯类1.02万亩。秸秆理论资源量31.81万吨,可收集资源量为27.19万吨。

1.2 秸秆利用基础及能力。2018年,全市通过召开专题会议、举办培训班、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加工企业技术指导、召开现场推进会等形式,积极示范玉米秸秆机械化捡拾打捆、机械化青贮等作业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14%,其中: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占57.7%、肥料化11.97%、燃料化30.18%、原料化0.15%。

1.2.1 饲料化利用能力。草食动物是秸秆饲料化利用的主要途径。据统计,截止2018年底,全市存栏肉牛2.99万头、奶牛0.7053头、羊13.56万只。肉奶牛规模养殖场现有青贮池27个,总容量7.48万立方米。通过秸秆青贮、饲喂秸秆粗饲料,年消化农作物秸秆能力15万吨。全市现有秸秆压捆、压块企业23家,拥有秸秆压捆机械15台、打捆机械12台、压块机械设备15套,年处理农作物秸秆能力5万吨。

1.2.2 肥料化利用能力。全市现有小麦联合收割机21台、玉米联合收割机25台,每年在“三夏”“三秋”农时季节,根据小麦、玉米收获任务量,引进外地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来迁作业,实现小麦、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全市现有源田、跃洋、福源3家有机肥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2.1万吨。

1.2.3 燃料化利用能力。迁安市农村素有以农作物秸秆直接作为炊事取暖燃用的传统习俗,随着燃煤锅炉的取缔、清洁能源的替代,全市现有强烁、国明、文博3家以农作物秸秆、木棒和花生壳等为原料的燃料化生产企业,年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16.3万吨。

1.3 承担项目情况。2016年至现在,迁安市主要承担了农机购机补贴和农业结构调整等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累计新增秸秆捡拾机10台,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4台,发放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6.8万元,提升了秸秆综合利用装备水平;实施“粮改饲”项目,累计发放省级补助资金130.89万元,降低了秸秆产量,加快了秸秆综合利用进度。

1.4收储运体系建设情况。依托牛羊养殖、秸秆加工等规模企业,根据全市秸秆区域分布、资源量以及收储运辐射半径,全市累计建立乡级秸秆收储运中心(站)20个,分布在扣庄、杨各庄、夏官营、彭店子等18个镇乡,全部达到秸秆收储运要求。在“三夏”“三秋”农作物收获季节,到田间地头收储运农作物秸秆,为秸秆尽快离田实现综合利用发挥着积极作用。

1.5 秸秆利用企业开展利用情况。2018年全市43个秸秆利用企业,秸秆肥料化利用3000吨、饲料化利用8974.51吨、燃料化利用1700吨,节省了饲料购置成本,提升了养殖企业产品品质,增加了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了秸秆离田利用。

1.6 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亮点

1.6.1 编制总体规划。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空气质量,结合迁安实际,编制下发了 《迁安市“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迁政办[2018]29号),明确了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和建设内容,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夯实了基础。

1.6.2 加强组织领导。全市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任组长,农业农村、发改、自然资源、公安、电力等部门为成员的秸秆综合利用领导小组,19个镇乡也都建立了相应组织,明确了主管领导、负责科室和具体联系人,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1.6.3 加大培训指导力度。每年组织部门技术人员及镇乡有关人员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进行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仅2018年,召开市乡专题会议5场次,举办16场次培训班,深入镇乡宣传技术6场次,深入养殖场技术指导11次,培训人数3348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为全市秸秆综合利用营造了良好氛围。

1.7 典型模式。根据现有秸秆综合利用和加工企业现状,着力推广成熟利用模式,推进秸秆多元化、高效化利用。一是围绕秸秆肥料化,在小麦、玉米主产区重点推出了“小麦机收→秸秆粉碎还田”“玉米机收(或人工摘穗)→秸秆粉碎还田”“玉米人工摘穗→秸秆人工收割离田→秸秆铡切→与畜禽粪便入池发酵→制作有机肥”等模式;二是围绕秸秆饲料化,依托养殖企业、加工企业,重点推出了“玉米(或全株玉米)秸秆机械收割粉碎离田→青贮”“玉米(花生、甘薯)秸秆机械收割(或人工收割)离田→铡切→饲喂牛羊等草食动物”“玉米秸秆收割离田→铡切→打捆→饲喂牛羊等草食动物”“玉米秸秆收割离田→铡切→压块(打捆)→(饲料)饲喂牛羊等草食动物”饲料化模式;三是围绕散煤压减替代重点推进了玉米等秸秆收割离田→铡切粉碎→生物质成型燃料”能源化利用模式。

2 主要存在问题

迁安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市发展要求、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和不足有:

2.1 农作物秸秆收集困难。迁安市属于半山区,地貌复杂,以平原、丘陵为主,其余为低山和谷地。种植作物除玉米、花生面积较大以外,其它作物种植多而杂。种植模式平作、套作、间作、连作兼有,农民素有年年倒茬种植习惯。家庭承包土地多轮分配,耕作地块零散。由于农户“惜地”情结,对土地流转抱有抵触心理,规模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作物秸秆集中收储较难。

2.2 秸秆利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从全市来看,秸秆利用规模较小、科技水平较低。利用方式主要是牛羊饲料,利用模式发展不均衡。牛羊养殖场利用方式主要是青贮、黄贮、粗饲料,只满足于自给自足。秸秆秸秆企业只是压捆、压块饲料,生产能力低,基本处于初加工、低水平利用。粉碎秸秆产生粉尘多,安评、环评达标困难。燃料化利用还是以农户直接燃用秸秆炊事取暖烧炕、低水平利用为主,全市“五化”利用不均衡。总之,达到一定规模、科技水平高、引领作用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秸秆利用企业缺乏,全市未形成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格局。

2.3 秸秆收储运体系不健全、发挥作用不强。秸秆收储运是农户与集中加工利用的中间环节和纽带。现有秸秆收储运主体主要是养殖企业、个体户为补充;利用方式单一,主要是秸秆饲料初加工;服务范围主要是本地养殖企业,外销量较小;秸秆收储还只是企业自主行为,高新秸秆秸秆企业较少,未形成上、中、下全产业链条。

2.4 秸秆利用企业用地、用电、资金等扶持力度有待增强。

猜你喜欢

储运农作物秸秆
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研究进展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油品储运系统油气回收
关于油气储运安全的重要性及其策略探讨
油气储运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