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

2020-04-02封红艳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胜任少数民族大学生

封红艳,张 龙

(1.丽水学院 民族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2.丽水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本质在于创新,关键在于创业。[1]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创业教育应根据各国独特的文化背景进行有效的定制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较普通大学生创业既有共性,又有少数民族这个特殊创业群体的独有文化背景特征。所以不能简单地运用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来解释和阐述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更多是在分析汉族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基础上将研究结果延伸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对其针对性研究相对缺乏,故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旨在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主、客观因素,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创业综合素质”“政府要完善创业规划政策体系”“高校要构建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家庭要更新观念,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理论概述

“胜任力”(Competencies)概念来源于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McClelland),他认为传统方法中以智力、个性等测量员工绩效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通过一系列研究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测试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一文中正式提出“胜任力”概念。胜任力是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本质特征,包括特质、态度、动机、某专业知识、或技能等。[2]从现有文献看,不同的学者对胜任力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主要以Mirabile(1997)提出的胜任力是知识、技术、能力以及与工作中的高绩效相关的特征的综合(简称KSAO)的定义。[3]运用胜任力概念能够将组织中的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加以区分,后被国内外学者迅速引入创业领域,日趋成为研究创业者素质、能力的有效手段。

“创业胜任力”(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术语首先由Chandler 和Hanks 在其研究《衡量新兴企业绩效:验证研究》(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emerging businesses:A valida-tion study)中运用,他们将其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并认为在创业活动过程中,创业者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深入其胜任力随之增强。[4]“创业胜任力”概念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内涵基本趋同,学界也开始从最初的定义、内涵研究到后来的过程研究。法国Omrane 等学者(2011)提出创业胜任力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不同阶段创业者所需的创业胜任力不同,包括创业启动阶段、参与阶段和持续发展阶段,创业者于特定阶段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等具有多样性。[5]

随着国家在政策上给予的大学生创业引导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社会、高校的不断重视与支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也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学者们尝试将创业胜任力研究引入高校创业学生群体,“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术语应运而生。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概念归纳如表一所示。在此基础上,可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概括为:高校大学生创业从准备、启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能胜任创业绩效所需的动态的创业意向、创业素质及创业技能所构成的集合。

结合国内外学者“创业胜任力”“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研究情况,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在遵循大学生创业活动一般规律基础上,也要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鲜明群体特点。少数民族大学生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多样性、地域差异性、经济相对滞后性、历史文化相对复杂性等特殊创业环境,较普通大学生的学业基础水平相对薄弱、融入与沟通相对困难,这就造成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思想能力相对单薄,直接、间接地影响其创业素质与创业技能。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是其在创业过程中根据自身特定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能够胜任创业绩效所需的创业意向、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意向、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品格、人际交往等特征,[6]更多表现在创业过程中能捕捉商机、获取机会、付诸实践、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1]

表一 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定义描述

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因素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其经济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谐,[7]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投身创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从主、客观因素分析:

(一)主观因素

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受民族地区教育环境、生活习惯、家庭观念的影响,在创业过程中存在很多“隐性”障碍。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向、创业素质不高,对待创业更多停留在思想层面,很少付诸实践。从主观因素分析来看,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创业态度不端正。随着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虽有所上升,但少数民族大学生较普通学生基础教育相对薄弱,个体的创业态度、观念有待提升。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创业要有社会关系或家庭经济背景雄厚,对创业缺少清晰的认知。甚至对待高校创业课程等同于自习课,选修创业课程只是为了拿到学分,不愿花时间学习、思考课程内容。大部分学生不愿主动了解国家创业政策、创业动态,不愿参与创业实践,创业知识不扎实、创业目标不明确,对创业敷衍了事,创业价值观有待提升。

第二,创业热情不高。《2018 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指出社会各方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多数学生对创业教育呈现愿意接受或不排斥态度。这是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的机遇,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教育环境影响,灌输式教育方式根深蒂固,传统的“以学业为重”观念深入学生、家长心中,对于创业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较为薄弱,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热情难以激发与实施。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其特殊的民族身份,受到国家政策倾斜支持,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社会有所依赖,缺少创业主动性。除此之外,受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家长期望,部分学生更愿意做一份稳定的工作,同时因缺少教师的针对性创业引导,他们并不会主动了解创业政策与创业动态,对创业存在惰性,缺少热情。

第三,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因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并不理想。尤其是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其所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接受教育资源有限,所处环境可能仍存在小部分人对其偏见和歧视,一定程度上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敏感、自卑等消极心理,面对困难时心理抗压能力不强。而在创业过程中,迷惘可能会一直贯穿整个创业过程,“摸着石头过河”对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心理还有待提升。

第四,创业基本功不扎实。国家面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招生政策倾斜和调整,帮助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进入高校学习,但因其特定教育文化差异与语言环境差异,造成进入大学后融入较为困难,专业学习较普通同学困难,专业知识结构不扎实,不能很好地与创业结合起来。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较普通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弱、团队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欠缺,这也是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客观因素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不仅受其自身创业素质影响,还会受其所处创业环境的影响,如创业支持机制、创业服务机制、创业素质教育、创业启动资金等等。从客观因素来看,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主要来自于政府、高校、家庭等。

第一,创业扶持政策与创业服务不够完善。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处于萌芽阶段,专项政策、支持系统还未建立,政府缺少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专项优惠政策,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准需要。2011年国家创业扶持政策才开始面向创业大学生,“扶上马,送一程”来帮助大学生创业,但当前的困境在于政府的创业文件或相关措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者来说作用不明显。创业政策虽为大学生提供三年税收减免、创业实体补助等诸多优惠,但这些措施对于创业准备或启动阶段的资助较少,大多是创业取得一定进展后才能申请领取。地方相关创业文件大多是面向社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多停留在精神层面。同时,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大部分来自家人或贷款扶持,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资金的资助较少。在政府服务方面,虽建立专门的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信息服务网,但创业动态更新速率较为缓慢,部分栏目信息还停留在2018年度,创业政策信息渠道有待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在政府层面获得支持力度不大,可能直接、间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绩效,造成恶性循环。

第二,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大部分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创业课程、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创办活动等方式展开,但这些方式很大程度上只是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基本概念,对大学生创业准备、过程的指导并不深入,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并不浓厚,创业教育效果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创业任课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当前高校创业教师多来自负责就业的老师或高校辅导员,没有受过专门的、系统性的培训教育,上课重点在于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因缺少创业实战经验无法与学生产生创业共鸣,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更无法依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色和需要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创业课程,这就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创业缺少热情,创业课程流于形式;其二,高校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规范性。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文化背景,缺少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业热情与创业兴趣。同时,高校未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学生参与创业更多来源于创业能力大赛,但创业大赛更多面向少部分优质学生而非普及大部分学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技能都有很大的阻力。其三,高校创业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完善。就业考核中创业指标对就业率影响不大,造成许多高校为了提升就业率,把更多重心放在学生专业教育上,因创业素质教育的效果难以评估或教育成效不高,许多高校不愿花费更多精力、财力投放创业教育上。其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困难。受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长期处于脱节状态,二者融合困难。历史悠久的学校教育多以接受学习为主,培养的学生也多是按部就班。然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必然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尤其是高校领导者、教师等应将创业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8]就当前来看,高校创业教育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家庭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支持力度不强。受中国传统观念、民族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家长希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时能找一份趋于稳定的工作,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愿意顺从父母的期望找一份趋于稳定的工作,如教师或事业单位就业,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向有很大的影响。创业对少数民族家长来说,一般认为是找不到工作或家庭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毕业生的选择,家庭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认可与支持度并不高。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对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家庭来说,孩子入学费用已难以支付,大多借助校园地、生源地贷款或高校绿色通道,如创业需借助家里再投入一笔创业资金更是雪上加霜。家庭对学生创业的社会资本投入力几乎为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初期的成功率。

三、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实践路径

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创业型人才,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幸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9]但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国家要全方位改进创业环境。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创业胜任力离不开政府、高校、家庭、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密切配合,多举措、多维度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绩效势在必行。

(一)学生:加强自身创业综合素质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成功不仅仅依赖外在创业环境,还离不开创业者个人的综合素质,学校应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主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不断提升自己创业能动性。从主观因素来看,可从以下四方面对症下药:其一,改变创业观念,端正创业态度。少数民族大学生要不断创新创业观念,端正创业态度,及时浏览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动态信息。用足相关创业政策、措施,减少创业成本,降低创业风险。其二,学习创业知识,提升创业热情。少数民族大学生要不断丰富其创业知识结构,创业知识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课程、优秀企事业家讲座,认真学习创业知识,扩大创业知识储备,提高创业敏感性,与时俱进,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其三,做好心理疏导,培养耐挫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要培养与创业相适应的心理抗压能力、认知能力、自我效能感、与人交往与沟通能力等,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培养自身的创业的耐挫折能力。其四,善用外在资源,锻炼实践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善于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2018年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报告》指出适当的工作经验可以加强对创业过程的认知。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好选择与自己的专业、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开展创业,积极参与创业实践。

(二)政府:完善创业规划政策体系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府要全面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形势,完善公共创业扶持系统与服务。其一,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把握大局。政府要在强化顶层设计中鼓励与支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创业,各级政府按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法规,最大程度上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创业。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需求上,搜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者一线信息,落实少数民族大学创业优惠政策。其二,鼓励科技创业,投入专项资金。少数民族大学生科技创业较少,建立专门科研基金或创业种子基金,用于科技创业产业。鼓励更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创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其三,做好精准帮扶,加强技能培训。把有创业意向、有志创业的少数民族毕业大学生纳入创业帮扶,落实实名制创业服务,做好点对点跟踪管理。政企合作,定期开设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创业动态、市场需求,对需要创业技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与援助,建立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创业培训系统,开展导向性的少数民族创业技能培训。其四,设置职能部门,拓宽信息渠道。在少数民族密集地区,政府应设立专项负责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职能部门,扎实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跟踪管理工作,做到创业人员应登尽登,建档立卡。同时开通官方创业APP、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贴近当前大学生生活的传播渠道,及时推送创业优惠政策、解读劳动法规、创业服务事项等,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支持。

(三)高校:构建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拓展延伸,[6]高校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虽有创业课、“双创”基地、创业比赛、众创空间等,[10]但创业教育效果更多浮于表层,对学生的创业辅导有待深入。对此,学校可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其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离,大部分学生创业范围与自身所学专业无关,导致其专业优势无法发挥。高校要把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社会素质的创业教育与培养知识技能的专业教育相结合,对课程体系做出相适应的调整,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11]共同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其二,设置连续性课程,完善评估机制。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的创业教育更多是围绕创业所需的知识理论储备,对行业发展前景与需求缺少调研,对社会创业实际过程并不熟悉。高校应根据创业准备阶段到发展持续性阶段设置精准创业课程,提高每个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所需的创业素质与创业技能。同时,高校应建立完善考核机制,从创业任课教师、少数民族创业大学生、创业导师等,建立系列激励措施。其三,重视创业教育,提升师资水平。加强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聘请企业家定期开展创业讲座,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12]培养创业教师的创业精神,更改教学观念。《2018年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报告》指出创业大学生最想学到的知识就是如何寻找商机、市场经营知识和如何激发创意等,教师要扎根少数民族特色创业文化与创业政策,根据学生所需,转变教师角色,减少理论的说教,增添实际案例,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扮演创业促进者角色。其四,理论联系实践,加强校企合作。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偏理论化、缺少创业实践这一困境,高校既要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创业实践,设置创业实践模拟课程。高校要重视校企合作,与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提供实战经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掌握校园之外的创业运行体系,更早接触社会,加深对创业的认知。高校要引入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辅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项目,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测度量表),帮助潜在创业者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家庭:更新观念,加大创业支持力度

学校教育和家庭互动中的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断裂以及语言沟通等问题是引起少数民族学生个人成就的差异原因之一(Ogbu,1991),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不理想很大程度在于学校与家庭支持体系断裂,没有结合,少数民族家庭应更新教育观念。少数民族家庭因其经济水平、教育水平限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支持微乎其微,但家长应更新对创业误解,从家庭氛围、家庭观念作出改变,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加强他们的创业自信心,必要时可以给予人力、物力的资助。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要从长远利益考虑,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摆在关键位置,共创优良创业环境,努力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向、创业素质、创业技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索出创业驱动发展的新路子。全社会要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热情,[6]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技能,为毕业后回少数民族地区创业提供支撑,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创业开展。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意识到自身创业优势,利用好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政策扶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地域特性,结合在校期间参与的创业模拟实践,不断调整、改善、总结创业项目中难点、缺点,提升自身的创业素质与技能,在毕业后才能做好充足准备,提高创业胜任力。

猜你喜欢

胜任少数民族大学生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