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串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4-01陈美丽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问题串小学数学应用

陈美丽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是的,今天的数学课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问题是培养创造力的根源,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提出问题是我们数学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问题串”。

【关键词】 问题串;小学数学;应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需要提高主体意识,需要提高学习水平,因此可以使用问题串来指导学生逐步思考和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在数学教学中,问题串通常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方向盘和导航器,是开放学生思维,确定学生数学学习方向的金钥匙。

一、“问题串”的内涵

所谓“问题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出的一系列逻辑相关和层次性问题。“问题串”的数量通常为三个或更多,难度应满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为了创造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式”教学是一种教师科学地把握提问环节和进行提问的教学方法,用科学的问答方法进行教学的方式。

“问题串”,顾名思义,是由几个问题组成的一组问题。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一章节都有“问题串”。这些“问题串”都是围绕相同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组成“问题串”的各个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关系,而数学教师在运用这些“问题串”的时候,需要仔细揣摩,明确编者的意图,创造性地使用“问题串”。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串”设计的基本原则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運用“问题串”,并非是随意性的提问,而应当结合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一系列数学问题,本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原则开展教学,方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目标性原则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提问不是没有目的,而是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以便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字符串”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一般来说,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大目标”“中目标”和“小目标”,“问题串”的层层递进,并通过逐步完成“小目标”以此来最终实现“大目标”。

(二)启发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逻辑和思维学科,启发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填塞”,学生长时间被动地倾听和被动地思考,数学思维变得僵硬,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应根据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认识“启蒙”和“指导”的重要作用,并借助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启发式数学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来掌握数学知识,可以说,就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言,启发作用不容小视。

(三)层次性原则

结合“问题串”的定义,我们知道“问题串”的教学是将一系列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问题“字符串化”,然后采取问答方式进行教学。因此,各个问题之间应该具有相关性和层次结构。想象一下:问题字符串的数量是三个或更多。如果这些问题彼此无关,则会使教学显得混乱。因此,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应设计具有逻辑性、层次性和相关性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四)有选择性原则

组成教材中“问题串”的各个问题,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关系。有的问题之间是没有前后相互联系的并列关系;有的是前一个为后一个服务的递进关系,这种关系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无论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在运用“问题串”中这些问题的时候都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选择地使用“问题串”,而不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

此外教材中“问题串”的设计,以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先学后教的形式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掌握知识点。不过,教师运用“问题串”中问题的时候,并不是说非要按照教材中问题设计的模式一模一样地逐条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改变“问题串”中的问题,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出示“问题串”,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达到省时高效。

三、小学数学问题串的有效应用

1.巧用发现式问题串,引导学生建构

问题是数学课上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问题链不仅应整体安排,而且应自然联系,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熟练地使用问题串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引入新的数学知识,在问题串中,问题不应太容易或太难,而应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领域”,只有一个又一个地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想象力。

例如,在教授“认识负数”时,作者设置了以下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问题一:南京的最低气温是多少?那三亚呢?哈尔滨呢?问题二:三亚和哈尔滨有什么区别?如何表达这种差异?问题3:+ 20℃和-20℃有什么区别?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深入、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不断得到飞跃。

2.巧设阶梯式问题串,突破学习重点

问题串就像一条链,将问题和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串,全面理解课文,撬动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思想,以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问题链具有阶梯性质,可以引导学生加紧学习,逐步掌握学习要点,突破学习困难。

比如,教学“圆柱的体积”,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阶梯型问题串,层层递进,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1:圆的面积可以转化为什么图形?你认为圆柱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什么形体呢?问题2:你准备怎样转化呢?你怎么想到这样的转化方法、策略?问题3:转化前后的形体有着怎样的关系?你能自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吗?问题4:圆柱的体积公式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有没有相同点呢?如此,不仅能消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恐惧,而且能增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体悟。在问题串的导引下,课堂少了教师喋喋不休的发问,使得学生能静下心来慢慢思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探究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

3.适当地改变“问题串”中的问题。

教科书中“问题串”的设计旨在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问题开始,通过独立的探究,教学前的学习,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规则并掌握知识点,不过,教师运用“问题串”中问题的时候,并不是说非要按照教材中问题设计的模式一模一样地逐条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改变“问题串”中的问题,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出示“问题串”,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达到省时高效。

例如,教科书设计中的第一个问题是:电影院有足够的座位吗?学生分析问题的含义,列出公式:21×26,然后估计以了解座位是否足够,第二个问题:电影院有几个座位?学生可以再次理解问题的含义,公式为21×26,然后探索21×26的计算方法。实际上,当依次提出两个问题时,学生需要两次列出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在“问题串”中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当学生列出公式21×26时,我添加一个问题。你觉得座位够吗?在学生根据公式进行估算之后,我会指导学生,是否足够?如果进行计算将知道21×26等于多少。这样,学生不必两次分析问题的含义,两次制定公式,既节省时间,又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问题串教学是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模式。设置、运用问题串,能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度思考、探究。问题串,可以搭建支架,可以进行驱动,可以引发学生的动态建构。在课堂上设置问题串,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掷一颗石子,能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千层浪,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注:此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名称为《资源整合 多元共促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19-725。

猜你喜欢

问题串小学数学应用
精心设计问题串 提高复习有效性
以问题串为主线、以概念图为依托的课堂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