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2020-04-01漆明珠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5期
关键词:鲁迅小说形象孩子

摘  要:鲁迅作为我国近现代作家,他所写的文章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主要是为了反映当时的现状,以及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展望。同时,在鲁迅的小说中,“孩子”也是一类重要的主体,通过对“孩子”的刻画,更能展示当时社会的状况,引起广大人民的控诉。

关键词:鲁迅小说;“孩子”形象;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简介:漆明珠(1978-),女,汉族,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及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02

引言:

在鲁迅的小说中,虽然“孩子”是配角,鲁迅先生并没有刻画太多“孩子”的形象,但也是不可缺少的。鲁迅是一位批判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作家,他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着中国的发展,对当时的时代特征有着深入的了解,塑造了许多悲惨的人物形象,其中在小说中许多“孩子”成为当时社会的受害者,遭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这些值得我们深思。基于此,文章将详细分析和说明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意义,以此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以及当时的时代特征。

一、鲁迅作品简介

鲁迅作为近现代伟大的文学作家,他所写的作品具有时代性的高度,他的作品都是以时代为出发点,来审视当时的社会。[1]比如在《祝福》中,命运最悲惨的无非是仅仅两岁的阿毛,他活生生地被狼吃掉了,令人无限悲痛,这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以个别来反映整体的写作手法。在这其中,鲁迅先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鲁迅不仅是一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名革命者,他的笔杆是武器,在他笔下,刻画出了当时社会上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完全和当时社会的现状相契合,例如,孔乙己、祥林嫂等,他们是当时社会的下层人员,他们命运多舛,严重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所以,鲁迅选择从一些“小人物”入手,淋漓尽致的将当时的社会环境展示出来,这是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与此同时,在鲁迅先生笔下,“孩子”的形象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孩子处于配角地位,但是通过“孩子”来反映当时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状态可谓是十分形象的。在我们眼里,孩子代表着天真、无邪和希望,通过写一些“孩子”的遭遇和生活现状,不仅是为了揭示社会现状,而且还是要彰显鲁迅心中的抱负,将祖国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由此可见,通过塑造“孩子”形象,能够号召群众发动革命,摆脱思想束缚,为实现民族独立贡献力量。所以,在当时那个社会,“孩子”的形象是最鲜明、最具有代表性的,代表着先进的力量和祖国未来的发展展望。

二、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

1.鲁迅小说前期对“孩子”形象的刻画

鲁迅出生于宦官世家,他的幼年生活十分幸福,衣食无忧,不仅可以得到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幸福也没有缺失。特别要说的是和少年闰土相处的那段时期,确实饱含着童真。但是,在鲁迅十三岁那年,祖父不幸入狱,鲁迅的父亲生了一场大病,鲁迅及其兄弟都离开家去乡下避难,这次不幸的经历也为后期鲁迅的写作提供了一些素材。同时,在避难的这一时期,鲁迅受尽了世人的冷眼,渐渐地他由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逐渐成为了一个能够看透世态炎凉和时代现实的人,他认识到了时代下人和社会的丑态,从那时起,鲁迅就有了强烈的批判现实社会的意识,对“孩子”形象的塑造也和他早年的悲惨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鲁迅的一些小说中,像是《故乡》,刻画了一群幸福、天真、单纯的“孩子”形象,这是鲁迅家庭落没之前对自己的真实写照,随着自己悲惨命运的开始,鲁迅更加关注儿童形象的刻画,虽然也赞颂了“孩子”的天真,但更多的是批判和揭露。[2]在鲁迅眼里,孩子本来是要快乐地长大,不被封建礼教束缚,但是那一时期的儿童却成为了苦难的承担者,他们享受不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安慰,但在他们那个年纪承受了不该有的痛苦和磨难,可以说,能够真实的反映社会现实,给人一种震撼心灵之感。例如,在《故乡》中,鲁迅对少年闰土的刻画,虽然一开始捉鸟、刺猹等事件来看,反映出了鲁迅和闰土儿童时光的快乐,但是深虑一番,闰土作为鲁迅家的仆人,自小就承受着身份低下的压迫,这是一种命运的悲哀。到后期,鲁迅和闰土都已经成年,却变得生疏,缺少了童年时期的无话不谈,而闰土也变成了一个愚昧的人,虽然长时间遭受着黑暗社会的压迫,但是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来改变这种现状。同时,在《社戏》中,鲁迅也刻画了一些“孩子”幸福快乐的形象,通过这些孩子的形象,我们也能感受到青春活力,同时也对当时的人提供了一些启示,容易引起当时社会人们的深思。

2.当时社会影响下,鲁迅笔下的“孩子”遭受迫害

在鲁迅的小说中,大多数儿童的结局是比较悲惨的,他们成为了当时最无辜、最让人心疼的苦难承担者。[3]比如,在《药》这篇小说中,刻画了一个“孩子”的形象华小栓,在小说中鲁迅是这样描述的:“坐在里排得桌前吃饭……一个阳文的‘八字”。特别是其中对华小栓的外貌描写,吃饭时汗流浃背、肩胛骨高高凸起等,他是一个疾病缠身的孩子形象,小小年纪需要承担无限的身体伤害和精神压力,这反映了鲁迅对广大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也在深层次反映了当时我国医学水平落后,人们即使疾病缠身,也很难医治。由此可见,鲁迅通过塑造这一悲惨的“孩子”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當时社会民众的愚昧无知。

3.被生活所迫,“孩子”命运悲惨

在《祝福》这篇小说中,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所谓的祝福,其实就是为了映衬小说中的悲凉,这样更具有讽刺挖苦意味。在《祝福》中,祥林嫂在后期虽然生活艰苦,但也是享受到了快乐,阿毛的天真活泼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是好景不长,丈夫病死,这使得本来就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从小说中阿毛剥豆可以看出阿毛的勤奋懂事,一个两三岁的幼儿,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这十分可贵。但是好景不长,阿毛被狼吃了以后,祥林嫂郁郁寡欢,跌倒了人生的低谷。[4]这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周围人的人并没有感到惋惜和悲痛,只是把这件事当做无聊消遣,听过之后人们也感到厌倦,由此可见,当时社会普遍的人性的冷漠和无情。试想:阿毛这样懂事勤奋的孩子,却得不到世人的惋惜和哀痛,最后他的悲惨命运也是注定了的。在鲁迅的小说中,“孩子”、父母以及世人,他们始终是被生活所迫而变得麻木之人,最终的命运只会以悲惨而告终。

4.鲁迅笔下的“孩子”,受尽了世人的冷眼

鲁迅刻画了一批受到现实环境影响而成为落后思想的“孩子”形象,这无疑是当时社会的悲哀,孩子也从一开始的天真烂漫变到慢慢被同化。在小说《示众》里,例如:卖包子的小男孩,仅仅十二岁,在炎炎的夏日,他昏昏欲睡的眯着眼睛,可当他看见巡警贴的告示,睡意全无,虽然他看不懂告示上写的内容,他也跟着示众者研究告示。随后,人群中进来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这群人中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孩子,但是他偏偏不去看告示上的内容,只是目不转睛的盯着胖大汉的奶头。其中,一个抱孩子的老妈子一手指着一边说:“啊,啊!快看呀!多好看哪!……”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妈子要将无聊的示众当成一件好看的东西灌输到孩子的心里,这个孩子的未来可想而知。

5.鲁迅笔下的“孩子”,是未来的希望

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孩子”形象既是文学家鲁迅自我表达的一部分,也是思想家鲁迅自我隐喻的一个符号。在鲁迅的小说中,“孩子”形象将鲁迅小说中的世界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孩子”由能救的“孩子”到不能救的民众的变化中,鲁迅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绝望,并将此上升到存在主义意义上对人类存在困境的本体性思考。然而,鲁迅并没有至于绝望,他以写作完成对绝望的反抗和自我精神救赎的同时,也走向了行动,从而诞生了鲁迅式的行動哲学,这也使得鲁迅看到孩子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所以,在《狂人日记》的最后,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反映了鲁迅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感受。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鲁迅小说中,通过对“孩子”形象的刻画,以及对“孩子”形象的变化,显示了鲁迅先生忧国忧民、同情疾苦的情怀,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正是处在当时黑暗现实社会中的真实写照,“孩子”的命运悲惨,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难以成为挽救祖国的人,这是鲁迅悲哀的痛点。

参考文献:

[1]谢晓霞.希望·绝望·行动——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J].社会科学文摘,2019(06):100-102.

[2]谢晓霞.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03):81-93.

[3]刘艳宗.鲁迅与冰心小说中孩子形象比较论[J].芒种,2012(16):16-17.

[4]黎保荣. 怀疑与拯救的张力——论鲁迅小说中的“孩子”形象[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5):88-92.

猜你喜欢

鲁迅小说形象孩子
鲁迅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意境之美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