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石木鸟》的苗族文化叙事

2020-04-01陈玉巧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5期
关键词:人物塑造

摘  要:广西儿童文学作家王勇英自创作转型后,回到熟悉的民族土壤中寻求艺术突破。小说《花石木鸟》含有大量对苗族文化的描写,它们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儿童视角下古老的苗族文化使小说呈现出神秘的色彩,吸引着读者去揭开苗族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其次,小说将“百羽千花衣”作为贯穿小说的重要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最后,通过苗族文化这一载体,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花石木鸟》在呈现苗族儿童的生命状态、精神风貌和成长历程的同时,表达了在现代化进程下民族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继承与发展的思考,揭示了王勇英小说中更为丰富的内在形态。

关键词:苗族文化;氛围烘托;情节发展;人物塑造

作者简介:陈玉巧(1996-),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02

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描写都市、校园的孩子生活。而儿童越来越明确的主体意识和广泛的阅读需求,都要求作家在书写童年生存空间应有所创新,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和自然空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和城市儿童相比,少数民族儿童的家园多为乡村牧野。与大自然朝夕相处,受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熏陶与教育,他们有着独特的童年生存体验和精神世界。书写少数民族儿童文学题材已成为当下儿童文学的新热点,如2016年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金骏马民族儿童文学精品”,由55个少数民族的年轻作家来主笔讲述各具民族特色的故事,是一次关于少数民族儿童生活的全景式书写。2016年晨光出版社的“花开云南——中国梦原创儿童文学精品书系”(30册)是集中国当代作家的最新原创作品和经典获奖作品为一体的少数民族题材儿童文学作品大系。2018年接力出版社的“彩虹鸟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书系”以作家对各民族少年儿童生活的真切体验为基础,描摹少数民族儿童的内心世界、成长历程。

广西儿童文学作家王勇英的《花石木鸟》是“彩虹鸟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书系”的代表作之一,被列入中国作家协会2016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荣获第九届文艺创作铜鼓奖。与王勇英以往叙写客家风情的作品有所不同,《花石木鸟》描写的是苗族人家的生活图景。小说以苗族的文化为背景,以制作苗族服饰百羽千花衣为主线,展现花石木鸟的过去与未来,呈现苗族儿童的生命状态、精神风貌和成长历程。本文通过展现小说中的苗族文化艺术魅力,探究它们对小说氛围烘托、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影响,试图揭示小说中更为丰富的内在形态。

一、苗族文化使小说带有神秘色彩

作者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利用苗族历史文化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小说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如嘎闹自小被曾祖奶打扮成男孩子模样,即使被嘲笑,曾祖奶也从不为她解释。曾祖奶既不给嘎闹做衣服,也不让嘎闹穿女装,这一行为让人困惑不解。直到百羽千花衣起针绣花时,才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娃儿周岁、三岁是大坎儿,五岁是中坎儿,十岁是小坎儿。十岁之后就好抚养了……嘎闹是她唯一的曾孙女,她小心翼翼地呵护她,怕她会遇到什么不祥,为了心安,给她起个男娃名,当男娃养,家里男娃多,气场强大,把她假扮成男娃,以得到保护,平安度过童年时代的每一道生命门槛。”[1]把对孩子的祝福绣进衣服里,这是曾祖奶要做百羽千花衣的原因之一。在悬念设置中融入苗族文化,使小说开篇带着神秘的色彩。在神秘氛围下让儿童认识到苗族服饰不仅有浓厚的历史内涵,也承载着对家的爱,传递着亲情与温暖的力量。

《花石木鸟》以嘎闹的儿童视角切入,讲述苗族古老的文化和特有的民俗风情。十岁的嘎闹年纪小,阅历少;而苗族文化却有着千年历史,内涵丰富。因此当嘎闹遇上苗族文化时,小说就沉浸在一种神秘的氛围中。如嘎闹无意中发现了山上的壁画和画上的神鸟,进而联想到了曾祖奶的发状,开始怀疑曾祖奶是鸟变的。阿仡爷告诉她一个叫蓝草的巫师阿婆也盘这样的头发,嘎闹又怀疑曾祖奶是巫师。然后她发现曾祖奶窗口挂着的衣裳也有同样的鸟儿图案,无数疑问萦绕在嘎闹的心中。接着嘎闹还发现自家吊脚楼的窗棂花和中柱上也有神鸟图腾,不断被发现的神鸟和嘎闹的疑问让小说带上了神秘的色彩。直到曾祖奶道出了鸟婆的故事,神鸟和羽守护山里人们的传说。尽管在那之前嘎沙曾说过神鸟的传说,但曾祖奶的讲述解开了神鸟图腾、鸟婆和老衣裳三者的联系。因为嘎闹不了解神鸟图腾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含义,使得小说带着神秘的色彩,吸引着读者去揭开苗族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苗族文化推动了情节发展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2]《花石木鸟》采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将“百羽千花衣”作为贯穿小说的重要线索、各种矛盾产生的核心因素,进而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的前半部分即第一章到第七章,借神鸟衣来述说神鸟图腾与花石木鸟的渊源。面对嘎闹关于衣裳的疑问,曾祖奶娓娓道来了它的来源。这件代代相承的衣裳既见证了曾祖奶遇到鸟婆的故事,也记录了神鸟和羽的传说、先民的迁徙和对先辈的怀念等。在故事與传说的叙述中引导儿童认识苗族服饰是苗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既记载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历史故事,也寄托着现在和未来的美好祝愿。所以不管过去多少年,曾祖奶仍然能回忆起古老的神鸟传说和热爱动物的鸟婆。服饰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为下文制作百羽千花衣做了铺垫。然而承载着苗族文化的衣裳却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在第八章中作者揭示了苗族服饰由于现代化进程加快,生存空间日趋狭小。四通八达的交通打通了寨子闭塞的屏障,人们纷纷离开山寨,在城里生活的孩子不会纺纱、织布、蜡染、挑花,不知道神鸟衣的来历,也不在乎它对寨子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小说的后半部分即第十章至第十五章,叙述了曾祖奶企图通过缝制百羽千花衣完成对传统的继承与弘扬。为了完成曾祖奶的心愿,阿仡爷、叶骨奶、嘎沙和嘎闹秘密前往石木鸟邀请帮手。石木鸟的人们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苗石曾祖奶也放下多年恩怨参与其中,在外工作的姑娘们也陆续回寨帮忙。年轻的姑娘们跟着老人们学习如何挑麻、晒线、牵纱走线、织布和刺绣,听她们讲解从种麻到织成布匹经历的每一道工序、环节。百羽千花衣把花石木鸟的人团结在一起,制作的过程也是教学的过程,老人们不仅把自己的手艺,也把衣服背后的传说、歌谣等文化传授给了年轻的后代。缝制百羽千花衣既是对本民族历史的铭记和自我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是对现代化进程下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践行。

三、苗族文化丰富了人物形象

“在许多作品中,人物是艺术表现的中心,情节则是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段。”[3]小说中作者描写了众多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通过苗族文化这一载体,使人物形象更丰富饱满。

首先,作者把人物情感的表达与苗族文化的描写相结合,在彰显苗族文化价值的同时,也使得人物情感的展示更加细腻。如嘎闹生气偷跑到山上令曾祖奶找不着,心神不宁的曾祖奶回到屋里对着神鸟衣祈祷。神鸟衣上的神鸟曾经守护过花石木鸟,曾祖奶希望神鸟保佑嘎闹能平安归来,对曾孙女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蚩尤节那天,大家都去人多热闹的蚩尤宮,而曾祖奶来了祖先的旧居。因为她认为尽管祖先被请去了蚩尤宮,旧居再舊也是家,他还是会回来的。就像外面的衣服再好看,也不能抛弃了自己民族的服饰。通过祭拜祖先的旧居和对苗族服饰的忧虑,表达了曾祖奶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作者借苗族文化叙事,使苗母曾祖奶的人物形象更加细腻饱满。其次,作者把人物命运的转折与苗族文化的描写巧妙结合。制作百羽千花衣是曾祖奶为传承苗族服饰文化而想出的一条对策,主人公嘎闹因为百羽千花衣命运出现了转折。当游客赞叹花石木鸟美时,曾祖奶会很高兴,嘎闹却会产生疑惑,在对比下反映出那时的嘎闹还没有家乡认同感。当曾祖奶问嘎闹是否会像羽、鸟婆那样守护人们时,她摇头说会保护家里的老人,那时的嘎闹还不懂得大爱。当曾祖奶叹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穿自家织的衣裳时,嘎闹却说外面的衣服也好看,她很想穿城里人穿的裙子。那时的嘎闹虽然学会了纺纱、织布、绣花,却仍不懂得自家服饰背后的工艺价值和文化价值。后来当她得知曾祖奶绣在腰带上的故事时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缺少传说中守护人的心境。在祭衣仪式上看着百羽千花衣她才意识到:“这哪里是一件衣,这是一个有着神秘力量的村庄,一部借着纱线讲述故事的奇书!”最后嘎闹在腰带空白处绣下了在石壁上看到的神鸟图纹,立誓成为百羽千花衣的守护人,像一辈子未离开过花木鸟的曾祖奶一样,默默地守护着花木鸟的传统文化。作者把苗族文化叙事贯穿在人物的命运转折中,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把写作的视角从熟悉的客家风情转向苗家文化,在小说中把苗族文化和故事情节相结合,对儿童文学家王勇英是一次新的实践。小说中的苗族文化呈现,既使其在少年儿童之中得到深入童心的传播,又使其作用于小说的叙事描写。通过苗族文化的融入,使小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发展更加合理,也起到了烘托气氛、深化主旨、丰富内容的重要作用。作家积极地将苗族的文化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加深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深度以及现实关怀的力度,更体现了作家浓厚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注释:

[1]王勇英.花石木鸟[M].接力出版社,2018.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第4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王勇英.花石木鸟[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8.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第4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艾晶.苗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01):31-36.

[4]袁定基,张原.苗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利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4):17-23.

[5]蒙甘露.苗族刺绣艺术的意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06):36-41.

猜你喜欢

人物塑造
现实百态,人物众生
论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的关系
从唐传奇到电影的文本变迁
回家之路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浅谈话剧《油漆未干》中哈医生的人物塑造
忠义之魂的绽放
论反面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历史人物的“历史还原”与“时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