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20-04-01杜治利
杜治利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种能动的过程。”“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而引导探究的要旨又在于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体验,那么自然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是我们所有科学教师共同的责任。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原始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莫维尔提出,“情绪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情绪指导认知过程,影响推理。”因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保持一种快乐的心境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首先借助课件进行讲解:今天动物园里要召开一个动物运动会。看,来了哪些小动物?接着,用课件演示采用不同运动方式出现的小动物。有的同学情不自禁的模仿起动物的运动方式,老师索性让全体都来模仿。待学生表演后,老师又说:“今天由熊大伯当裁判,但让谁与谁一组进行比赛呢?这可愁坏了熊大伯,同学们能帮他一下吗?”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话语,使学生的新奇感转变为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与探究的情绪。
二、抓住“自然”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美感
大自然的风光是美不胜收的,如宇宙空间、四季星空、四季更替、动植物之美、人体美都是很好的美育教材,都能使学生得到享受和愉悦,得到美的熏陶。这种美在生活中最多而又最常见,
这就要求教师能利用彩色照片、投影、录象等电教手段带领大家大自然中去寻找,并结合教师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解,从内心深处受到美的启发。
如教学《猫和兔》一课中猫的运动方式,教师单凭讲解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利用实物则因为猫的运动比较随便,学生观察不容易。而把猫的运动拍成录象,然后进行裁减组合,制成课件,让学生进行观察,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有能使学生在自然愉悦中接受教育。
三、利用身边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个人用社会公认的社会准则,感知、比较与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都属于道德感。因此,在自然教学中注意以具体事物以及当前的行为对今后的影响出发,引导学生理解道德准则,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如在学习了《水的用途》、《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以后,带领学生参观受污染的河流,向学生渗透保护水域,节约用水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在学习《矿产》一课时,使学生知道我国是开发和利用石油最早的国家,让学生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总之,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义务感、成功感、自豪感、自信心、热爱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情感。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慣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