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文化语境下“主旋律”电影的转型思考

2020-04-01于江荣齐国强

传媒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主旋律消费文化

于江荣 齐国强

摘 要:本文对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主旋律电影进行了思考,从其发展历程、转型升级以及现状反思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前主旋律电影融合商业化元素,出现了现象级的大片。但过于迎合消费文化无疑会对“主旋律”影片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形成冲击。主旋律电影应该在具备巨大票房号召力的同时,保持其意识形态本色,弘扬主流价值观,兼顾影片的思想导向性和艺术观赏性。

关键词:消费文化;主旋律电影;转型思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5-0-02

“主旋律”电影是用来指代那些以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为首要任务的电影类型。主旋律电影能引起人民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关注,它一定程度上为国家的政治宣教做出贡献。

一、“主旋律”电影的转型发展

(一)“主旋律”电影的提出和发展:(1987-2002)

自“主旋律”电影口号提出后,国营大制片厂纷纷开始响应创作。这一时期主旋律电影接受到公权部门的资金和资源支持。给予每部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主题的电影200万以上支持,给予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主题的电影150万元以上支持,这是早在1987年《电影通讯》上出现的规定[1]。国家如此大手笔给文化产业注入资金的举措无疑促进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

伴随九十年代市场开放风潮,港产、好莱坞电影在内地备受追捧,动摇着主旋律电影的主体地位。内外因交汇之下,市场导向因素不可回避,电影不再局限于男性英雄主题,开始关注女性策略,比如《红樱桃》中的楚楚,《红河谷》中的藏族女公主,清纯美丽的女性形象满足了观众视觉上对美感的追求,再者《战争子午线》《紫日》等用色彩、构图等元素诗意化地表述其意识形态思想,市场效益显著。

(二)“主旋律”电影的困境和突破:(2002-2009)

千禧年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影视行业,大批好莱坞大片称霸市场。而中国民营资本投入商业电影,这些现象对主旋律电影造成严重的市场挤压和创作挤压。此阶段,主旋律电影在市场交锋中,基本上处于失语的状态。

主旋律电影在2009年迎来了发展的拐点。恰逢新中国六十华诞,30余部主旋律献礼片,《建国大业》《风声》《十月围城》等影片票房都超两亿。《建国大业》票房超4亿观众叫好,口碑票房双丰收,开创了主旋律电影的革命性篇章,一改此前主旋律电影面貌,经典加流量,全新的影像表达,开启了当代主旋律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新开端。

(三)“主旋律”电影的转型和升级:(2010-2019)

民营影视力量的深入参与促进了电影的转型升级。由华谊兄弟联手冯小刚打造的《唐山大地震》票房超6亿,民企博纳则最早提出“主旋律商业大片”的概念,将主旋律商业大片打成招牌。之后由博纳投资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主旋律商业大片大卖,《红海行动》以身临其境的特效效果和令人动容的军人情怀打动观众,以超36亿成绩问鼎2018年。

在民营影视力量的资本支持下,主旋律影片发展又回春。《战狼2》更是引起全民观影的热潮,以57亿票房稳居内地电影票房榜榜首。在民营影视力量对主旋律电影的主题、影像呈现及技术创新的深度挖掘下,可以说主旋律影片已完成升级,成为兼具政治宣扬、市场占有双重作用力的现象级大片。

二、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对“主旋律”电影发展的反思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物质、财富、享受、娱乐成为人们的核心价值。主旋律电影肩负使命就是用严肃的主题与承载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娱乐片大潮抗衡,而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电影为摆脱困境靠拢娱乐,稍微有些背離色彩,体现出的正是现代社会商业法则的强大。

(一)电影消费成享乐欲望的唯一衡量

消费文化靠新奇表象抓住人心,追求商业利润而百般迎合大众。不提供意义而只是供人消费,以此获得经济利益。它打着迎合大众的旗号在潜移默化中消蚀了大众的个性和想象力。

电影在消费语境下仅是为了让人获得愉悦和满足。盲目崇拜享乐主义的电影观众在电影院的唯一目的是通过消费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不再关注电影的意义,而是将对电影的消费看作是对享乐欲望的唯一衡量。应用炫酷3D技术的《智取威虎山》、采用好莱坞式手法拍摄的《战狼2》,这种“大投入” “大制作” “大场面”的电影制作无疑迎合了观众的视觉快感和观影期待。

(二)消费文化下电影往往具有一体化的倾向

一切声像制品和大众传媒都逃不出消费文化的侵蚀,高雅和流行文化的界限日益模糊。经济诉求及利润动机成了主宰电影产业的根本出发点,“票房价值” “收视率” “关注度” “点击率”等,充斥着现在的“文化界”,文艺创作日益媚俗和无脑。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影生产运用各种视觉影像手段迎合消费时代的需要,向大众文化话语靠拢。其娱乐、游戏功能远大于教育功能,更多的成为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的物件。观众的确感受到“娱乐至上”的视觉快感,但观后内心只剩下迷失和空虚。不少主旋律电影主动迎合当下消费经济规则,接受“粉丝经济”效应和“边缘文化”效应,选用“流量鲜肉”和“特技效果”作为影片的亮点,一体化倾向严重却仍显后继乏力[2]。

(三)电影生产的商品化特征

在后现代消费社会里,电影文化也被纳入市场交换的轨道,不再高举高雅和严肃的旗帜,而将艺术精心包装,融入更多商品化元素。在赋予一定层次的文化内涵而又体现符号的商业价值时,关注受众的视觉快感,让人们在电影的氛围里快乐而又盲目地消费。

比如《建国大业》《集结号》《风声》等正是电影生产商品化的重要表现。《建国大业》是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推广,《风声》是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国有和民营影视力量都逃不出商品化生产的宿命[3]。

三、结语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旋律”电影开始探寻形态风格的多样升级,运用各种视觉影像手段迎合消费时代的需要,并在市场化的进程中经历了沉寂-突破-升级的蜕变。当前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发展态势极好,但在消费主义和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主旋律”电影所承载的启蒙教化功能也逐渐被弱化,被忽视,甚至消失殆尽。电影文化的过度消费娱乐性所带来的非主流的意识, 会让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日益消解[4]。

因此,我们必须重振主流文化的导向作用,以更合理的价值观引导消费。主旋律电影具备巨大票房号召力的同时,保持其意识形态本色,弘扬主流价值观,兼顾影片的思想导向性和艺术观赏性,这是未来主旋律影片创作应坚持的方向和肩负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虎嗅网.回看主旋律电影三十年——写给祖国的情书.https://www.huxiu.com/article/320308.html.

[2]闫炜炜.当代消费文化研究简论[D].新疆:新疆大学,2008:9-10.

[3]路春艳,王占利.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与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J]. 当代电影,2013(8):106-109.

[4]李德,岳书亮.论消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对策[J].学术探索,2003(3):45-47.

作者简介:

齐国强,男,汉族,山东潍坊人。研究方向:新媒体。

猜你喜欢

主旋律电影主旋律消费文化
主旋律电影中的精神内涵及当代启示
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本·阿弗莱克主旋律电影的独特呈现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用现代舞表现“主旋律”的成功尝试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