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脚跳接力游戏的变化与教法研究

2020-04-01姚娟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强队接龙教法

姚娟

一、单脚跳接力简介与基本教法

游戏价值:此游戏能增强学生下肢力量,提高连续跳跃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既是游戏教材,也是跳跃类教材学习的重要辅助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游戏目标:能用单脚跳方法坚持跳到终点;学会与同伴击掌交接的方法。

游戏准备:画一条起跳线,在距离起跳线前15~20m的位置并排放4个标志物。

游戏方法:采用连续单脚跳的方式绕过对面的标志物后,换另一只脚连续单脚跳回起点处,按照最后一个人到达终点的顺序判断名次(图1)。

游戏规则:1.听到裁判发令信号或与同伴击掌后才能从起跳线后起跳。

2.只有在绕过标志物时才能换脚,在连续单脚跳的过程中不得换脚,并且摆动腿不得与地面接触。

基本教法:1.评价重点:跳跃路线正确与动作速度快;能快速与同伴拍手交接。

2.每队人数不宜过多,适当调整跳跃的距离、标志桶的数量,可以改变故事情节(如改为“穿过小树林送情报”或“鸡毛信”等),提醒学生要在路线正确的前提下提高跳的速度和稳定性,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速度、灵敏等体能,提高练习密度。

3.结合“右侧通行”和“拍右手交接后出发”的规则,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曲线跳的跳线,不能撞到标志桶,将学生的守则与安全意识转变为动作行为。

二、教法接龙-1:为安全而变

设计思路:为帮助学生更快地熟悉游戏方法,为保障游戏过程安全而变。

预期目标:通过降低游戏难度和强化交接方式,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行进路线、动作方法与游戏规则,增强团队凝聚力,培养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

变化方法:游戏形式、过程不变。缩短跳跃行进的距离,增加学生间的交接次数;动作方法改为跳过去跑回来,熟悉游戏路线;规定必须错右肩击掌交接,减少安全隐患(图2-1、图2-2)。

评价重点:游戏路线正确、能错右肩击掌交接。遵守规则,错右肩击掌交接人数多的组为胜,且最高奖级的名次可以并列。

教學中曾经出现的问题:未用右手击掌,不能完成错右肩交接动作;学生追求速度,不按规定的路线跳或跑;没击掌后就跳或跑出起跳(跑)线。

解决问题的方法:1.练习时,教师及时提醒与示范跳与跑的路线和交接方法。

2.比赛时,要突出评价重点,如前几次比赛不比速度,只比会错右肩交接的人数或只比跳或跑路线正确的人数,多者为胜;等绝大部分学生都基本掌握规则后,再比速度。

教学建议:1.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游戏教学初期选用。

2.每次评价都要严格执行既定的游戏标准。

3.及时增加跳的距离,减少跑的距离,提高游戏运动强度;增加分组,提高练习负荷;组织差异性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教法接龙-2:为提高跳跃能力而变

设计思路:为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提高连续单脚跳的能力而变。

预期目标:通过自选单脚连续跳,增加或减少交换次数的方法,增强连续单脚跳的能力;发展下肢力量,提高平衡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变化方法:游戏形式、过程不变。学生自主选择单脚跳的方法,规定全程换脚的次数,如第一次允许换4次,第二次允许换3次,第三次允许换2次,以此来平衡强势(有力)脚与弱势(无力)脚的单脚跳的能力,增加弱势脚的锻炼机会,提高游戏趣味性,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调节课的节奏,并活跃课堂氛围(图3)。

评价重点:在规定的换脚次数内,能完成全程始终是在用一只脚向前跳。

教学中曾经出现的问题:学生为追求速度没在规定的换脚次数内完成全程,频繁出现跳跑或走跳结合的现象,无法提高连续单脚跳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方法:1.练习时,及时告知学生“跳”的知识,组织“跳”的示范性表演,明确正确的动作方法。

2.比赛时,严格执行评价重点所提到的标准,比全队在规定的换脚次数内全程用单脚跳的人数,多者为胜。若人数相等,再看用时,用时少的队为胜。

教学建议:1.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游戏教学中期选用。

2.及时增加跳的距离,提高游戏动作强度;增加分组,提高练习负荷;组织差异性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教法接龙-3:为达成情感目标而变

设计思路:为提高游戏趣味性,帮助学生达成与同伴快乐合作的情感目标而变。

预期目标:通过改变动作方法,满足学生情感需求,强化连续单脚跳的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

变化方法:游戏路线、过程和评价标准不变。动作方法由一人连续单脚跳,改为两人手牵手配合的连续单脚跳(图4)。

评价重点:两人手不松开,能合作跳完全程。

教学中曾经出现的问题:学生手牵手不能较长时间地连续向前跳;两人绕杆时配合不协调,转身速度很慢;与后一组学生交接不畅。

解决问题的方法:1.鼓励学生动脑筋,通过体验学会使用各自的强势脚去跳。

2.通过对比示范与观察,提示学生如何合作提高绕杆速度,思考如何站位比较恰当(一般是右边的学生速度慢一点儿)。

3.规定交接时内侧学生与下一组外侧学生击掌。

教学建议:1.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游戏教学后期选用。

2.及时增加或减少跳的距离,调整到适宜的练习负荷;增加或减少各组的人数,提升或降低合作难度,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3.为了平衡强势(有力)脚与弱势(无力)脚的单脚跳的能力,增加弱势脚的锻炼机会,可以规定强或弱势脚跳的次数。两人牵手合作连续单脚跳人员组合时,采用单脚跳能力相近的学生组合,以提高连续单脚跳的速度。

五、教法接龙-4:为促进跳跃能力弱的学生努力锻炼而变

设计思路:采用“差异竞赛法”,为帮助体育后进生促进他们进一步发展而变。

预期目标:通过让“弱队”选择近距离往返标志,增加获胜概率的方法,提高游戏的竞争性,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强化连续单脚跳的能力,发展下肢力量,让“强队”与“弱队”都能不断挑战自我,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变化方法:游戏形式、过程与评价标准不变。“强队”标志杆摆放的距离不变,将“弱队”标志杆与起跑线的距离缩小若干步,进行差异化的练习与比赛(图5)。

评价重点:“弱队”所有人都努力参与游戏,为同伴加油助威的声音响亮;“强队”获胜不骄傲,失败不气馁。

教学中曾经出现的问题:因标志杆移动的距离不合适,没能达到“强队”与“弱队”都能努力争胜的预期目标。过近时,“弱队”轻而易举地获得胜利;过远时,“弱队”很努力也不能取胜。

解决问题的方法:1.及时微调“弱队”标志杆的距离,让其感到有获胜的可能,将“我们能赢”的期待效应转变为努力争胜的动作行为。

2.让“强队”来设计“弱队”标志杆与起跑线的距离,进行让距挑战赛;或让“弱队”从“强队”里挑选1人到“弱队”,再进行比赛。

教学建议:1.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游戏教学后期选用。

2.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胜不骄,败不馁”“让对方有获胜的可能,也是帮助他人的一种方式”“只要努力,就有收获”等良好思想品质。

3.人数不均等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请多出的学生担任比赛小裁判员。

编者提示:如果您有与此游戏不同的变化方法与教法,欢迎接在“教法接龙-4”后投稿。

猜你喜欢

强队接龙教法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男篮世界杯中国队与世界强队的攻防对比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
What kind of role should English teachers play in the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成语接龙
爷爷的“五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