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弘扬传统武术文化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2020-04-0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武术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先民的求生智慧与积极的生存态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武术文化未来的传承与发展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让传统武术文化走进校园,让武术文化的思想精华引领学生建构完善的核心素养,让武术文化融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是学校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内容。目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样也已成为学校体育领域重要的核心导向。从武术教育中传递深厚的武术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成为抗击打、增力量、练反应、提速度、强体魄、健身心、尚情操、行仗义、保国家、爱中华的好少年,能增添校园文化活力,散发学生精气神的气质和艺术气息。
一、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既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素质,又可以以文化的“力量”影响人的心灵,更可以起到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对推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因此,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教育是教师必须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乃至使命。
1.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转变中小学生看待人和物的思维方式。武术精髓在于内外兼修,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在于自律,控制暴力而不是使用暴力;在于神韵,品武术精髓、悟人生真谛;在于德行,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因此,特别契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让中小学生在武术教育中改善心态、热爱国家,帮助中小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找到自己的归属感、灵魂感和自己生命的力量,感悟中华武术文化学习的精髓。
2.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品德素养
“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如果将这些传统武术文化融于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必将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让学生能够爱人如己、举止文明、礼敬谦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在遴选武术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中,要抓住武术精神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文明规范意识;注重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育教师可充分挖掘武术运动文化的多元关联性,从多角度传承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出发,将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打造学校的传统武术文化特色,从而让学生继承和发展体育传统文化。
3.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教育的多元融合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是结合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的一种文化形态,注重内外兼修、注重整体观念、注重阴阳变化、注重动静刚柔等,已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在学校武术教学中,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不能只是开展武术套路、文化知识的教学,要想对学生核心素养起到根本性的影响,应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相结合,将中华文化与外国优秀文化相结合,将武术行侠仗义与武术运动能力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武术内与外、形与神相互统一的运动素养。
二、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在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武术是中华国粹,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为了传承武术的未来,学校武术教育重新焕发活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学校并没有让传统武术文化真正走向学生的生活中,没有让学生真正领悟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而只是将一些浅显的单一动作、组合动作、套路教给学生,学生在练习之后并没有更多地去主动了解其中所包含的内在文化,故而在其传承中丢失了许多,这是当今我国学校武术直接面临的问题。
1.怎样为中国武术在中小学传承和发展开辟新道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武术已经传承了上千年之久,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学校武术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校还没有实现根本的普及和推广,有的学校只是简单的小单元武术教学,在教育的功能上也出现了偏差,丢失了武术文化价值,即“仁爱、礼仪、信勇、和谐”等方面的教育形式,丢失了武术本身的核心功能——技击。学校武术教育怎样开辟新道路?首先要把修身(武德)、养性(哲学)、功法(技击)等方面融于学校武术教学中,用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唤醒中国人灵魂深处的血性,感知这天然文化的感召力,遏制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并以现代科学的教育方式把中国武术与青少年的人格、品德、体质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营造真正学习一国之粹的条件和环境。其次,要倡导“新武术”运动,构建以人为本、以武术特性为本,这种“新武术”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就是要以凸显学生运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主,就是要考虑武术行侠仗义、防身自卫、陶冶情操等多种功能的学练和渗透,就是要从武术技击性、健身性、预防性等多种教育因素上下功夫。
2.怎样将中国武术攻防组合引入中小学武术课堂
武术是一项极具健身价值、育人功能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运动项目,而武术的攻防组合富有攻防含义和健身实用价值,为什么中小学生不太喜欢武术,其原因就是过多地练习单一动作,过多地要求单一动作练习的时间、次数;过多地围绕套路动作教学,没有真正从套路动作中拆分体验攻防,缺少对学生启发自身学用结合的能力培养等效用。因此,在武术套路中对攻防组合进行有针对性的选取、有目的的组合,使学生在学练中能感受到武术套路能分能合的攻防和格斗价值,会引起学生的鲜新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减少学生对武术枯燥无味的学习。
3.怎样在武术教育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必备品行和关键能力
武术进入学校已百年之久,在各时期都存在着其历史意义及价值要点。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下,如何更好地契合当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与内涵,全面落实武术文化传承,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应通过学校武术发展与传承,精简套路动作、体现动作功用,突出技法劲力、强化学练赛用,巧设学练兴趣、寻求动作质量。通过学练武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内容会融入到习武者的性格、品质之中,进而体现在生活实践中;通过武术攻防,激发学生的学习興趣,激励学生遇到困难不逃避,从勤奋、刻苦、果断、顽强中真正感受体育必备品行的胜果。
三、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凸显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着力点
当今学校体育教育怎样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武术文化?需要我们真正用心去感悟以强身健体为主、以搏击为辅的锻炼方式;去理解中国武术的修身养性,从而站在武术本身的高度去思考凸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凸显武术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劈、砍、扎、刺、撩等,提高學生的运动能力。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渗透培养学生优良武德精神
武术受中国儒释道的影响,在习武者之间形成的行为准则——武德、武礼,繁衍出武术文化的礼节符号,如抱拳礼、持械礼、递械礼等。同时,武术汲取了易经、军事、中医,融合传统文化的思想,凝聚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武术谚语,汇聚了武术文化的内涵与传承的符号,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无德无拳;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等。这些武术谚语的形成其实就是对“尊师重道”最好的诠释。学校武术本身流露出育人独厚的自身优势,武术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在其过程中自然体现出武术的“立德树人”的价值与意义。
2.以中华武术为核心,凸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内涵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核心,内外兼修,集尚武崇德修身于一体。武术文化的本源是“技法”,是以“攻防技击”为核心的传承方式,是一种使用技术的方法,是中国武术人对“身体攻防”思维方式的真正体现。在武术教育传承中,要通过学练情景设定,形成对己、人与技术的态度,逐步过渡到人与人配合学练,如攻防练习、华山论剑、擂台争霸等情景方式,提升“技法”演练的内涵。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学练,体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形成了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和武德精神,进而形成人与人的尊重、交流、理解,从而内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3.以武术技艺为重点,夯实提升学生武术运动能力
武术文化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它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武术文化传承主要是以武术动作为内容,以攻防技击为核心,形成学校武术教育的“技法”文化。武术练习有壮内强外的效果,如长拳类套路,包括屈伸、回环、跳跃、平衡、翻腾、跌扑等动作,通过内在神情的贯注和呼吸的配合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的参与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量、灵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术教学重视技术动作的规格标准、攻防含义、实战配合、健身、防身的价值以及武理。
陈雁飞
2020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