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叫停” 有效指导
2020-04-01
教学中的“叫停”是为了后续教学环节更好地进行,“叫停”可以起到纠正错误、强化技战术练习、杜绝伤害事故发生、处置突发事件等作用。如果把握不好“叫停”,很可能会频频打断学生的练习,影响学生技战术的学习与掌握,合理的“叫停”可以指导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一、紧急情况,果断“叫停”
案例:一节发展小学生平衡能力的练习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在移动中保持头部顶着的鸡毛毽子不掉落的练习,有学生捡起掉在地上的毽子抛向场地上的篮圈,教师一边大声喊着不要在篮下玩,一边继续引领其他学生练习,但有的学生的毽子在抛篮圈的过程中挂在了篮网上,引起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毽子投向篮网,场面有些失控。
剖析:表面上看,教师为了练习的流畅、持续性,只是高声制止,没有马上“叫停”,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掷毽入网”兴趣大增,场面失控。这是教师对学生“掷毽入网”的盲从预判不足导致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如果不“叫停”处置,很可能出现严重干扰正常教学,学生出现盲目从众,甚至发生伤害事故等,影响教学秩序。
对策:在教学中,一旦有突發的紧急情况,教师首先要判断事件的可能走向,需要“叫停”处理,一定要坚决果断,宁可耽误正常的教学,也不能放任事件产生严重的后果,要使事件可控,避免扩大化和严重化。涉及安全隐患的突发事件,必须果断“叫停”,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或最大限度降低伤害程度。“掷毽入网”案例中,教师看到学生将毽子抛向篮圈的行为,应该果断“叫停”,并重新发给“掷毽入网”孩子一只毽子,达到“批评一人,教育全体”的效果,避免其他学生的盲目从众。
二、措施跟进,有效“叫停”
案例:学生进行前滚翻练习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的腿没有并紧,马上“叫停”,并再次进行了示范和强调,之后的学生练习,还是屡屡出现了“分腿”,教师不得不再次“叫停”并进一步强调,但收效不大。
剖析:发现很多学生动作不到位,这个“叫停”是合理的、必要的,但“叫停”后的示范、强调之后,学生“并腿”收效不大,说明该“叫停”后的纠错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把握好“叫停”时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练习的连续性。如果教师“叫停”之后的处置没有达成其目的,那么该“叫停”的实效性就会受到质疑。
对策:对待学生前滚翻中的“分腿”,教师“叫停”后,可以引导学生在两膝、两脚间夹轻物进行前滚翻练习,学生在前滚翻过程中有意识地“并腿”“并脚”,这样的纠错就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改进效果。因此“叫停”后,对待学生错误动作的纠正一定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跟进。
——胡志强 郭俊蓬(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河南小学,264400);陈红娟(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2644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