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体化谈学校体育发展的期待

2020-04-01于素梅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师资校本体育教师

编者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研究员带领全国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实验团队对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研究已取得积极进展,并形成了阶段性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验典型案例。本刊从2020年第1期开始,将设置专栏“课程探索”,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深化及课程构建与实施搭建研究、交流的平台,欢迎“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的各个研究团队、实验团队针对阶段性成果积极梳理并撰稿投稿,以更好地引领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推进。同时,也欢迎广大体育教研员、体育教师等学校体育工作者就学校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进行投稿。

随着一体化研究的逐步深化,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也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广泛关注。体育课程一体化背景下,学校体育未来将如何发展?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新政策的支持,离不开领导们的重视,离不开体育师资的强化,离不开场地器材设施条件的改善,离不开体育校本课程的系统化建设,等等。如何更好地借助一体化改革良机,加快学校体育发展步伐,这是人们的期待,也是优化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强化学科地位:学校体育凸显大学科价值

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重视,体育学科的地位也较以前有较大改善,但总体而言,仍需进一步强化与提升。当然,体育学科地位不是等来的,不是要来的,除了体育学科应有的价值和功能,要强化学科地位,还需要广大体育教师的不懈努力,需要体育专家学者的潜心研究,更需要体育教育质量的持久显现。

1.广大体育教师的不懈努力有利于强化学科地位。哪个学科都希望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甚至被作为第一学科定位,但是,实有地位不是要来的,更不是等来的,而是通过体育人尤其是体育教师努力干出来的。要真正地使体育学科在学校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引起领导与广大师生的重视,需要消除一些不良的现象,如,“放羊式”体育课不可取,其他学科教师要课就给的做法要杜绝,爱动不爱静的或坐不住的习惯要调整等。当然,也有一些人始终对体育甚至对体育人有偏见,会认为体育人“能武不能文”,我们尽管反对这种错误的认识,但是,当我们不断反思后,发现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诸如书是不是看得还不够多、理论是不是还不够强、知识是不是还不够丰富等。只有有了强大的教师队伍,才能发展出更有地位的学科。

2.体育专家学者的潜心研究有利于强化学科地位。学校体育研究历来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学校体育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科的地位。关于研究有两方面值得分析:一是研究水平。通过梳理大量的学校体育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有一些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的提炼,显现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所在。但也不免有些研究略显随意,论据不足,学理缺乏,这类研究往往会引起他人否定学科的科学性。假如体育研究者都能更加科学、富有逻辑、有所创新地开展体育学研究,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加固体育学科地位。二是研究内容与结果。研究内容的确定应与该学科发展需求相匹配,瞄准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潜心研究,这也会有利于强化学科的地位。但从大量的文献获悉,在已有研究中,有一些是重复性的研究,有一些是问题不突出的研究,还有个别不经意间对学科地位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的研究。如,在一些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展开了调查和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大都将“体育”作为影响体质健康的第一因素。这样的结论,显然会引起人们误认为体质下降属于学校体育工作没有开展好。其实,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并非是体育排在第一位,而是睡眠居于首位。体质健康主要受“一体两翼”的影响:“一体”即体育;“两翼”,一是睡眠,一是营养。[1]在睡眠缺乏、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强化体育锻炼,是不利于健康的。由此可见,学科地位的高低,与研究者的研究水平以及研究内容与结果都有一定的关联。

3.体育教育质量的持久显现有利于强化学科地位。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用什么来衡量?体质健康水平不是唯一标准,只是重要依據。体育教育质量水平从一体化角度看,学生在知、能、行、健四个方面的达成度是具体而全面的衡量指标。其中,知,是指知识与认知,包括体育知识、健康知识、安全知识,以及认知水平等。能,是指能力,是运动技能和体能的集中体现。行,是指健康与安全行为、品行等。健,包括健康与健美。[2]强化体育学科的地位,体育教育就要从学生的知、能、行、健四个维度的培养上下功夫,单独任何一方面都无法全面衡量体育教育的质量。因此,体育课程从目标设置,到内容确定、方法选择,以及评价标准研制等诸多方面都要围绕这些维度展开。而且,各个学段都要保持维度相对的一致性,体现出全面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体育的学科地位自然不容易被弱化。

二、优化师资队伍:学校体育需要复合型人才

体育课程一体化对体育师资也提出了更加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一体化提出了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要求,对师资队伍要求更高、更多,复合型人才更能助力一体化实施。

1.高校需要完善体育教师培养方案。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无论任何一轮次,都离不开优化师资队伍,因为,教师是改革的主要推动者,离开了教师,改革就无从谈起,再好的改革方案都难以实施。体育课程一体化对教师的要求也不例外,甚至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培养体育教师的源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培养策略、评价标准等方面随之进一步完善。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要充分考虑大中小(幼)各学段课程的衔接性和针对性;在培养目标设置上,要紧紧围绕一体化背景下对体育师资的新要求;在培养策略的统筹上,要注重全面性、系统性、多样性等,进行综合培养;在评价标准的研制上,要充分把握复合型体育师资的培养标准,既具有教学与指导能力,还要有能够组织各种比赛和体育活动的能力,真正能在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灵活驾驭。

2.国家需要增设体育教师专项培训。近些年,有关体育教师的培训,国家出台了若干项计划,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如“国培计划”,让体育教师不断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师资培训计划,让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校长、体育骨干教师提升了对校园足球理念、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知晓度和实践能力。然而,面对体育课程一体化的人本化理念、系统化目标、结构化课程、多元化实施与层次化评价,一个全新的体系,更需要广大体育教师,甚至中小学校长、教研员等群体对此进行全面把握,有必要增设一体化专项培训。因为,一体化课程方案需要落实,如果不了解为何一体化、何谓一体化、如何一体化、如何评价一体化等,就难以有效落实。因此,加大师资一体化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3.学校需要加大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多年来始终存在短缺、不足和亟待优化的问题,体育课程一体化更需要大量的具有多项综合能力的体育师资,仅靠强化培养与培训力度,还难以快速填补师资缺口,所以,学校在引进师资的时候,还要注重从一体化的角度加大复合型师资引进力度。一体化提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增加选项教学,为了满足学生运动需求,引进师资要充分考虑具有一专多能的教师,以及在教学、课外活动组织,以及课余训练与竞赛等诸多方面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教师。同时,还要考虑基于一体化背景下的运动能力评价等级的设定,一、二级为夯实基础期,三、四级为提高能力期,五、六级为发展特长期,所以,为了满足学生作为特长发展的项目需求,引进的体育教师要尽可能地具有较高的专项技能水平,引进退役专业运动员从事专项化教学也十分必要。

三、改善硬件设施:学校体育满足发展性需求

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场地器材设施条件的保障,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改革,更需要满足发展性需求。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学校体育发展要进入一体化的快车道,就需要充足的硬件设施保障。

1.场地的“合理规划”少不得。学校体育的发展,硬件设施场地面积大小是最难改变的条件之一,因此,就要在现有的场地规模中进一步做好合理规划。具体而言,一是重新布局,充分利用。由于一体化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所以,要尽可能地把布局不合理的场地进行调整,提高利用率。学校可以将可利用的空地都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大课间等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参与锻炼。二是整合改造,一场多用。为了提高现有场地的利用率,可以开展多个项目的场地,要尽可能地进行整合,如篮球场地进行一定改造,可同时满足篮球和新兴项目五体球运动所需。三是拓展新建,提高质量。在学校体育发展中,对于有條件的学校,包括原建新校、扩建分校、原校改造等都可以重新规划体育运动场地,以更好地满足一体化对场地的要求。

2.器材的“充实多用”少不得。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离不开体育器材的种类、数量与质量保障,否则,就难以顺利、有效地开展。经过对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的调研获悉,体育器材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是种类不足,数量有限;有的是数量充足,质量不够;还有的是有量有质,但应用不多等。以上情况说明,目前学校体育的器材问题还较为突出。为了更好地促进一体化实施,学校体育器材配置需要更有针对性,器材的使用也需要提高频次。具体而言:一是更精准地配置,体育器材的配置需要充分考虑急需且常用的器材,而且要保证该类器材的质量;二是更有效地使用,要注重多样化活动的开展,强化一物多用的活动方式的开发。

3.设备的“适当配备”少不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体育设备也不断丰富和更新,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电子设备,为精准监测、精准评价、精准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监测体育课密度、强度的可穿戴设备,监测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体质健康人工智能监测系统等。不仅提供了相对精准的数据,还能节省大量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了这些设备,有利于体育课程分层评价,如学段的知、能、行、健评价的“能”与“健”的测评,乐、动、会课堂的“动”的实际效果评价,运动能力等级评价中的时间、距离、成功率的评价等,都能够借助于这些电子设备得出更精准的评价结果。因此,学校体育发展也十分期待电子设备助力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建构校本课程:学校体育急需一体化方案

体育课程一体化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3个层级的建构与实施,校本课程至关重要,每个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直接决定着学校体育发展速度和质量,更影响学生的运动需求。在体育课程一体化大背景下,学校急需研制一套切合实际的以体育校本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实施方案。

1.设置切合实际的一体化校本课程内容。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比较而言,更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是学校基于本校实际情况,包括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学校师资、学生等的情况,并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引导下所建构。而一体化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除了按照国家规定的必修必学课程内容、地方课程建议的必修选学内容之外,从学校层面设置一体化课程内容,重点是对本校学生必修选学内容的设置。具体而言,就是要开设哪些供学生选学的项目,项目难度如何把握。校本课程必修选学内容的确定要确保是学校可开的、教师能教的、学生爱学的。综合考虑而言,学校设置的必修选学项目不宜过多,要考虑教师能教且能教好、学生爱学且能学好,不能再“蜻蜓点水”,同时也要避免低级重复。要能够呈现内容上的两个衔接:一是上下年级之间的衔接,二是学生学习内容前后的衔接。由于一体化提出了从小学三年级以后可以尝试选项学习,所以,中小学需要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情况完善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2.建立切合实际的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为了更精准地服务于学生终身体育、身心健康等的发展需求,以及对运动的需求,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切合实际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学生的信息管理为主,也可增设学校和教师的相关信息。就学生而言,需要建立每个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电子信息档案,包括学生的体育学习、体育兴趣、运动能力、体质健康等,如,可以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运动能力达到的等级、兴趣的形成、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质健康状况等。年级、学段有记录,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就能形成。学校建立了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一体化在学校的实施提供便利条件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3.完善切合实际的一体化学校实施方案。几乎每个学校在实施体育校本课程的时候都有一套方案,有的还经过不断地完善并形成了特色或品牌。然而,基于一体化对各学段体育学习的定位——幼儿启蒙期游戏化、小学基础期趣味化、初中发展期多样化、高中提高期专项化、大学应用期自主化等,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学生的体育学习安排上,也要能够体现出阶段性特征。基于一体化倡导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尝试选项教学[2],不同条件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可以从选项走班、男女分班选项或班内选项几种方式中确立最适宜本校开展的选项方式,选项课时安排也由学校结合实情自行确定。基于一体化提出的校内外、课内外相结合,学校在完善一体化实施方案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如何体现两个结合:一是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内容安排如何体现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二是体育家庭作业或校外自主体育锻炼如何与校内的学练做互补等。只有完善了实施方案,一体化才能更有望、有效、有序开展。

体育课程一体化已逐渐成为学校体育发展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一体化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十分期待学科地位的强化、师资队伍的优化、硬件设施的改善和校本课程的系统化建构等。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学校体育发展质量提升也受到更新、更高的期待。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子课题“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成果,课题编号:VFA180003-12)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调查——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德育,2014(9):9-11.

[2]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12):51-58.

猜你喜欢

师资校本体育教师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