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45%
2020-04-01
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45%
记者从近日在辽宁沈阳举办的“秸秆综合利用经验交流活动”获悉,截至目前,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45%,有10个省利用率超过90%,有9个省利用率超过85%,近50%的县区利用率超过90%,秸秆综合利用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
据介绍,在秸秆综合利用中通过综合施策、强化管理、整县推进、以用促禁,出台了一些好的政策、探索了一些好的模式、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秸秆综合利用能力稳步提升。特别是2019年以来,切实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新的路径,又取得了新突破和新进展。
2019年,农业农村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全面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第一次将试点示范转变为全面铺开,安排中央财政秸秆综合利用资金19.5亿元,在全国建设了260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切实形成以点带面的工作格局。
为全面掌握全国秸秆资源利用情况,准确提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数据,年初,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建设工作的通知》,推动在全国以县为单元开展秸秆产生量和利用量监测调查。在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的共同推动下,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调查方法,开发了数据填报系统,建立了一支涵盖科教、农机、农技、种植、能源、环保等多个部门的工作队伍,初步建成了2018年度国家、省、市、县四级秸秆资源台账,为生态文明考核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9年切实开展了秸秆利用补偿制度探索,在黑龙江省遴选了两个典型县区,以玉米和水稻秸秆为重点,围绕耕地地力补贴建立了挂钩机制,围绕秸秆还田和离田收储两个关键环节建立了补偿机制,围绕资金发放建立了考核机制,围绕工作落实制定了政策配套机制,基本形成了制度框架的主体内容,推动试点县区秸秆实现了全量利用,也提高了当地农户主动参与秸秆利用的主体责任意识。
我国首个“作物病虫草害监测预警研究中心”成立
2019年12月1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病虫草害监测预警研究中心”在该校植物保护学院挂牌成立,这是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首个以作物病虫草害监测预警为研究内容的机构。
作物病虫草害的监测与预警是植物保护的中心工作之一。长期以来,这项重要工作主要依靠人工完成,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预报时效性和准确率不高。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气象数据采集、有害生物分子定量检测、物联网、传感器及电子通讯技术等飞速发展,作物病虫草害的检测预警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也得到了较快提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经过30多年的积累和创新,目前已走在了全国监测预警智能化研发的前列。学院专家团队率先建立了我国首个小麦条锈病远程预警系统,主持制定了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国家标准,建立并优化了病虫草害的神经网络自学习预测模式。据了解,该中心将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作物主要病虫草害的成灾规律,建立预测模型,科学预测病虫草害发生危害程度,指导防治工作。同时,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相关企业合作,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目前该中心已经在全国建立了200余个固定的病虫草害观测试验场,每天都有上万条信息汇入数据库。
中心主任胡小平教授告诉记者,该中心为开放性研究平台,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面向国内外开展协作攻关。目前,中心成员除了本校团队外,还有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以及美国、英国高校与科研单位的植保专家团队,涉及小麦赤霉病、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草害、小麦白粉病、玉米锈病、稻瘟病、蔬菜叶病等监测预警研究。
“一次精准的测报,就能使农药的施用量大幅减少。”植物病理学家康振生院士对作物病虫草害监测预警研究寄予厚望。在揭牌仪式当天同时举行的作物病虫草害监测预警学术高端论坛上,康振生院士与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等地植保专家们研讨交流,为推动我国作物病虫草害监测预警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谋划新篇章。
我国首次完成牧草领域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
为了培育自有知识产权牧草品种,促进民族种业发展,提高牧草养殖经济效益,四川农业大学利用从全国畜牧总站国家草种质资源库申请的50份资源和从野外采集的二倍体、四倍体野生鸭茅种质资源,经过20余年不断试验,采用测序新技术,融合生物信息学,完成了鸭茅全基因组测序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在牧草领域完成的第一个基因组测序,目前世界上仅有三叶草和黑麦草完成测序。
鸭茅是世界著名的优良牧草之一,原产自欧洲、北非及亚洲温带地区,在全世界温带地区均有分布。我国鸭茅野生种多分布于新疆天山山脉的森林边缘地带及四川峨眉山、二郎山、邛崃山脉等海拔1 600~3 100米的森林边缘地带及山坡草地,并散见于大兴安岭东南坡地。鸭茅具有叶量丰富、耐荫性强、草质柔嫩、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可用于青饲、青贮或调制干草。因其适应能力强,抗旱、耐瘠薄,所以在边际土地及石漠化深度贫困区草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鸭茅是优良的牧草,但在我国亚热带高温高湿地区种植还存在越夏率低和易感锈病等问题。用传统育种方法改良鸭茅产量、品质和抗性等特性,培育一个新品种大概需要15年的时间。而借助分子育种新技术,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和基因编辑技术可大大加快植物育种进程,育种周期缩短为8~10年。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都需要该物种基因组信息库作为支撑才能实现。由于之前鸭茅还没有基因组信息,严重制约了鸭茅分子育种的发展,因此构建鸭茅基因组序列,可挖掘鸭茅优良基因资源和加快新品种培育等工作。
为解决鸭茅基因组信息缺乏这一问题,四川农业大学牧草育种课题组,在张新全教授带领下,自2000年开始此项研究工作。团队成员在全球范围内收集鸭茅资源,共收集了200余份二倍体、四倍体鸭茅材料。由于牧草基因组大、重复序列及杂合度都较高,这增加了牧草基因组序列构建的难度,且我国尚未有牧草基因组的相关报道,全球范围内仅有三叶草和黑麦草基因组草图的报道,无成功经验可借鉴。课题组用了3年的时间,试图利用二代测序的方法构建基因组序列,结果都不令人满意。面对困难和棘手的问题,科研团队没有迷茫、放弃,在张新全、黄琳凯两位教授的带领下,组建了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攻关小组,经过长期不断地试验,最终选取二倍体鸭茅为研究对象,采用测序新技术,融合生物信息学,构建了一个质量较好的鸭茅全基因组数据库,其相关质量指标是黑麦草基因组的50倍以上。
鴨茅基因组包含了40 088个基因,其中有1 173个基因家族是鸭茅特有基因,这些特有基因大多和草类植物适应能力强、抗旱耐寒相关。通过比较发现,鸭茅和小麦较为近缘。这些基因资源可用于近缘作物小麦抗寒、抗旱等品质的遗传改良技术中。
鸭茅全基因组的测序成功,为鸭茅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支撑,加快鸭茅分子育种进程。基因组序列的成功开发为其他牧草基因组测序、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将为选育出更多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牧草提供有力保障,对加速我国牧草基因资源挖掘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我国科学家获得首个染色体级别橡胶树参考基因组图谱
由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云南省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高立志教授带领的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华南农业大学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6年,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达到染色体级别的高质量巴西橡胶树优良品种GT1的参考基因组序列,并揭示大戟植物基因组的染色体进化、胶乳生物合成与橡胶树的驯化。该研究为橡胶树的高产、抗病、抗旱、抗寒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组选择育种与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利用提供了染色体级别的高质量橡胶树参考基因组图谱。
论文第一作者、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柳觐研究员介绍,与以前发表的基因组草图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表明,该研究获得的基因组图谱在组装准确性与完整性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将组装获得的约1.47Gb的基因组序列挂载到了18条假染色体上;研究进一步证实,在木薯属与橡胶属分化之前二者共同的祖先里发生过古多倍化事件;通过染色体水平上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首次构建了大戟植物的染色体演化模型。
据介绍,巴西橡胶树这一重要参考基因组的获得、胶乳生物合成代谢通路的解析、栽培和野生橡胶树基因组变异精准图谱的构建以及栽培橡胶树驯化的认识,对我国未来橡胶优异种质资源的保护、发掘与育种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上摘编自《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