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2020-04-01李荣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方法

李荣

【摘要】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之“风”刮进中国,受到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其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对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人们大多关注教学内容的建构,但对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却关注极少,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意义重大。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国风声水起,受到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理论之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对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教学内容的建构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瓶颈,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倡导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基础教育界满怀热情地探索尝试了许多研究性学习方法。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现实,即多数教师只是简单地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方式,课堂教学的形式的确有所变化,但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并无实质性改进,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探究性学习方法或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的本质的理解。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本文试图在深入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建构主义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的本质特征,探讨基于建构的教学方法及其实施。

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20世纪以来,伴随着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突飞猛进,各国的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各种教育思潮纷呈迭起。在世界各国的教育变革中,教育理念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80年代,经布鲁纳等人的介绍建构主义思潮风行美国,布鲁克斯对建构主义这样评价:“今天,建构主义已经遍及在教师的教科书的教学手册中,出现在政府教育部的课程框架中,充斥在各种教育改革的资料和教育类期刊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被人们称之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之风“刮进”中国,受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1.建构主义的起源

建构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代表者有着不同的理论倾向,有着不同的解释。其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意大利学者詹巴迪斯塔·维柯。在以后得发展当中,康德又拓宽了建构主义的思想,由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的概念,其后,维果茨基、库恩等人从不同方面丰富发展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是维柯。冯·格拉塞斯费尔德说:“维柯的观念,即我们仅仅能够理性地认识我们自己所制作的东西,而诗人和神话编纂者的认识完全是另一种艺术的这种观念,与我头脑中自由漂浮的一些思想相当吻合。后来,我阅读了维柯1710年发表的关于认识论的论文,这篇论文第一次清楚地表达和描述了建构主义。”他的主要思想是将人类的创造性活动看成是人类认识活动和理解活动的基础,改变了以往哲学追求者“一成不变”的真理,认为知识是可变化的。由此开创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先河。“建构主义扎根于康德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综合”,这种认识论对建构主义认识论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第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准确表征,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由于个体学习者的经验背景、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对知识的理解也就不同,因而对知识的理解也就不同。知识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不断地被推翻,从而出现新的假设。建构主义认为任何专家、教师都不是知识的权威,也不能依据课本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不同的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聆听学生的想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进行简单传递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灌输的容器,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也不是对课本知识“一无所有”。每个学习者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学习的实质就是新旧经验之间通过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所以,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要对知识进行处理和转换,需要与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

三、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和学生中心的方法目前已经成为所有学科领域的主导观念”。合作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以及发现学习等课堂教学方法都是以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1.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学活动是老师“一讲到底”,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很多课堂中出现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景象,但出现的问题就是,在合作讨论活动展开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较好,甚至人声鼎沸,教师甚至无法驾驭课堂。看似热闹的课堂,但学习的效果却是令人大失所望。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合作学习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它在提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而很快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认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合作是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合作学习是合作的一种特殊形式,以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交往与交流共同完成某项课堂任务。合作学习的特征是:(1)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完成某一目标和任务而实现共同利益合作。(2)人人有事做。合作强调小组内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依靠个体间相互配合和协调实现共同目标(3)共同分享合作成果。小组成员间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个人目标也得到实现,从而实现共同分享资源,共同分享成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主体间的交往性活动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合作性学习是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总结

“建构主义和学生中心的方法目前已经成为所有学科领域的主导观念”,这是今天教育界的共识。但我们必须承认,把建构主义的思想观念变成课程教学的具体设计与实施,变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具体行为,还有相当的困难和距离。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是实现建构主义教学实践的瓶颈,作为专业化教师应该也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影响当代教育教学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维果茨基,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斯莱文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6]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乔治·雅各布斯著.林立译.共同学习的原理与技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9]钟启泉,黄志成.美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0]约翰逊等.刘春红译.合作学习的原理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方法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