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爱
2020-04-01卢同根
卢同根
我的祖父生于1907年,是个地地道道的盐民。在19年前的那一天,祖父像一朵苍白的蒲公英,落在家乡的一座山上,以94岁的高龄告别了人世。
曾祖父兄弟两家育有多个子女,唯有祖父一个男儿,这在重男轻女的旧社会,祖父不娇生惯养就不正常了。尽管他任性,在宠爱里长大,但却饱尝了人间的艰辛。为了生计,祖父从小就学会晒盐、捕鱼,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据说,祖父打旋网、拉大网、挑小罾的技术是小有名气的。祖父年届七旬时还打鱼,当时只有十多歲的我经常提着篓子跟在他的身后,帮着拾鱼。一般人也许不信,祖父耄耋之年还能织网具。尽管我们家的生活比较富裕了,也无需靠捕鱼为生,但是,祖父却经常一梭一线地织着渔网。有时织了扯,扯了又织,总是手不停地忙着,所表现出的专注和认真态度往往是我们晚辈所不及的。
由于他为人耿直,年轻时曾对自甘堕落的族弟毫不留情地加以指责,也就导致祖父遭受人生中的一次劫难。
一天夜里,那个族弟带着一帮土匪把祖父绑架到东海境内,足足让他蹲了两个多月的土牢,遭到非人的虐待。最后,家里只得求亲戚拜朋友借债800块大洋,才将他赎回。尽管祖父只剩下皮包骨头了,但待养好身体以后,又撑起了养家的重任。他一生热爱劳动,是盐业生产的一把能手。在新中国成立前,垣商每年都要奖励点儿小费给他,也就常常受到别人嫉妒。新中国成立初期,祖父所领的一份滩全年产盐近4000担,处于全所上游水平,还被场里评为“高产滩”,吃了头户饭。在抗美援朝中他积极带头捐出300多斤粮食,这在当时仅能维持生活的家庭来说,已是尽了最大努力了。当年盐场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的“淮北盐场号—琶机,也有祖父的心血。
“守祖宗清白二字,教子女耕读两行”是祖父常讲的话,尽管他不识几个大字。那年,我离家在一个中等学校求学,祖父托人给我带来十元钱并捎话要我趁年轻一定要多学点知识,我有一种无以言状的感觉。祖父给的钱尽管不多,对我这位带薪上学的人也微不足道,但我真的读懂了祖父这十元钱的含义。它是祖父对一个晚辈的关怀和期盼啊!所以,我学习一刻也没有放松,先后读了中专、专科、本科,过了不惑之年,仍坚持读在职研究生。
写着这些文字,在我心里又是一次感动,真的感谢上苍,赐给我一个坚韧、正直、善良的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