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社区学院“人格本位”育人模式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2020-04-01胡慧慧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高职教育

胡慧慧

[摘要]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招生对象拓展至应往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需妥善解决好学习者知识结构差异大、学习效能不同、诉求不一等现实问题,实现教学效能的统一。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我国高职教育需将“人格本位”育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修养、优化培养路径、重学分轻学制、丰富毕业选择等多个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高职教育。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格本位;美国社区学院;教学理念

一、引言

当前,各省正根据《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如火如荼地进行百万扩招计划,这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第一,百万扩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践行新发展理念、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战略决策部署,能够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第二,百万扩招是稳就业保民生的关键举措,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增加技术型人才供给,优化人才结构,破解当前高技能人才短缺、低质量就业过剩的就业结构失衡矛盾。第三,百万扩招为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注入新动能,能够显著扩大职业教育生源,促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职教资源配置,提升职教效能,实现职业教育現代化。第四,百万扩招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能够有效满足多群体、各阶层对个人成长和再教育的迫切需要和现实诉求,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然而,高职扩招客观上也带来了受教育者学习基础差距大、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育诉求不一等实际问题,倒逼高职院校必须要以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加快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培养路径的优化。

美国社区学院历经百年发展,由单一文化课程为主的转学教育转变为以职业教育为主兼具转学教育、社区教育等多种职能的综合性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为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职业技术型人才。社区学院在美国非常普遍,约占高校总量的1/3,是美国高等教育中一个独特的多元化领域,具有入学门槛低、学费低廉、提供更多指导服务等优势。具有不同学术背景和个人背景的学生因多种原因入学,表现出学习背景与学习目标的复杂性。为此,社区学院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极具“人格本位”特色的育人模式,以此保证教学效果,实现多元统一。

我国高职教育从最初对单一生源进行职业教育,到当前面向普高、职高毕业生、社会人员等多类生源提供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多职能服务,呈现出“生源多样化、职能多元化”的特点,势必要求高职教育进行多维度创新,实现教育效能统一,这一点与美国社区学院高度吻合。同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1997)”的规定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对我国高职教育职能的诠释,美国社区学院与我国高职教育办学层次相当、职能相似。为此,笔者结合在美游学期间对社区学院的深度调研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对美国社区学院“人格本位”育人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从多个维度提出我国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几点措施。

二、“人格本位”育人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内涵要求

(一)“人格本位”育人理念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初,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应培养“完美人格”。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各国意识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个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开始推行“人格本位”教育。美国作为在职业教育领域践行“人格本位”理念的代表性国家,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非常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并在社区学院全方位实践和发展“人格本位”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格本位”育人模式。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从与本科同质化的“知识本位”阶段,到强调“能力本位”阶段,再到当前重视德技兼修、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阶段,反映出“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的回归,这与当前国际职业教育所倡导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高度契合。我国自2000年开始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逐步得以体现,但在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仍有欠缺。

(二)职业教育遵循“人格本位”的内涵要求

“人格本位”教育是相对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社会本位等教育理念提出的,强调在教育行为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为目标,既注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提高,又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养成,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谐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要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秉承“人格本位”的体现。根据“人格本位”核心精神及职业教育任务分析,职业教育推行“人格本位”应包含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以学生为本。在教育全过程中都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开展教育行为,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第二,培养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在三观、生理、心理、道德、社会价值等各方面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学生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第三,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技术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只有具备公民意识、基本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人,才能及时完成知识更新,有能力自觉进行“终身学习”,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具体技术技能的传授,使学生有能力实现自我“更新迭代”,不被日益强大的人工智能所替代,从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三、美国社区学院“人格本位”育人模式的特性解析

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美国社区学院都非常注重“Philosophy”(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一条就是“人格本位”,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以学生为本”“帮助每一位学生成功”“终身学习”等理念。这些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平衡各类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了“人格本位”育人特性。

(一)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合格公民意识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美国社区学院非常注重通识教育,认为这是培养合格公民意识、赋予学生继续深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美国早期的“国家工业教育促进会”宗旨中就曾提到:“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制造美国公民,除此之外其他都是附属的,因此,必须用基础教育夯实基础,然后才是范围较窄的技能教育。”美国社区学院建立了完备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了倫理、社会、历史、科学、健康等科目,其能力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全球意识和公民意识等方面。在美国社区学院,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证书教育,都需学习通识课程,学生需修得的通识教育学分约占总学分的一半。

(二)强调开放入学,保护接受教育权利

美国社区学院强调开放式入学,保护公民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以实现“帮助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教育宗旨。职业教育和转学教育的入学条件较低,基本只需提供资金证明和语言成绩即可,主要招收未考取四年制大学或经济条件稍差的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以及留学生。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在职员工和社区居民,采用开放式入学,开班灵活,只要报名人数达标即可开班。美国社区学院虽然入学条件相对宽松,但获得毕业证或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很严格,必须达到相应标准才能授予证书。美国社区学院通过采用相对宽松的学制、健全的学习辅导机制等一系列教学措施帮助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做到宽进严出。

(三)定制培养路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人格本位”首先体现在“以人为本”。美国社区学院秉承“服务学生”的理念,尊重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习特点,通过预科教育、灵活的专业二次选择制度、弹性学制、提供个性辅导等措施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路径,帮助每位学生成功。

1.预科教育,补齐短板。美国社区学院入学门槛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为保证学生达到学习新课程的要求,学院会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按需实用”的预科教育,即对入学新生进行基础知识(主要是语言类和数学类)测试,对测试不达标的学生按测试结果分班开展预科教育,相应课程达标后才能学习后续课程,且该阶段学习不计入高等教育学时和学分。

2.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保证培养质量。美国社区学院普遍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毕业标准严格,总学分不足或学分各项组成不达标者一律不得授予毕业证或转入四年制大学,这是向社会和四年制大学输送合格毕业生的保障。社区学院全日制学生一般要求2年毕业,但为保证学习质量和兼顾学生的一些个性需求,实际学习年限通常为2~4年。学院没有统一的学习进度标尺,以“前续课程”达标作为修读“后续课程”的条件。学校会针对同一课程开设不同时段的授课班,学生根据各自学习进度及时间安排自由选课,只要在规定年限内修满符合要求的学分即可获得副学士学位或转入四年制大学学习。

3.灵活的专业二次选择制度。美国社区学院重视学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因为学术能力直接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因此,社区学院设有专门的学业指导中心,由专职教师负责学生的专业选择和选课指导,学校有灵活的专业二次选择(相当于我国的“转专业”)制度。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尖子生”转专业制度,而美国的专业二次选择更为普遍,主要针对以下两种情况提出申请:第一,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合所学专业,申请换专业;第二,学校认为学生不适合所学专业,建议学生换专业。第二种情况是指学生的某些基础课程始终无法达标,不能进行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校会建议学生转专业。

4.提供个性化辅导。美国社区学院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他们在学习、心理、就业上需要更多的关心与指导,因此,学校设立了专业指导、就业指导、心理指导等各类学习指导中心,免费为学生自学提供支持与帮助。

(四)灵活毕业出口,实现可持续性学习

美国社区学院提供了灵活的毕业出口,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选择(如图1所示)。学生只有修满符合人才素养配比要求的学分(多数社区学院要求60分),才能获得毕业证书。毕业生可以直接参加工作,也可以申请转入四年制大学继续深造。学分未达毕业标准者,无法获得毕业证,若修满转学课程学分,学生也可申请进入四年制大学继续学习。未达到毕业要求又不满足转学标准的学生,可以考取相应专业的职业证书后先参加工作,后续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是否进行再学习。

四、美国社区学院“人格本位”育人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美国社区学院育人模式将“人格本位”贯穿于人才培养的设计、实施、管理全过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各类学生全面均衡发展,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的效能和水平,这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妥善解决百万扩招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需求多样、教学效能不高等实际问题,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大批量培养提供了借鉴。

(一)立足德技并修,将促进人的全面成长作为高职教育创新的根本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德洛尔报告》提出的“终身学习”概念认为,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我国把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明确规定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正是对“终身学习”四大支柱的概括。高素质不仅体现在合格公民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还体现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抗挫败能力等一系列自我成长需要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备受关注,而对职业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关注较少。《决定》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加强高职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成长型人才,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职业教育需紧贴自身特点,大力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实践全过程,并以此为突破口,深化“四德”教育。通过宣扬和学习行业楷模及大国工匠事迹,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工匠精神;以具体课程、活动的方式推进人文、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强化通识教育,为保证学生的可深造性奠定宽基础。参照美国社区学院的做法,加强高职学生的通识教育,建立系统的基础知识架构。以教“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保证学生的可深造性。学生通过具体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既具备了适应技术革新与职业岗位变化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为今后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做好准备,从而体现“终身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扩展进出渠道,将满足学生多元需求作为高职教育创新的重要制度

据教育部2018年职教数据显示,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支撑。针对目前我国就业结构不合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状,高职院校可参照美国社区学院“以人为本、强调开放入学”的理念,进一步扩宽入学口径,拓展毕业渠道,为职业教育人才输出提供多元的选择路径。

1.扩宽入学口径,增加生源数量。《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教职成〔2019〕12号)指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高职扩招工作实施方案,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任务作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加大政策供给和经费保障,优化资源配置,有质量地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一方面,通过传统高考统招与自主单招、对口单招、注册入学、中高职分段培养相结合的招生方式,增加高中毕业及同等学力的生源数。另一方面,随着终身教育需求的增加和社区服务功能的扩展,高职院校应“敞开大门办教育”,采用开放式入学制度,降低入学门槛,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再教育平台,从而强化高职院校的公共教育属性,加快高职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2.拓展毕业渠道,提供多元选择。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出口单一,缺乏上升通道。高职教育本身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应积极创新教育出口,探索灵活的毕业路径,满足受教育者多样的自我发展需求。一方面,突出职业性特点,积极推行“1+x证书”制度,加强双证融合,保证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可扩展性。对于始终未达毕业标准的学生,建议其可选择“单证(职业证书)结业”先参加工作,就业后可根据个人需求申请回校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彰显高等教育特点,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兼容互通,深入开展“中职—高职及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保证分段培养的灵活性与延续性,充分发挥分段培养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优势。通过“专转本”“专接本”等方式,增加应用型本科招收高职毕业生的比例。以“4+0”联合培养试点等项目为依托,积极探索优质高职院校颁发职业教育学士学位的路径。

(三)尊重个体差异,将科学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高职教育创新的关键措施

人的培养不是“机器”的生产,无法用统一的模板刻画。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不一,不可能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地共同进步,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按照个人进度学习。扩招后,生源类型更多元,学生背景更复杂,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更大,這对保障高职教学质量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教职成〔2019〕12号)指出,需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同时,为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标“悉尼协议”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就必须做到“高标准、严把毕业关”。高职院校应充分遵循“人格本位”育人理念,借鉴美国社区学院“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定制培养路径”的做法,结合院校自身情况,针对生源类型灵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类差异化教学管理,从“重学分、轻学制”、建立专业优选制度等方面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科学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学分的重要度,探索灵活学制。目前,高职教育的固定学制及部分院校对“毕业率”的过度追求,导致教学实践中以牺牲“质量”来保证“时间”,影响了毕业生质量和用人单位利益,不利于高职教育长远发展。高职教育应以保障教学质量为根本,以“能力达标”为原则,采用严格学分制,抬升学分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并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人进度,采用弹性学制,在2.5~4年内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2.建立专业优选制度,实现学生与专业间的灵活互选。通过“专业限选”“转专业”等措施,建立专业优选制度。可根据不同专业对前续基础课程要求不同的特点,确定本专业的推荐生源类型及基础课达标标准,并将其作为“专业限选”的依据。对未参加高考或学业水平测试的新生先进行学习适应性测试,高考成绩或相关测试等级达标才能进行相关专业学习。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基础知识要求较低的专业。另外,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不太注重职业启蒙,导致学生选择高职专业时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入学后转专业需求较大。高职院校应摒弃仅准许综合测评排名靠前的少数学生“转专业”的做法,放宽专业二次选择条件,以“基础课程达标、不影响新专业学习”为标准,适当增加学生专业二次选择的自主权。同时,设立学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学生二次选择专业,避免“乱选”“盲选”。对于基础知识始终无法达到专业要求的学生,建议其重新选择合适的专业,从而保证学生自身发展和专业教学质量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潘菊素.关于高职院校扩招百万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4):12-16.

[2]张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局与出路——美国社区学院职业化转型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4):50-56.

[3]杨鹏,刘伟香,秦欣梅.美国社区学院在教务管理体制方面给中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6(11):88-92.

[4]李丹.美国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特色融合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12):182-183.

[5]李宇红.美国社区学院教育制度对北京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1):89-9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7]翟永君,武博文.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研究[J].大学教育,2013(8):43-44.

[8]胡浩.我国已有职业院校1.17万所[EB/OL].(2019-02-

19)[2019-04-15].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294/mtbd/201902/t20190221_370585.html.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研究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高职教育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钢琴对环境污染的探讨
浅议课堂教学与管理的体会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