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与新技术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0-04-01王羽菲祁占勇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王羽菲 祁占勇

[摘要]当今世界已步入新兴技术革命时代,职业教育与新技术融合发展的趋势难以阻挡。历年的《地平线报告》通过始终重视个性化发展、大力聚通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发展、持续关注创新力量等开启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然路向。《2018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报告》(以下简称《2018地平线报告》)是首次关注职业教育的地平线研究项目成果,探索了职业教育领域中新兴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针对当前新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固守“学科本位”、教学资源匮乏、囿于传统教学、学术研究亟待突破等现实困境,笔者建议,可以根据《地平线报告》,从积极推进三维一体的融合发展、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数字信息素养、激发创新活力、调整技术化取向等方面推动职业教育与新技术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地平线报告;新技术;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

“科技时代,必须重视遵循科学技术哲学的教育。”①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实现依靠创新型制造業和科技发展打造世界上最发达经济体之一的宏伟蓝图,以期更好地顺应“工业4.0”的国际潮流。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②。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覆盖率是保障人才培育质量的突破性举措,为我国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教育保障。2004年以来,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定期发布了《地平线报告》,重点研讨新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实践,但其所倡导的新技术对现代职业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鉴于此,新媒体联盟与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SLI)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研究,2018年首次基于我国现实国情和传统历史文化背景发布了《2018地平线报告》,系统总结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对未来技术的展望,对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新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一、改革与转型:《地平线报告》开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然路向

推崇前沿技术以追求高质量的发展效率成为当前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技术在逐步发展过程中获得了自主性与自在性,在人类的对象世界和自身世界中形成了以工具理性为内在性标准的技术化取向与活动方式,“在试图达到目的的人类事务那里,它是为人类的历史经验所产生的最有影响力的手段”③。新媒体联盟2008—2018 年发布了11份地平线报告,一些媒体技术名称的演变并未影响其实质内容和功能。历年的《地平线报告》遵循技术理性,沿用技术化逻辑,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变迁特点,成为技术化的教育实践活动。

1.始终重视个性化发展:创生自我导向学习新局面的先导。历年的《地平线报告》倡导在技术支持下推动学习方式和学习范式的转变,使学生在面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时能够享有更大的自主权。

一是寻求学习者的个性化成长发展。以量化自我、学习测量为代表的新媒体信息技术使教育过程可视化,这是大数据时代提升教育质量的显著动力。可视化的信息能够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将体验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提出个性化建议,利用量化自我相关设备的即时记录帮助教师更全面地认识学生,在了解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基础上优化方案,使学习服务更加个性化。

二是完善自我导向的学习模式建构。在逐步突破Web 1.0技术所打造的接受认知范式的基础上,Web 2.0技术建构了认知范式。“以移动手机、电子书、移动计算等为代表的移动技术体现了学生的分布式认知范式,因其灵活性对学生的认知加工机制产生了重大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信息传输模式。”④

三是重视学习者的体验感受。娱教技术的应用将游戏、技术、教育融为一体,促使学习者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获得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极大地尊重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大力聚通整合教育资源:倡导开放共享式教育发展的均衡器。知识或教育资源共享运动发生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全面转型的全球大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缩小知识的鸿沟、模糊局限边界的同时诱发了新知识的再造,使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获得了进阶式发展,符合当前开放共享的价值取向规律。

一是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新技术在教育领域长足发展的目的就是让知识与资源传播得更加迅捷,在开放、共享资源的基础上拉近了人类交往的现实距离:从2009年的集体智慧到2010年的开放教育资源实践以及开放电子书所带来的全新阅读体验,开启了教育资源新的共享模式;“微课因其内容精细化、呈现形式多样化、资源平台共享化、应用形式多元化等特性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⑤;立体化教材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对实践与理论、知识与思维、现实与未来三方面的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在教育与信息创新融合的背景下引领教学内容由纸质学习资源向数字化学习资源迈进。

二是在共享协作学习方面,2008年《地平线报告》提到了协同网络与协作学习,多样的混合式学习设计、MOOC等教育技术的介入体现了跨机构协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的深层意蕴。教育技术的应用引领了有效的协作学习,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协同进步、相互受益,增进了沟通与信任。

3.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实现教育质量提升的应有之义。历年的《地平线报告》表面上是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展望的呈现,但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应用隐喻了对教育公平价值理念的追求。

一是《地平线报告》始终以关注公平和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坚守了公平的价值标准。以MOOC为代表的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远距离传输特征的信息技术,将知识传送至偏远落后地区,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弥合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差距。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推动偏远落后地区教育公平的主导力量;基于手势的计算应用,弥补了残疾人技术培训在感触、跳跃及移动方面的缺陷,反映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对弱势群体的现实关照。

二是新技术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辅助作用。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个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大开方便之门,优化了教育结构,向融合应用方向发展,引发了“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教育治理等新模式的深刻变革,助力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和质量的战略提升。

4.持续关注创新力量:刺激教育发展的原生动力。《地平线报告》多次涉及“创新”“创造”“创业”等关键词,是刺激教育长效发展的不竭动力。实际上,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本身就是对创新内核的展示,与教育的融合更符合时代气息。技术应用不仅可以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习者的思维与创造力,落实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发出创新创业人才的人口红利,诱发经济社会的引擎动力。翻转课堂的主动学习与线上线下的研讨互动强调了教学、学习与创造性探究的关联性,在交流研讨中迸发出新颖创意;创客空间改良了学习环境并帮助学习者实现设想,极大地鼓舞了创新创业精神,促进了观念的创新、思想的交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打破了传统学习空间的刻板局限,以帮助学生贴近丰富而真实的现实情境为目标,使用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将创新科技融入学习中,培养了创新兴趣、激发了创新热情。创新的价值理念始终贯穿于历年的《地平线报告》中,通过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提供卓有成效的技术支持来深刻体现创新为教育与技术融合所注入的能量与活力。

二、发展与趋势:《2018地平线报告》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呼唤

《2018地平线报告》是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与美国新媒体联盟再度携手合作的最新成果,主要围绕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研究教育技术专家的舆论共识,最终提出了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推动技术应用的九大关键趋势、影响技术应用的九项重大挑战和十二项教育技术的重要发展,反映了未来五年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应用的总体态势,而这些将对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1.职业教育中推动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从短期趋势来看,《2018地平线报告》要求信息化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倡导并推广更多的应用混合式学习设计,助力开放教育资源的快速增加。从中期趋势来看,提出要转向对深度学习方法的研究,重设学习空间,兴起跨学科研究。从长期趋势来看,帮助学生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推进变革和创新文化,反思院校的运作模式。

2.职业教育中影响教育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一是可应对的挑战,包括转变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改革教育技术和不断变化的教师角色、创造真实性学习机会。二是有难度的挑战,包括将学校教育与岗位学习相结合、整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支撑个性化学习。三是严峻的挑战,包括领导变更中的创新可持续化、推广跨学科实证方法、推进有效学习技术的探索。

3.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重要发展。《2018地平线报告》提出要在未来一年内,在立体教材、翻转课堂、微课、在线学习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未来2~3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技术、移动学习、云计算、学习分析及适应性学习则被认为可能有重大突破;未来4~5年,新一代学习管理系统、人工智能、虚拟和远程实验室、信息可视化要取得有意义的进展。

三、阻滞与挑战:职业教育与新技术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实践困境

在国家各项战略要求和政策文本影响下,职业教育在“人生出彩”与“人才红利”方面的强大指南作用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柔性支持。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炙手可热。但是,基于《2018地平线报告》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呼唤,对照其提出的发展目标与趋向,我国新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和实践应用还存在诸多掣肘。

1.“学科本位”:难以突破的传统社会认知鸿沟。新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首先是对职业教育中传统社会认知的冲击。

一是对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挑战。随着技术操作转型为“技术—智能”的结合体,势必会影响到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变革。这就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内容“从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转向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在完善劳动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工人自由发展,彰显工匠精神时代内涵”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未雨绸缪,既要满足当前生产技术的需要,又要面向未来智能生产技术的要求,及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变革。

二是对传统教师角色转换的挑战。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学习资源的来源渠道,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拓展;改变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环境中的互动模式,悄然扭转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适应性技术平台和在线学习削弱了教师在设计学习体验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在新技术的冲击中找准教师的自身定位,在掌握并熟练运用新技术的基础上将传统教学方法与新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是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三是对传统理论学习情景的挑战。突破现实条件的拘束、运用种类纷繁的多媒体技术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如何进一步弥合职业教育培养环境与未来真实工作情景之间的巨大差距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

2.教学资源匮乏: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之瓶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正在稳步发展中磨合互促,职业教育在此环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中,除了基于日常教学基础的既定校内资源外,还有实训所包含的企业车间、办公室、生产线等广阔社会资源,将产学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统合至教学资源范畴中,以此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职业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涵盖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案等与企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精准对接,能够精准诠释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其过程不能单靠封闭的课堂教学环境,而更呼唤真实的校内工作环境实验实训室,对校内外多样化类型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统合。但是,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校内教学资源与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方面有失平衡,往往大力建设校内教学资源而忽视了对社会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从实然现状来看,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造成教学资源匮乏的原因如下:一是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软件资源的开发应用常被束之高阁,这是致使信息化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导致教师和学生难以直观体验到新技术应用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二是片面、简单地将职业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等同起来,忽略了职业院校管理者的信息技术运用力、掌控力与领导力的重要影响,导致职业院校领导者缺乏对丰富教学资源的整体规划与统筹安排。三是传统的粗放型办学模式使得职业学校间的交流缺失,校与校之间缺乏专业共建、教师交流、实习基地共享等;校内资本错配导致资本过度泛滥和资本匮乏并存,富余或闲置的教学资源布局失调,资源相对垄断且封闭。四是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空泛,导致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师资、教学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的浪费。

3.囿于传统教学: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弥合区域。新技术的到来给予了传统职业教育教学强有力的冲击,传统教学也为职业教育与新技术的融合发展设置了重重阻碍。

一是教学方法单一,无法顺应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其一,学校教育与岗位学习的结合缺失。两者的对接缺失或错位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匹配,造成新技术在融入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无法发挥其应有价值。其二,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的整合失调。“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拓宽了学习者掌握信息的路径,带来的多样非正式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极大地满足了学习者的兴趣取向。作为技术渗透职业教育最直接的方式,非正式学习在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培养过程中往往被束之高阁,职业教育管理者对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关注程度的分配和运行状况的管理有失偏颇,在两者整合并进的过程中比例失调。其三,个性化学习的支撑薄弱。个性化理念的渗透与新兴技术的引入使得个性化的学习发展在职业教育领域有了生存发展的空间,而现有技术的不成熟却无法为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特别是技术更新与普及的速度无法满足教师与学生的需要。

二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更好地应对新技术冲击的信息素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有的信息素质难以为继,如信息辨别、获取、处理、加工信息等能力,综合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无法给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有力的支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不少教师出现“技术麻痹”现象,阻碍了教师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延伸。

4.学术研究亟待突破:困扰现代职业教育实践理性的根源所在。《2018地平线报告》指出,严峻的挑战主要围绕学术研究主题,包括创新可持续性的发展、跨学科实证方法的推广、有效学习技术探索的推进。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除了在技术实践路线方面追求精益求精之外,还需要在学术研究方面花费更多时间,“从机械重复的单纯技能培养向创造性思维锻炼的目标转换是职业教育未来亟待突破的创新前进方向之一”⑦。当前,职业教育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特殊属性并没有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有所凸显,尽管有关跨学科研究不再拘泥于形式的坚持,但实质未发生变化。再者,对当前职业教育领域中纷繁的新兴教育技术进行归纳分类与甄别筛选,并将其糅合作用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术研究领域亟待的重要议题。由于学习对象和技术支持等教学内外部环境有所差异,即使是同一项技术运用于不同的学习和教学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

四、融合与发展:基于《地平线报告》本土化实践的“职业教育+新技术”路径选择

新技术涌现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领域繁复的更新换代已深深融入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新技术作为辅助人类更好地进行生产生活的一种工具与手段,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必将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对此,《2018地平线报告》督促中国职业教育紧抓历史机遇、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地平线报告》凭借其较高的战略价值,不仅为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我国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战略参考。

1.推进三维立体融合发展:提升现代职业教育适切性的良性之策。构建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是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协同变革相适应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发展作为一项系統工程,单兵突进无法奏效。因此,务必要实现教育、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融合发展、同步转型,保持教育的适切性。《地平线报告》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和社会发展历程中的相互碰撞、差异融合、协同发展。

一是完善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开发整合优质数字资源。一方面,软件资源是建立在硬件资源基础之上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核心要素,在抓好职业院校硬件设备资源配套的同时,积极推进统合优质软件资源的联动工程,构建以虚拟实验室、教育云资源平台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逐步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共享职业培训服务平台,构建由政府牵头、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培训服务体系,形成开放共享的知识环境与学习资源,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

二是贴合社会发展需要,平衡职教人才供给侧与社会人才需求侧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要紧跟社会与产业经济发展,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目标。

三是把握新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契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生产制造业人才、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职业教育相关管理部门和服务保障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增强与产业部门的交往联系,搭建产教融合、利益共建共享的广阔平台,以构建各方参与主体的长效合作联动体系”⑧,敦促教学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内在价值。

2.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创设自我导向的学习形式的着力点。自2010年开始,以MOOC、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盛行,引领教育由工业文明步入信息化时代。山东、广东、重庆等省市的部分高职院校先后尝试了基于MOOC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极顺应了当前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潮流。《地平线报告》的研究成果表明,未来教育将更多地以非正式学习的形式呈现,新型学习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能资源能获取更多正式学习课堂无法获得的技能。因此,转变教育模式并开展多种形式的非正式学习,要求当前职业院校管理者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一是要丰富以混合式学习设计为主体的多样化学习形式。可参考连结式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使教师与学生、学习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建立连接,形成协作式与连结式并进的新型模式。

二是要建立以设计导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在未来的课程设置方面要着重体现设计导向。深入贯彻以学习领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利用新技术实现“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⑨三者的有机统一。在新技术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角色也实现了由未来社会劳动者向潜在技术设计者的跨越,成为未来技术革新的源头活水。对应的职业教育课程应由以就业为导向、以模仿为特征的工作过程导向转为以培养全方位的技术适应能力、以实践创新为内核的设计导向课程体系,摆脱了“学科本位”思想枷锁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课程体系,形成一种教育与技术相辅相成的课堂新生态。

三是变革评价模式。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对学生群体进行过程记录,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帮助教师处理加工学习数据,进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判断,充分挖掘学生优势潜能,建立因人评定的多元个性化评价制度模式,促进职业教育评价更加开放、全面、个性。

3.提升教师数字信息素养:引领职业教育信息化变革的中坚力量。作为教育教学的直接实践者,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的基础比较薄弱,其教学行为直接影响了信息化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在新技术涉足职业教育领域的系统工程中,培训并支持教师整合数字资源并实施新的工作流程,在巩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数字信息素养,成为新技术能否成功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关键。

一是在思想意识方面,需要更新教师观念,帮助教师树立信息化教学环境中使用并推广新教育技术的意识,打破固有的思想僵局,激发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动力。

二是在校本教师培训与研修方面,加大对职业院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技术培训,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定时就新技术发展前沿以及使用问题进行专题交流、互动研修、共建共享,借助学校网络平台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与推广以扩大影响力,开展基于社交网络的协同科研,提高自身的科研操作能力。

三是在教学方面,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大多还停留在“循规蹈矩”“闭门造车”状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背道而驰。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性网络平台,主动沟通学生、融汇专业、磨合技术、匹配优质资源,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逐步转变大众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

4.激发创新活力:促动职业教育长效发展的动力引擎。新技术是为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服务的,同时也驱动了创新力量的生成。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面临很多机遇与挑战,而形成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动力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引擎。

一是深入渗透创新理念。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双创”政策的大力实施反映出我国对创新文化的高度重视,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理念内核。不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与使用,还是学生由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的角色转化,都体现出创新理念的重要性。

二是推动形成创新文化。充分利用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促使职业院校在学习、教学、管理等业务流程方面发生根本性变革,重新思考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行政效率,提供智慧化学习环境,形成创新型的校园文化,调动教学和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三是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职业院校应衡量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平衡,在致力于打造技术一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重视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发展专门的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开展基于社交网络的协同科研,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实训实验基地、仪器设备、数据文献资源,支持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

5.调整技术化取向:“技术—职教”融合发展中的反思觉醒。“世界格局的变幻也悄然影响着教育格局的变化,涉及方法、内容和学习空间,学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情况都是如此。”⑩技术以其无与伦比的威力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遵循着技术无止境的创造逻辑,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福祉,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人类生产方式正走向深度技术化,对与技术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技术—职教”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技术干预是否会造成人与人的疏远化等负面效应,值得我们认真考量。作为与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现代教育技术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教学应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技术化取向的调整,对技术的发展进行冷静的反思与批判,脱离“技术孤岛”“方能有效规避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过分倾斜倾向,从而消解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杜绝技术异化而违背教育初衷”11。因此,当代职业教育应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个维度发扬人的主体精神,把孕育和培养新时代的个人主体性作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目标,重新定位人才培养内涵,提升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切性,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导个体对自我意识和个性的积极建构。我们应深刻反思新兴教育技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技术辅助下使得职业教育能够充满激情地呈现新时代下最为真切生动的形象,从而改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注释]

①(美)唐·伊德.技术哲学导论[M].骆月明,欧阳光明,译.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1.

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7-09-05)[2019-08-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1709/t20170911_314171.html .

③(英)唐·麦克雷.世界热潮的中心人物[M].赵立航,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08.

④牟智佳.未来影响高等教育的新兴媒体技术——兼论历年《地平线报告》中学习方式的隐喻[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6):620.

⑤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31.

⑥方绪军.反思、挑战与重构: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成人教育,2017(12):63.

⑦赵欣,卜安康.由技能为本走向生命发展——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未来职业教育的创新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5.

⑧祁占勇,王羽菲.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5):44.

⑨祁占勇,任雪园.扎根理论视域下工匠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与实践逻辑[J].教育研究,2018(3):74.

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39.

11刘同舫.技术的当代哲学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4.

[参考文献]

[1]高媛,陈潇.《2018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报告》解读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8(4):101-108.

[2]李小龙,张宸瑞,耿斌,等.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MOOCs时代”的探索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52-58.

[3]罗九同,孙梦,顾小清.混合学习视角下MOOC的创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14(7):18-25.

[4]王运武,杨萍.《2017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新興技术重塑高等教育[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2):117-123.

[5]杨伟峰,夏筱红.互联网时代创新文化构建的混合学习模式[J].中国地质教育,2012(2):35-38.

[6]叶澜.终身教育视界: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聚通与提升[J].中国教育科学学,2016(3):41-67+40+199.

[7]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 [DB/OL].(2010-11-30)[2019-08-01].http://www.ed.gov/sites/default/files/netp2010.pdf.

猜你喜欢

职业发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五花八门的职业
图说创新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师发展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