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2020-04-01夏新燕
夏新燕,王 林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人才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还不能完全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需完善。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行业企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要结合企业的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5 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也都强调要深化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文件,不仅贯彻落实了十九大报告精神,而且标志着产教融合进入了一个发展新阶段。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手段,也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笔者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中珠三角九市的产业特点,通过对30 家制造业和30 家服务业的企业性质、规模结构、产品特性、岗位设置、人才招聘等调研,分析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应的产业发展所需的岗位和技能要求,从而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特色分布情况
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模式上结合珠三角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和布局特点,通过规模化建设和培养,着力推进优势集聚的主体产业集群建设,通过强化电子信息、家电制造、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机械装备等主体产业集群的建设,成为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湾区通过创造优越的政策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较低的商业成本、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最大限度地吸引资金、项目、技术、人才流入,极大地提升了金融、物流、贸易、法律、中介、会展等的配套服务水平,以旅游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等为重点,加强服务业发展规划,使商贸、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了比较完善和相当规模的产业体系(见表1)。如广州的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成为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圳的通信设备及终端、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生物医药和器械等产业已经占据工业的半壁江山[1]。
二、企业岗位设置及岗位技能调研
(一)调研目的
为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从广东省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行业入手,通过调研进一步明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需求、技能需求状况,以便更好地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使人才培养和企业需要充分吻合。
表1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主要产业类别一览表[1]
(二)岗位需求情况
笔者对珠三角9 市内30 家制造企业和30 家服务业进行了调研,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广州、东莞、佛山制造业比较集中,因此制造企业主要走访了这几个城市的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业、通信设备、电子器件制造业、化学原料以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医药制造业等等,服务业主要走访了广州、中山、珠海的管理咨询公司、金融证券保险、软件开发、教育、批发和零售、媒体/信息及通信等行业。调研所选择的企业从规模上以中小型企业居多,从性质上以民营企业居多,样本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相关资料和实地访谈详细了解各企业的规模状况、企业大小、所属性质、主要产品类型、主要服务对象以及近几年的人才岗位的需求状况以及对相关技能的要求。
通过对制造企业的调研,了解到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应主要岗位类型所占比重(图1),有PMC(生产物料计划和控制)、ERP 操作人员、人事专员、行政助理、仓库管理员、质量检测员等岗位,其中客户服务占42.86%、仓储管理员占34.29%、设备管理员21.43%,所占比重较大。
通过对商业服务业的调研,了解到由于调研的具体行业不同,所对应的岗位也会有所不同,主要对应的岗位类型(图2),管理咨询助理、管理咨询项目经理、营销人员、信贷业务员、证券业务员、保险业务员、人事专员、人力资源助理、行政助理、客服人员、财务人员等,从图2 中可以看出,在这些岗位中,营销人员、业务员、行政助理、客服人员等岗位占比均超过10%,所占比重较大。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需求情况
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两大产业60 家企业对应的专业岗位,发现既存在差别,也有很多重叠的部分,这些重叠部分的岗位技能需求几乎是一样的。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员、客户服务管理、业务员均需具备:礼仪仪表、语言表达(具备外语能力优先)、文案写作、计算机软件应用、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等。
图1 制造企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岗位需求分布
图2 服务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岗位需求分布
由表2 可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应的技能岗位无论从企业性质还是从企业规模来看,最主要的能力都是客户服务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其次是团结协作、软件操作能力等,所以如果培养的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就与企业的需要相吻合,学生的就业前景就会非常广阔。
(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对应的产业分析
1.所对应的产业
根据珠三角的有利位置和条件以及多年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可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对应的产业涵盖大部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具体主要有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业、通信设备、电子器件制造业、化学原料以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医药制造业、管理咨询相关行业、ERP 实施行业、金融、证券、保险、媒体/信息技术、社会服务等行业。
2.专业对接的岗位分析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由于产业不同、企业性质不同、产品不同,在企业内部设置的岗位名称也不尽相同,但相关的能力要求与岗位职责大同小异,因此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企业对接的岗位进行如下划分:制造业部门有人力资源部、生产部、营销部、仓储部、客户服务部等对接的人力资源助理、生产设备管理员、仓储员、销售员、客服等;服务业部门主要有人力资源部、项目部、综合部、客服中心等,具体如图3 所示。图3 表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所对接的产业行业范围很广,所对应的岗位数量较多,人才需求量也很大,每个岗位对应的能力要求也非常明确,这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五)调研结论
通过上述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需求调研发现,从行业所需要的岗位技能和技能要求来看,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具备较高敬业精神,具有良好沟通和创新创业能力,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简称“双核”),能从事综合性管理和专业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基本相符。但是工商企业管理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能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咨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足,针对性不强,复合性、应用性的特点还不是很突出,与企业岗位所需要的、紧缺的、创新型人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图3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对接的岗位分析
表2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需求表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企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企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结合调研数据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下方面需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加大校企融合力度
虽然校企两个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同、目标不同,但应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或是共同的社会责任,或是各自所需,以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企业岗位需求深度对接。同时针对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此外校企之间要进行技术交流、学术研究、资源共享,将合作贯穿到“人、财、物、产、供、销、存”全过程,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提供能参与到企业管理全过程的岗位认知、跟岗实习岗位、顶岗实习岗位和正式岗位。
(二)深化“引企入教”
为了避免专业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脱节的问题,可面向企业聘用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辅助主干教师进行课程的设计和教授。深度参与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标准制定、教材开发、专业建设规划中,共建产教融合高水平公共实训中心或实训基地,使企业真正融入到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学习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礼仪仪表、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的能力,并且还需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英语口语写作等技能基础设计软件的技能,从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的准确对接。此外,也要积极组织学生到各类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深入了解本专业未来就业动向和趋势,以便更好地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
(三)持续开展“送教入企”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高校毕业直接从教,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即便有些教师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也存在陈旧的问题。因此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支持骨干教师进入企业跟岗和顶岗,时间不低于三个月,既可以让没有企业经验的教师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也可以让有企业经验的教师掌握企业最新动向,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也壮大了师资队伍的实力[2]。此外,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不同企业跟岗、轮岗,与其他院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教研方面的研讨,积极参与国内外的交流会议,积累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和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支撑。
(四)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专业
在新时代区域经济创新与协调发展的理念下,作为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用于培养紧缺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新专业包括设置专业的方向、规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些内容都要紧密围绕产业需求,按照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和安排,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积极力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