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问题的选择与确立*

2020-04-01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信息源研究者信息化

朱 敬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研究所,广西 桂林,541004)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问题的选择是社会转型与技术变迁[1]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转型对教育提出新要求,技术变迁则或引领或促进教育发展。对教育研究问题的适切把握无疑可以助推教育良性发展。那么,在教育信息化2.0这个新的阶段,应该如何选择并确立教育研究问题呢?

1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问题域及其落地思路

1.1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问题域

农业时代,物质资源的相对匮乏与技术的相对滞后使得教育成为少数人的权利,但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对个性化的关注。工业时代,资源的大规模扩张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促发了教育的规模化经营,注重规模效应的班级制教学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信息时代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增加了教育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互联网络的兴起与手持技术设备的快速普及,使得教育不仅保持了规模效应,还极大地促进了个性化与终身化发展。信息化进程中,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表现为:[2]由学校班级标准化、以有意义接受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育服务,与人民群众所期待的“灵活、多样、开放、优质、终身、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些关键词形成了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的问题域。

1.2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问题的三个特征及教育问题研究的三项原则

上述如此庞大的问题域如何落地和聚焦?教育研究问题有三个特征:[3]一是问题是在已经存在的理论和现实事物基础上产生的;二是问题是不断发展的;三是问题与主体也就是研究者密切相关。

从特征出发找问题,需要考虑:

第一,如何从理论与现实中找问题?特别是在信息化进程中,如何找问题?如何分析问题?这面向的是第一个特征。

第二,如何保持对问题动态性发展的关注?这面向的是第二个特征。

第三,如何将研究者与问题有效联接?与自然科学认为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不同,教育研究问题涉及研究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4]因此问题的落地和聚焦显然离不开研究者的个性化价值选择。这面向的是第三个特征。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教育问题研究的三项原则:

一是基础原则,即夯实基础,把握规律。此时研究者的研究立场与研究问题相关度不大,研究者需要在研究中探寻规律性的东西。

二是求新适时原则,关注社会发展与技术进展,从事前瞻性研究。此时研究者应超越研究对象。

三是适己原则,即研究者从个体专业与从业背景出发,寻找适己的切入点。此时研究者的研究立场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

这些原则体现了研究者的基本素质与价值选择。

1.3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问题的落地思路

前面简要阐述了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问题域、教育研究问题的三个特征及教育问题研究的三项原则。那么,如何从问题域中析出具体问题使之落地?如何求新?如何探触社会与技术发展?如何做到个性化?思路如下:

首先,明确问题的选择路径。这主要是解决问题来源与动态性发展的问题,遵循的是基础原则与求新适时原则。在信息化进程中,就是要通过多种路径,把握社会发展转型与技术变迁。

其次,讨论个性化选择与调适的问题,这主要是解决研究者主体性问题,遵循的是适己原则。

上述内容可综合成表1。

表1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问题域的落地与聚焦

2 问题的选择:在多样化信息源中把握社会转型与技术变迁

2.1 多样化信息源

教育研究问题信息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适性信息源,另一类是导航类信息源。如图1。

普适性信息源包括政策文件、中外文文献著作、微信等网络发布与交互平台等。

图1 教育研究问题信息源

政策文件是在对理论与现实深入剖析基础上形成的,是对社会发展动态和技术变迁的准确把握,是对未来发展的导向,因此对政策的学习与把握无疑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相对于出版周期较长的著作,期刊类文献及时性更强。中外文期刊文献是研究者做研究的重要信息源。对外文期刊的关注是必要的。如果不具备足够的外语能力,亦可以通过阅读摘要来大致把握国外相关发展动态。对于中文文献来说,研究者切忌盲目检索,建议在中国知网等平台选定来源范围(如在核心或CSSCI期刊内检索),初步检索后可以找一篇权威文献,对其参考文献进行跟踪检索,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检索效率。如果检索结果量非常小,可以考虑更换关键词。有一种可能性是关键词使用不当,未准确检索到相关文献。

微信等网络发布与交互平台在当下研究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微信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信息源。微信学术信息主要包括专业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知名学者的微信公众号以及研究者感兴趣的领域动态信息等。与期刊文献相比,微信学术信息更为快速及时,可以促发问题与研究点的产生。

导航性信息源主要指课题指南、期刊选题重点等信息。与普适性信息源相比,导航性信息更为具体,问题域更为聚焦。研究者从中可以快速把握社会转型与技术变迁。

教育问题主要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将回归实践。实践是教育研究的起点与归宿。没有实践作为基础的研究是无本之木。当然,实践并非一定体现于文本,但文本体现的思想必定有其实践基础。

2.2 案例:从信息源中析出问题,聚集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域

2.2.1 案例一:对政策文件的学习与分析

下面选择《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5](下称“行动计划”)①案例一引号中的文本均来自《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下同。的若干段落进行分析。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从上述段落可以看出:

第一,走在世界前列需要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需要做中国式创新,对研究者的启示是:当下问题是创新不足,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乃至区域的创新不足,研究者可以选择与创新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第二,为实现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要“以能力为先”。如何做?总体来看,是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让教育信息化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三方面下功夫,这也说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体系还没有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者可以根据特定场域在此三方面寻找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前文问题域已经明确“灵活、多样、开放、优质、终身、个性化”等关键词,因此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也要紧扣上述关键词,力求教育理念开放、教育模式多样,体系重构聚焦个性化。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新时代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需要针对问题举起新旗帜、提出新目标、运用新手段、制定新举措。”

此段明确指出了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性问题。从数字教育资源来看,主要有开发与服务的问题,开发已经有深厚积累,在此基础上服务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区域化服务的问题;从信息化学习环境来看,有建设和应用的问题,显然后者更为重要;从教师来看,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从技术与教学融合来看,有深度不够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来看,有高端研究人才和实践创新人才缺乏的问题。

那么如何做?此段也明确指出,要从三方面入手,即新目标、新手段、新举措。目标可以中国式创新来设计,而手段与举措则要灵活多样,突显个性化与终身发展。如,针对数字教育资源问题,各级电教馆(站)人员与相关合作研究者可以明确本区域的资源服务问题是什么?新形势下的目标应该有哪些?如何做创新式服务?如何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展活动?或是走出技术服务创新路径?

如果说上一段的问题分析是宏观的话,那么下面这段则是对问题的明确剖析,研究者要做的是将之场域化,并明确具体的对象。

“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教育信息化从研究到应用的系统部署、纵深推进,形成研究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普及一代的创新引领、压茬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此段主要讨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问题,这是研究者们选题的主要范围。

首先,要把握大方向,即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演进。尽管相当一部分场域尚处于融合应用状态,但在研究过程中要努力向创新发展迈进,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其次,在这个大方向下,可以根据研究者实际条件在教学和管理中选择一个可做的问题。比如教学和管理中有哪些问题存在绩效低下现象?析出的答案就是研究者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要特别注意到信息素养问题。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信息素养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这相当于已经对信息素养做了核心概念界定,可以围绕这个界定做研究。

第四,关注智能技术,进而关注大数据与区块链等技术。行动计划另一段文本中已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技术变迁已经显而易见。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发展目标是中国式创新;教育理念要开放、终身、个性化;教育模式与体系要灵活多样;资源与手段要灵活、多样、开放、优质、终身、个性化;技术引领则离不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

2.2.2 案例二:从课题指南导航中分析具体研究点

有些课题指南并非专门针对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但是研究者可以采用信息化思维去分析,寻找独特的研究点。

以《2019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大招标和重点课题指南》[6]②案例二引号中的文本均来自《2019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大招标和重点课题指南》,下同。为例进行分析。指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宏观发展类,如重大招标课题。尽管此类课题并不适合普通研究者,但其主旨思想却具有指导意义,与政策文件(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相通的。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同样强调了中国式创新;“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同样在探讨新手段、新举措,这时可以结合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进行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式创新同样贯穿于重点课题指南,如“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中国理论和中国探索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际教育援助理论与我国教育援助策略研究”“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标准与建设机制研究”等,从信息化视角切入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二是历史发展与预测类,如“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与经验研究”“面向2035中国教育开放战略研究”等。研究者可以结合信息化进程、自己的领域与兴趣,在上述范围内选择具体的点开展研究,丰富“经验”,促进“开放”。

三是热点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如对“教育扶贫”“雄安新区教育”“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教育领域风险”“教育培训市场”“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职业学校与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的关注。这类数量最大,也最适合普通研究者。对于这些热点与重点问题,研究者可以紧扣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域关键词“灵活、多样、开放、优质、终身、个性化”来选择研究点切入点。如,针对教育扶贫问题,可以研究如何通过数字教育资源的灵活服务,解决扶贫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对于指南的学习,分类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导思想是重点,进一步寻找+找结合点或交叉点是关键,这需要结合研究者自身情况。

3 问题的确立:在互通中调适

显然,从上述信息源中可以确定多个问题,那么,哪个是最适合自己的?此时研究者的主体性开始发挥作用。

最恰当的研究问题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研究者自身来说都应该是真问题,真问题的确立就是研究者同教育理论与实践互通的过程。吴康宁教授[7]根据教育理论是否发展、教育实践是否改善以及研究者的研究欲望和热情等将教育研究问题大致分为“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及“联通的问题”。“联通的问题”是在研究者主体性与教育理论与实践客观性不断互通、不断做适切性调整的过程中确立的,对双方来说均是真问题,换句话说,是最恰当、最可行的问题。

真问题的确立并非易事,因为研究者总是或多或少优于此而劣于彼。如:对教育教学一线研究者教师来说,他们对教育实践有着深刻的体悟,但对教育理论或望而却步,或不屑一顾;对于研究生来说,则是充满新想法、新名词,但难免有空中楼阁之嫌。所以,研究者需要扬优补劣,加强合作与互通,保证问题的真实性、适切性和可行性。

此外,研究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反思能力,[8]因为教育研究极具特殊性,需要研究者深刻认识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复杂性,这样才能揭示和彰显教育研究的价值。例如,发端于基础教育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什么在高等教育中一路高歌,而在其发源领域中小学教育中却遭受冷遇?答案远非中小学学习者缺乏自主性这么简单。如果从教育哲学或技术哲学视角加以审视,会对这一现象及其原因有别样的阐释。研究者的哲学反思能力,能够助其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本质,并进一步互通、调适,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视角与切入点。

4 结束语

信息化已经引发了教育系统的局部变革,但是其深度与广度远远不够,这说明信息技术虽然迅猛发展,但尚未充分发挥其内生变量的作用。在这样的转型期,研究者选“对”研究问题至关重要。除了遵守相应原则、明确“灵活、多样、开放、优质、终身、个性化”等问题域以外,研究者必须在多样化信息源支持下,同教育理论与实践充分互通、互动,这样才能形成“真”的教育研究问题,从事“真”的教育研究,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做“真”的贡献。

猜你喜欢

信息源研究者信息化
睡眠者效应
月“睹”教育信息化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源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