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理论视角研究述评

2020-04-01吴小节陈小梅谭晓霞汪秀琼

管理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交易成本战略理论

吴小节 陈小梅 谭晓霞 汪秀琼

(1.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2.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1 研究背景

企业纵向整合战略通常是指为了应对动态复杂变化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上的战略性资源和关键生产环节进行整合、协同、系统化、集成和融合,形成对企业战略性资源和能力的有效控制,不断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行为[1]。一般而言,企业纵向整合战略体现的是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关系,包括拥有完全所有权的纵向一体化和非完全性的部分整合,不仅讨论完全市场化(购买)和完全纵向一体化(新建)两种极端形式,还包括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特许经营、隐形契约等多种可选择的中间形式[2]。

企业为什么要纵向整合?从理论上看,目前有3种主要理论观点:①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专业化资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是企业纵向整合战略实施的重要考量[1];②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垄断权力、技术经济性、纵向外部性、产业生命周期、范围经济等因素是企业实施纵向整合战略决策的主要考量[2];③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利用、获取和占有影响企业实施纵向整合战略决策[3]。从文献研究上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与企业纵向整合相关的理论成果进行了综述。例如,ZENGER等[3]发现,公司边界的确定除了受到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企业身份认同等)。VITA等[4]的研究发现,资产专用性的影响可以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关系交换理论进行解释。此外,ESPINO-RODRGUEZ等[5]认为,资源基础观是对传统交易成本理论解释的重要补充。

毫无疑问,现有理论视角和文献回顾,为理解企业纵向整合战略提供了丰富的见解,但至少仍存在两方面的不足:①除了上述理论视角外,近年来,还存在哪些理论视角在探讨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的选择呢?这些理论之间又存在哪些区别与联系呢?通过对不同理论视角对企业纵向整合解释的归纳、比较和综合,有助于形成一个更为全面而系统的“理论工具箱”,推动今后的学术发展。②理论在学术研究中有着最为重要的核心作用:一方面,实现理论贡献是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理论作为探索未知研究的“拐杖”和“雷达”,通过综合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的“理论工具箱”,掌握不同理论对企业纵向整合战略解释的具体机制,有助于学者们提高对该问题的学科想象力和学术创新能力。

有鉴于此,本研究遵循“理论工具箱”类型的文献综述研究思路[6],以1984~2019年的134篇论文为样本,使用结构性文献回顾的方法,系统梳理了纵向整合战略的理论视角及其解释企业纵向整合的研究焦点与运用范围,归纳和比较它们的核心构念、实证研究结果及其理论创新脉络,并基于此对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结构性文献回顾(structured literature review,SLR)作为3种文献回顾方法——SLR、文献计量分析和元分析中的一种,已得到学者广泛使用。本研究严格遵循结构性文献回顾的操作步骤,得到最终的样本[7],并在此基础上,借鉴“理论工具箱”的研究思路,对文献样本中的基本信息和理论视角的核心内容(即构念、构念间关系及其因果机制)进行编码。具体步骤如下:

(1)研究领域将研究领域限定于组织(偏向于宏观领域)与战略管理学领域,原因如下:①考虑到经济学领域多从博弈模型出发,讨论纵向整合成本与效益的平衡与博弈,这与本研究中的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类似,基本可以涵盖;②作为公司层战略的3项核心内容之一的企业纵向整合战略,一直是组织与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焦点。

(2)期刊选择借鉴韵江等[8]的做法,本研究选择AMJ、AMR、ASQ、JM、JMS、JOM、OS、OSS JIBS和SMJ10本期刊(1)为了表述方便,将以下英文期刊进行简写: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M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AMR),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ASQ),Journal of Management(JM),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JMS),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JOM),Organization Science (OS)、Organization Studies(OS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JIB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MJ)。。时间范围限定于1984年1月~2019年12月。

(3)检索过程在WOS数据库上,以“Vertical Integration”作为“标题”“关键词”或“主题”分别对选定期刊逐一检索,共得到222篇符合条件的论文。

(4)样本筛选借鉴张金隆等[9]的做法,按照相关性、实用性和学术权威性3个原则,对上述论文进行手工筛选。据此剔除了88篇论文,剩余134篇论文作为最终的分析样本。

(5)内容编码对134篇论文进行了如下编码:文献基本信息、研究设计、研究问题、概念、理论基础、分析层次和纵向整合的前因及结果(2)限于篇幅,样本文献筛选过程,以及对134篇论文的编码内容等相关信息暂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与笔者联系。。其中:研究设计包括理论、定量、定性和混合4类。分析层次分为产业与战略群组、企业间、企业以及多层次分析4类。使用“前因-行为-理论-结果”的分析框架,总结现有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的研究成果。最后,按照“理论工具箱”的分析思路,对各种理论视角下的核心构念、构念间关系及其因果机制和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研究基本情况描述

(1)期刊分布统计结果发现,期刊分布数量如下:AMJ(7)、AMR(6)、ASQ(5)、JM(9)、JMS(7)、JOM(8)、OS(26)、OSS(5)、JIBS(1)和SMJ(60)。可知有关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的论文,主要集中在SMJ和OS两本期刊上,二者分别发表了60篇(占44.78%)和26篇(占19.40%),超过论文总数的60%(实际为64.18%)。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①作为3种多元化战略类型之一的纵向整合战略,自然是战略管理研究(SMJ)的焦点内容之一;②正如交易成本理论所预测的那样,企业纵向整合作为一种组织治理方式,必然也是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2)年发文量进一步观察论文数量逐年变化的趋势(见图1)可知:①主流的组织与战略顶级期刊(AMR)最早于1984年刊登了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研究成果。②在第一个8年间(1984~1991年),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研究发展较为缓慢,一共8篇,这一阶段为企业纵向整合的起始阶段。③企业纵向整合研究有两个高峰阶段,第一个研究高峰在1992~1998年间,共有论文36篇,年均5.14篇;第二个研究高峰发生在2005~2013年间,一共论文63篇,年均7篇。这两个研究高峰都与该周期产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实施纵向整合的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当政策或者内外部环境有利于实施纵向整合战略时,纵向整合的现象就会引起学术研究者的关注。

图1 论文发表数量趋势

(3)研究方法根据编码结果统计了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见图2)。由图2可知:①每个时间段,定量研究方法都占主导地位,其中2005~2013年,定量研究的论文(41篇)占该阶段总论文数(63篇)的65.08%。②理论型研究的论文数量处于波动变化,数量偏少,说明现有理论可以充分解释纵向整合行为,或者这是否也意味着纵向整合的理论发展停滞不前呢?③定性研究论文主要以文献综述为主,较少的文献综述不利于学者纵览研究全局与该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当前的研究空白。④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如案例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弥补了单一研究方法的片面性,很可能在未来的研究中会受到重视。

图2 研究方法分布

(4)分析层次分析层次(研究主体)的分布见图3。由图3可知,绝大多数论文的研究对象集中于单一企业,也即企业实现纵向整合是通过自行生产的过程。而也有一些企业通过外购或中间方式实现纵向整合,即研究对象是企业间。1999~2013年有3篇论文是以产业与战略群组为主体,这些企业在实施高度纵向整合战略,也即参与和控制产业链上下游大多环节。从总体的时间分布上看,不同时间段的分析层次仍以单一企业为主。

图3 分析层次分布

(5)理论视角不同阶段各理论使用的分布情况见图4。由图4可知,在理论的构成方面,用于解释纵向整合战略的理论包括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资源基础观、社会网络理论、制度理论和其他理论。其中,其他理论是指产业组织理论、实物期权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信号理论等,还有一部分文献同时使用了多种理论。在不同阶段理论使用的总频次方面,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观和资源依赖理论在每一个阶段均有广泛的使用,多种理论结合也越来越受欢迎。在同一阶段不同理论使用的频次方面,1992~1998年有关理论的使用受欢迎程度是:交易成本理论>多种理论结合>其他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资源基础观;2005~2013年,这种优先级变为:交易成本理论>多种理论结合>资源基础观论>其他理论>资源依赖理论;2014~2019年,在解释纵向整合战略选择的理论研究中,交易成本理论(6篇)、多种理论结合(5篇)、其他理论(4篇)的使用频次几乎持平。这进一步表明,虽然交易成本理论是解释纵向整合动因不容忽视的理论视角,但是随着研究情境的复杂性,需要结合多种理论解释企业的纵向整合行为,以及新涌现的组织管理理论的作用机制也不容小觑。

图4 理论视角使用分布

3.2 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的理论工具箱

通过整理编码内容可发现,目前用于解释纵向整合动因的理论主要有8种,即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资源基础观、产权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实物期权理论、制度理论、行为决策理论。本研究遵循 “前因-行为-理论-结果”的文献综合思路,提出如下的研究框架(见图5)。

图5 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的理论框架图

3.2.1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是研究企业边界决策最为重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否纵向整合或多大程度上纵向整合,取决于交易费用大小[10]。即当利用市场交易的成本相对较高时,企业更倾向于内部交易,从而减低与市场交易相关的风险和费用。WILLIAMSON[10]通过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3个维度来解释纵向整合的原因。随后,许多学者运用这3个维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1)资产专用性研究认为,资产专用性程度与纵向整合程度正相关[11],资产专用性通过影响企业的治理成本和生产成本、增加双方的投资效率来影响纵向整合决策[12],即当资产专用程度越高时,交易产生的锁定效应越大,交易所面临机会主义威胁也越高,为了避免由不完全契约产生的“敲竹杠”问题,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内部交易模式。如果“敲竹杠”行为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那么组织会减少组织间交易,转向组织内部交易,而交易各方继续开展持续性谈判以投资专用性资产,由此增加的谈判成本会耗尽交易租金。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将资产专用性划分为地点、物质资产、人力资本以及时间等专用性[4];实证研究结果大多表明二者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资产专用性的定义和测度仍然未获得一致性的认可,而且大多数研究探讨的是资产专用性与纵向整合间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2)不确定性交易不确定性对纵向整合决策影响的研究十分丰富,可是相关的研究结果却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具体如下:①一种观点认为,为了减少交易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以保证中间产品的稳定供应和最终产品的明确销路,同时,为了降低沉淀成本,企业有可能会通过兼并交易方的方式实施纵向整合战略。高度不确定性会导致交易双方选择高度的纵向整合战略,使得市场的先占者拥有较多的信息利用机会主义行为而获益[13]。②另一种观点认为,在高度不确定性下,交易双方将不确定和复杂性纳入合约中,增加执行契约过程的成本,交易双方可能想要保持管理交易活动的灵活性而放弃纵向整合策略,选择了外部市场交易[14]。造成实证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两点是显而易见的:①没有考虑到不确定性与其他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例如,WILLIAMSON[10]认为,不确定性的大小不是任何情况都会对组织产生影响,如在不涉及专用性交易时,不确定性并不会阻碍市场交易,市场交易仍会持续,如果交易属于特殊投资交易,随着不确定性增强,交易双方必须通过治理机制和治理手段来应对。②选择的理论视角不同。例如,DEMSETZ[15]使用产权理论,检验纵向整合与风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风险(不确定性)不能准确解释纵向整合战略的实施与否。换言之,不确定性程度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纵向整合程度,但是影响方向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将它与资产专用性的交互作用同时考虑。

(3)交易频率与不确定性研究结果类似,交易频率与纵向整合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一致。WILLIAMSON[10]的研究表明,对于不断重复的巨额交易,弥补为重构治理结构和实施治理手段的成本相对容易,交易频率和纵向整合程度将呈现正向关系。MÉNARD等[16]基于产权理论,对相关问题进一步研究后,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交易者较难观察到交易的另一方进而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但频繁的交易会减少观察的时间,进而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将会负向影响纵向整合程度。

3.2.2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从市场势力(控制权视角)来解释企业纵向整合行为。该理论认为,交易费用与经营成本并不是纵向整合考虑的全部,在一些关键战略领域中,保持控制权可能比降低成本更重要。企业是否纵向整合的决定因素,是企图保持对上下游业务的控制,从而保证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水准和声誉,减低对市场的依赖性,提高获取产业相关信息的能力,降低被模仿的可能性[17]。产业组织理论探讨纵向整合的动因因素主要如下。

(1)产业规模与范围经济如果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均能集中于一条价值链条,可以为企业节约巨额中间成本,且不同环节也能共享学习效应,企业纵向整合后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市场份额得以提高,因此,可获得垄断收益,也即规模经济的诱惑推动了企业纵向整合行为,这个结论得到DEMSETZ[15]的支持。DEMSETZ[15]承认纵向整合促使企业规模扩大,从而提高分工专业化程度,但这种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的临界点不容越过,一旦超越临界点,即使市场规模再扩大,专业化分工程度未必随之增强。

(2)消除纵向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在自身经营活动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非市场性的”的影响,导致个别经济主体可能会产生“搭便车”的动机。为了克服“搭便车”现象而支付的最小成本就是由外部性引起的交易成本。除此之外,不同程度企业在经营竞争过程中会根据市场需求或竞争实施不同的价格,这可能会造成“双重加价”。“搭便车”与“双重加价”现象都说明了外部性的消极影响,而强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

(3)垄断垄断是纵向整合的另一个重要动因。纵向整合除了实现企业规模逐渐扩大[2],还有可能实现垄断。企业处于垄断地位时可以拥有影响市场价格的势力,并以高于平均利润的价格出售产品,获取垄断利润。由此,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的目的是通过对产业链上的企业施加约束获得市场势力。通过纵向整合可以抵消来自供方和买方的砍价实力,提高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实施歧视性定价等,施加压力给价值链上没有进行纵向整合的企业,实现排斥竞争对手和获取垄断利润的目的,从而获得竞争优势[18]。

3.2.3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实际上来源于交易成本理论中的“套牢”问题。产权理论对纵向整合的动因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释。

(1)产权的剩余配置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和合约信息不完全,使得交易过程中的相关条款难以被第三方证实,从而使得合同是不完全的,即在合同中不可能详尽规定所有事项。这就要求必须将剩余解释权赋予一方,以便应对那些未被合同规定的或然事件,而这种剩余权利的配置,关系到人们对资产投资的积极性,但剩余索取权配置的差异会导致双方事前投资的激励扭曲,在纵向整合过程中剩余产权的归属本身会激励投资意愿,因此,产权应配置给对最终产出发挥重要作用的一方。仅当一个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决策相对其他企业的专用性投资决策更重要时,纵向整合才是最优的[19]。简言之,当企业内部化雇员和雇主间的激励扭曲成本低于企业外部化交易成本时,企业就会实施纵向整合战略。

(2)企业性质纵向整合恰好反映了不同类型企业在边界上扩张的野心,企业的性质也会影响企业是否纵向整合。卢闯等[14]的研究表明,民营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受市场环境的影响更大,国有企业在政治及社会资本的部署能力和制度影响能力能在一定程度降低其市场交易成本,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愿意通过将交易内部化来有效降低契约成本和执行成本,进而影响其纵向一体化程度。

产权理论的提出至今已有20多年,但是与交易成本理论的实证研究大量涌现相比,其实证检验滞后于理论的发展。目前仅有较少的实证研究对此有所涉及。例如,BAKER等[20]的研究发现,更新技术的引入使得内部激励扭曲成本下降,导致了资产所有权更为集中,企业外包数量更少,使得剩余控制权配置给了资产所有者,从而支持了产权理论的解释。MACCHIAVELLO[21]则运用产权理论发现,项目投资越大,资产专用性越高,投资者权力保护越低,企业纵向整合程度越高,较好地支持了产权理论的预测。

3.2.4实物期权理论

在战略决策行为方面,实物期权理论被用于解释战略灵活性议题。实物期权理论的研究实质是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战略决策,其理论焦点是通过有效管理不确定性达到投资决策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与交易成本理论不一样,实物期权理论将不确定性视为收益的来源,而不是风险和威胁[13]。实物期权理论将纵向整合作为获取未来发展机会的一种战略决策,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纵向整合的动因。

(1)多元化经营抵消风险在市场需求波动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实施纵向整合的企业可从多样化的经营业务中获益,在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较高时,由于多元化业务经营,风险可以抵消一部分,包括减少竞争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的不确定性,比利润更能解释企业的纵向整合行为。相比其他企业而言,愿意承担高风险高收益的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纵向整合策略。但另外一种观点是,为了保持灵活性,避免产生不可回收的资产是较理性的决策,企业必须在竞争力和柔性的经营中取得平衡,因此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特征的交易不应该被纵向整合,而选择中间治理机制和市场机制进行外部交易,转移不确定性的损失。

(2)期权转换某项组织能力或者组织资源能够提供一种乐观的未来、具有优先权的,能发展成为一种潜在的有价值的期权时[22],也即是在产业前期,企业更倾向于内部生产获取未来期权,这时企业就倾向于纵向整合[13]。

3.2.5资源依赖理论

经济学理论侧重于将效率作为关键解释因素,而资源依赖理论更关注的是组织如何降低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也即是组织具有满足它所依赖的外部实体需求的能力。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必须与环境、与控制资源的行动者进行互动,这种互动程度和能力决定了组织的生存机会,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和依赖性,组织可以通过纵向整合形成合作联盟减少组织间的依赖关系。组织采取纵向整合战略以扩展组织对运行所需关键资源交换的外部控制,将其看作为了追求政治目的——权力和控制,而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23]。

鉴于此,资源依赖理论解释纵向整合的原因如下:①管理投入资源和产出资源之间的相互依赖,并减少不确定性,企业通过纵向整合方式,以完全吸收或者部分吸收相互依赖的资源;③实现经营多样化,减少对交易组织的资源依赖。③加强关键权力的控制,为保持决策的自主性,组织可能会以纵向整合的方式试图缓解外部约束,外部约束在充满相互依赖的环境中会影响组织的权力的动力机制。具体而言,资源是组织间权力和依赖的基础,组织通过建立与其他组织间的关系,以满足资源需求,减少外部依赖。相比于外部市场优势而言,纵向整合战略的优势已被证明可以体现在激励、控制权把握、价值链条各方沟通和解决冲突方面。从已有实证结果看,主要探讨了资源相互依赖、竞争不确定性和权力不对称性对纵向整合战略的影响。例如,GULATI等[24]的研究指出,组织间的资源相互依赖关系可以预测联盟形成的类型。当交易受到阻碍时,企业倾向于收购交易伙伴;同时,WALTER等[25]发现,当组织间存在“买方—卖方”关系时,管理关键性资源成为主要的管理目标。

3.2.6资源基础观

经济学派假定企业是同质的,没有充分考虑企业资源能力的异质性。上述理论视角仅讨论了企业规模和产权属性等差异,其他诸如技术、资源、知识、能力等对企业运营非常重要的因素都未包含在内[26]。而企业边界的确定、企业成长扩大、多元化行为和竞争优势的获取与发挥,异质性资源和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获取和整合外部资源和能力可以解释企业的纵向整合行为。具体说明如下。

(1)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当企业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替代和模仿的资源和能力时,为了充分优化资源和能力的利用效率,通过纵向整合将其延伸到相关的经营领域以获取技术、知识、品牌和关系网络等,寻求外部机会,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26],并与企业已有的资源和能力形成协同效应,提高核心竞争力。由此,异质企业间的纵向整合合作可以在整个价值链条上对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从而降低总成本与资源的耗费。但是不同环节的业务面临的产业周期、技术进步、供需特点等不同。这种来自不同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纵向整合企业的业务之间容量利用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资源与能力的浪费。至于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交易活动还是通过外部市场买卖来进行交易,则取决于这两种交易方式的成本比较。

(2)获取和整合外部非竞争性资源和能力企业是否通过纵向整合实现增长,不仅仅是企业规模扩大考虑,更为重要的是获取公司欠缺的资源与能力(如相关的品牌优势、地区政府保护等)。在企业发展早期,由于资金、管理以及人才缺乏,面对竞争压力,企业急需迅速扩张,此时企业倾向于以特许经营(外包)实现纵向整合;为了得到无法通过市场竞争获取的非竞争资源,企业也要花费代价实现纵向整合以保证稀缺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除此以外,基于核心能力观和动态能力观的研究成果表明,企业纵向整合的动机之一是获取、重构、提高和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27]。由于纵向整合企业的经营行为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价值链环节,因此,整合价值链条的隐性知识和互补性关键资产需求得以实现。同样,企业对获取资源的成本与收益的判断是影响其是否纵向整合的关键。

3.2.7制度理论

上述各种理论假定了企业参与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外部制度安排是完善的,这一点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复杂、动态、不确定性的制度环境事实不符。近年来,企业纵向整合的研究正朝着制度视角发展,制度在不同国家情境下的不同表现特征,可能会对组织响应行为产生差异。从制度理论层面探讨企业纵向整合的动因具体如下。

(1)制度不完善导致外部交易成本较高对于大多数转型期新兴经济体而言,嵌入的市场制度尚未成熟、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社会信任等制度不完善[1],使得交易双方实施正式契约具有相当的难度。当处于转型期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机制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合同法规与监管体系不够健全时[28],企业订立契约的过程有可能面临“敲竹杠”风险,法律并不能有效惩戒和制止企业的违约行为,从而进一步提高签订和执行契约成本,导致市场交易变得不经济[14]。由此,企业会将本应通过市场组织的生产转移到企业内部进行,从而降低市场交易费用,防范企业风险。FAN等[29]指出,企业的纵向整合行为与许多制度因素有关(如地方政府质量,法律环境,审计质量等),制度质量越差,企业纵向整合程度越高。

(2)金融市场不完善影响组织生产方式信贷市场的发育程度与企业纵向整合决策也存在相关关系。一般来说,当信贷市场不完善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逐步增加,针对私营企业的贷款,银行会赋予更多的约束条款从而增加了私营企业外部融资的成本,因此,在金融体系不完善的地区,企业更倾向于纵向整合。例如,DU等[30]发现,契约实施程度对企业纵向整合程度有直接的负向影响,而且地区契约实施程度越低,该地区越依赖于外部企业信誉程度,在信誉程度越高时,其纵向整合程度也越高。

(3)获取合法性机制合法性机制是指组织为了获得认可或合法存在的行为逻辑。组织的正常经营离不开由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及其特征所组成的制度环境。为了持续经营发展壮大,企业不仅需要拥有关键的资源与能力,还要获得社会、当地社区等的认可,也即是合法化生存。这对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主导逻辑进行了较大的修正。而纵向整合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整合关键的资源与能力,获取行业规范、管制制度、传统习俗、文化意识、道德观念等重要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从而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这也是实施纵向整合战略的动因之一。

3.2.8行为决策理论

现有与纵向整合战略相关的研究大多从组织层面的效益或效率角度出发,较少从微观层次考虑决策者个人特质和认知对战略决策的影响。实际上,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决策除了受客观事实及外部条件影响外,在某种层面上也受到决策者的认知与人格特质的影响[31]。行为决策理论认为,组织决策者本身的认知导向、知识结构或利益出发点将会影响或干扰决策者对信息的感知、选择和解释,进而影响决策的制定。换言之,作为一种需要决策者参与并高度决策的纵向整合战略,决策者本身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个体身份的自我认同、对风险的偏好和承担行为的认知导向将会影响对纵向整合战略的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从而决定是否要实施纵向整合战略。具体说明如下。

(1)决策者自身利益对实施纵向整合战略的感知和解读、对于竞争压力和环境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基于当前经营状态和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反馈和评估进而做出决策,是决策者应对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当决策者认为实施纵向整合战略不仅可以使得决策管理者的自信得到增强,职位安全和收入得到保障,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声誉得到响应时,也是决策者决定实施纵向整合战略的一个重要动因。

(2)决策者风险偏好纵向整合战略从计划到真正实施意味着一系列的谈判、交易与执行程序,这些过程伴随着许多不确定性与看不见的风险。对于实施纵向整合战略是否适合于企业当前的发展以及该战略执行带来的收益的判断,带有一定的博弈色彩[32]。当决策者不愿冒险,为了“维稳”则可能保持现有经营现状,减少战略调整,更谈不上做出纵向整合这样具有冒险倾向的战略决策。

4 讨论和分析

4.1 不同理论视角间的关系比较

本质上,理论是寻求现象背后的因果机制的[33]。它为回答“2W1H”的问题提供了答案:①“What”(是什么),指因果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②“How”(怎么样),表示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③“Why”(为什么),指解释变量间为什么存在这种因果机制的。“2W1H”也常常被学者认为是理论构成的3个部分。上述8个理论视角与实证研究结果间的比较可归纳见表1。

表1 不同理论视角的关系比较

注:资料来源为本研究整理,(-)、(+)、(?)分别表示负相关、正相关和不显著。

(1)“What”:理论的核心构念在实证研究中,最主要的往往是自变量和因变量。在纵向整合战略的研究中,因变量通常是纵向整合战略模式及其绩效;而自变量在不同理论体系中呈现差异(见表1)。例如,交易成本理论中的构念为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而行为决策理论中的构念,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目前的研究仍是选用人口统计因素进行替代。当使用不同理论工具箱时,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①明确各种理论视角下的核心构念有哪些?学者们只有对构念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与管理实践相互对应,才能在使用这些工具箱时得心应手。②这些核心构念在新情境下如何进一步可操作化与测量?即如何确保其信度和效度是后续理论验证的关键。理论没有通过验证,可能不是理论错了,也有可能是测量和替代变量的效度或信度不好造成的。

(2)“How”:构念间关系构念间的关系有正向、负向或非线性关系的可能。具体关系是由理论背后的因果机制决定的。应当指出的是,表1中同一理论的关系有时候会呈现不同的结果。例如,实物期权理论下的决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结果呈正相关或负相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通常有两个:①构念测量方式的不同。例如,假设因变量是绩效,如果一种测量方式是市场份额,另一种测量方式是盈利率。由于市场份额与盈利率本身可能由于是薄利多销的原因导致了二者是负相关的,那么其研究结果就会是完全相反的。②有可能理论预测在新的情境中真的就是不同的。即有新的情境变量在调节原有的理论预测结果,这往往意味着新的理论贡献。

注:资料来源为本研究整理。图6 理论演进脉络

(3)“Why”:核心因果机制即为什么存在这种关系。它是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内容:①当明确了现象背后的因果机制,就能为管理实践提供决策标准和科学依据(见表1);②对因果机制的突破和延伸,本质上就是新理论构建与创新。各种理论创新与发展脉络(见图6)。具体而言,纵向整合战略研究的元理论是交易成本理论,其他理论是在放松该理论的核心假定而进行拓展的。交易成本理论着重于通过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等造成交易费用从而影响效率的角度,解释企业纵向整合战略选择的动因。与之相比,产业组织理论则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截然不同的解释,认为企业纵向整合是提高控制权、增强企业市场势力和实现垄断的手段。随后,一些学者对占据主流的交易成本理论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拓展,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产权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产权理论本质上来源于交易成本理论中的“套牢”问题。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信息不完全,使得交易过程中的相关条款难以被第三方证实,从而使得合同是不完全的。实物期权理论则是直接将交易成本中的不确定性风险视为实现价值增值的机会。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很多学者认为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权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等经济学视角固然在企业选择纵向整合战略及其绩效的研究上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但仅仅从经济学层面并不能对纵向整合战略的决策影响因素和潜在的作用机制做出充分解释,必须进一步引入组织管理领域的其他理论,才能对企业纵向整合战略选择提供较为全面的解释[22]。这是因为以经济学基本假设为核心的各种理论解释忽视了诸如政治权力(如资源依赖理论)、企业能力特性(如资源基础观)、转型期制度环境(如制度理论)和企业决策者个人认知(如行为决策理论或高管团队理论)等因素对企业纵向整合战略选择的影响[30]。具体研究内容可参见表1,在此不重复赘述。

4.2 研究展望

本研究拟从研究情境、研究内容、理论拓展和研究设计4个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4.2.1研究情境

纵向整合研究在研究情境上的拓展,可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

(1)考虑制度因素已有研究相对缺乏对转型经济体的制度环境的关注,这一点在成熟而稳定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是适宜的。但对转型经济体而言,企业面临的制度、经济、法律法规环境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别[36]。由于支持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欠缺(如信贷资源的非市场供给、行业准入的政府审批等),政府通常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实施很强的控制,以及颇具特色的地方市场分割制度的存在,增加了企业实施纵向整合战略的难度。因此,在立足于中国转型期制度情景下,进行的关于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的研究,亟需将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扩展研究情境对于增加理论概括性非常重要,而不仅仅是对西方已有的理论和研究在中国情境下进行重复验证。

(2)考虑制度情境的复杂性与多元性现有研究并未实证制度因素的情境特征对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大小。未来研究不仅需要纳入制度因素,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制度在不同研究情境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制度复杂性如何影响纵向整合响应行为[29]。另外,中国特有的区域间的市场分割、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控制和指挥所形成的模糊、复杂且不可预测的制度环境,也是其他转型经济国家所不具有的特点[37]。由此,从转型时期特殊的制度情境出发,探索其对企业纵向整合战略选择的动因机制,也是未来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2.2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上,至少有以下3方面的探索空间:①全面剖析纵向整合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现有文献已从不同理论出发,整合了多种理论视角下的解释效应。部分实证研究已证实行业和市场结构、行业特征和市场环境差异均可影响企业纵向整合战略。而理论分析的不同前提假设可能导致互相矛盾的研究结果,具体哪一种效应占主导地位取决于不同的市场结构、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的决策动机等。由此,未来研究应充分考虑研究设定的边界条件、理论假设前提、行业结构和市场环境等重要因素。②多层次分析纵向整合战略的作用机制,也即层次异质性。个体、组织、战略群组等在响应纵向整合行为及其作用机制均有差异,这种差异对拓展纵向整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学者们高度重视。在个体层面,未来可以实证研究纵向整合对决策者或者高层管理人员的作用,因此,尤其需要关注组织中的决策者和其他个体成员如何能动地关注、感知及响应企业的纵向整合行为。在企业层面,需要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企业纵向整合的动因和效果的差异。在产业联盟或者战略群组层面,缺乏涉及纵向兼并行为的企业之间的研究,因此,未来可以深入探讨企业纵向合作的战略关联形式和战略目的。③探讨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的动态变化机制。 “时移则势异”,即探索不同时间阶段同一主体企业或同一层次的不同主体在实施纵向整合行为上的差异及其变化规律。杨广青等[38]指出,不同行业的发展时间和成长速度不一致导致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这些都会使得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整合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今后学者可以关注同一产业不同产业周期的纵向整合程度,以时间序列的形式进行动态追踪,分析纵向整合方式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

4.2.3理论拓展

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已有研究在探讨相同或相似因素对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的影响时,常常出现自相矛盾的结果。那么,究竟哪一种理论视角更符合实践呢?各种理论的解释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边界条件?这是否意味着单一的理论视角难以看清问题的本质?鉴于此,在理论视角上,今后的研究至少存在两个拓展方向:①竞争性理论检验。即提出与原来理论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解释,明确不同理论视角的适用边界,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释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正如BRAHM等[34]强调的“make or buy”决策并非一成不变;同时,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存在多种交易方式。具体选择何种交易方式,不同理论给出的解释不一样,最终都取决于该种交易方式的成本和收益,不同理论的竞争解释可能会给纵向整合的研究提供更新颖的视角[35]。②整合多种理论。由于纵向整合过程的复杂性,单一的理论视角不能对所有的纵向整合现象做出充分解释,如果采取多种理论结合的方式则能从不同视角进行补充与印证。目前解释纵向整合现象的理论大多以交易成本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经济学领域理论为主,组织管理领域理论(如制度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等)较为缺乏,而研究趋势表明经济学领域以外的理论在解释纵向整合战略时会更加科学,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多理论结合。

4.2.4研究设计

纵向整合战略的未来研究,同样可以在研究设计上进行拓展和深化:①增加定性研究。正如前文所述,以往的研究设计大多基于大样本实证,主要探讨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的决策过程和内部作用机理的研究较少,而决策过程固有的复杂性和情境丰富性在学术研究上往往被忽视,因此,未来的研究设计,除了以往的大样本实证外,可使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扎根理论、定性元分析等),对构建理论及讨论内部纵向整合决策过程的动态演化和作用机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又能增强研究设计的丰富性。②增强变量测量的效度。如何提高对不可直接测量的变量的效度是未来研究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例如,在行为决策理论中,对决策人员的认知行为对纵向整合战略影响的内部决策机制的研究时,如何提取和分析决策人员的认知和价值观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基于情境模拟和实验等研究设计具有独到的研究优势,未来可以考虑。③拓宽数据来源。现有的实证研究大多以纵向整合相对明显的行业为研究样本,如以石油、电力和煤炭为代表的能源行业;以汽车、钢铁和铝土矿为代表的制造业;以零售业、医疗业和物流为代表的服务业等[18]。在今后的研究设计中,样本可扩宽至诸如基于互联网+的相关行业。

5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①在理论视角分布上,目前用于解释企业纵向整合战略动因的理论有8种: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资源基础观、产权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实物期权理论、制度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等。②在理论应用上,多数研究成果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资源基础观等理论,而以制度理论与行为决策理论为理论理论依据的成果较少;同时,能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情境和实践本身的研究也是凤毛麟角。③从理论构成的3个部分——核心构念、实证研究结果和理论核心机制3个方面,比较了这8个理论的在解释纵向整合战略的异同,为未来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启示。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在数据收集上,样本时间跨度比较大,且期刊仅来源于组织管理领域的10本顶级英文期刊,没有考虑经济学领域或者其他重要期刊,有可能忽略了一些重要且经典的研究成果,且没有纳入中文文献。②在研究内容上,由于立足于“理论工具箱”角度,因此,对实证研究结果和文献的归纳与综合,多数集中于基于不同理论视角出发,探讨纵向整合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而对纵向整合战略实施的效果的分析相对较少。未来的研究可借助经典的前因-行为-后果研究框架(即ABC框架)对纵向整合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回顾,丰富现有的研究。

猜你喜欢

交易成本战略理论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交易成本对西藏青稞种植农户纵向协作选择行为的影响
战略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