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镜大王”蜕变记
2020-04-01徐静
徐 静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龙潭实验学校)
在我任教的班里,有3 名特别爱接话的学生——小辉、小舜和小易,号称“抢镜三大王”。无论我和大家商量什么,他们3人都会用“不好、不对、不要、不用、不能、不会、不听……”来回答——
情景一:晨读还剩5分钟,到了例行的默写时间。
我问:“我们现在听写第8课的字词,行吗?”
话音未落,小辉拖着长长的鼻音嚷道:“不行。”
情景二:由于音乐老师请假,我打算把第二天的测试改到当天,便提议:“我们利用下午的第一节读写课和第二节音乐课进行考试,可以吗?”
小舜立刻接道:“不可以。”
情景三:下午布置家庭作业时,我建议大家把今天学的古诗《墨梅》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文章,小易立刻嚷道:“不写。”
渐渐地,类似的场景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他们的话接得越来越快,由于大家笑得频繁,课堂秩序也越来越混乱。更可怕的是,小康、小文、小博觉得好玩,也有样学样地“抢镜头”:做练习册上的阅读短文时,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答案,面对我的询问,他们张口就是“没找到”或“我不会”,听起来是那么理所当然;我问谁能代表班级参加讲故事比赛,还没等我说完,几个孩子就直接说“我不能”。长此以往,“班”将不“班”,我认为这一现状必须有所改变。
要想真正解决问题,我首先要了解“抢镜大王”如此做的原因。
我提前布置了一项调查任务,让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情况下我会张口说‘不’,结果如何?”同时让他们记录一周内自己张口说“不”的详细情况,从中找出隐含的规律。
一周后,大家得出了以下结论:上课的时候喜欢张口说“不”,人多的时候喜欢张口说“不”,老师没说完的时候喜欢张口说“不”。其结果是课堂秩序混乱,甚至弄出了笑话,不但让自己成了大家的笑柄,还惹得老师生气,同学厌烦。
通过让当事人写调查周记,我了解到学生爱“抢镜”的原因:有的是学生急于回答,表现欲过强使然,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连老师问的问题都没有听清,张口即“不”;有的是为了时时刻刻想引起老师的关注,用“不”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有的是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根本没经过认真思考;有的是习惯使然,不说心里就难受;有的仅仅为了凑热闹。
在周记中,小辉这样写道:
在家里,没有人搭理我,爸爸很忙,一天到晚见不到影子;妈妈除了上班,还要照顾妹妹,只有在饭桌上才会偶尔和我说上几句;妹妹太小,整天哼哼唧唧,我不愿意搭理她。在班级里,因成绩不好,许多同学瞧不起我,也不愿意和我交朋友,我就像一个多余的人。上课时,老师提的问题我几乎都不会回答,唯一能够说话的机会就是“接话”。虽然因此被老师批评过多次,可一旦“机会”来了,我总是控制不住地故伎重演。
由此可见,孩子们“抢镜”的原因很多,我只有给予正确引导,才能让他们改正不分青红皂白就张口说“不”的坏习惯。
基于此,我采取了一系列的巧妙措施,处理“抢镜”问题。
措施一:以彼之道——弄巧成拙君入瓮
想到姑苏慕容的成名绝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我决定先来个“请君入瓮”,于是开始寻觅良机。“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被我等到了。
晚上信息老师打电话对我说家中有事,需和音乐老师调课,让我向孩子们说一声,我爽快地答应了。信息课可是三个“抢镜大王”的最爱,因为不光能上机操作,还能上网。上网对于家长控制严格的三个“电脑迷”来说,可谓是盼星星盼月亮的“大餐”。于是,我打算借此好好“作文章”。
第二天中午,等全班同学到齐后,我先卖了个关子:“今天下午第二节音乐课不上了,换成其他的课行不行?”
话音还未落地,小辉和小舜立刻大喊道:“不行,不行!”
果然不出所料,我暗自偷笑。
心思缜密的小舒问道:“老师,第二节音乐换成什么课?”
我笑着说:“当然是信息课了。”
大家都欢呼起来。
我接着说:“不过鉴于刚才小辉和小舜说不行,那第二节课你们俩就不要上了。跟我到办公室读书吧。”二人平时最不喜欢看书,据说一看书就头疼。
看着他们先是“懵圈”,接着一脸懊悔的样子,我忍俊不禁。大家均以同情的眼光看着他们,有的则幸灾乐祸地笑起来,嘴里说着:
“中招了吧,谁让你们爱‘抢镜头’呢!”
“这就是嘴快的下场,自食其果。”
“要引以为戒哟!”
小康则庆幸地说:“多亏我没像原来那样张口说‘不’,否则信息课我也上不着了。”
第二节,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去上信息课了,小辉和小舜则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跟着我到了办公室。我给二人各搬了一个板凳,分别给了他们一本课外书,便备起课来。没能上最爱的信息课,反而在老师面前读不喜欢的课外书,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受罪。看着二人抓耳挠腮、如坐针毡的样子,我借机让他们反思这件事并谈谈想法。
小辉说:“都怪我嘴太快了,我这是自己坑自己,没能上我最喜欢的信息课,我恨死自己了。”
小舜说:“都怪我没听到最后,没了解清楚怎么回事就发表意见,以后无论老师说什么,我都要听完再说话。”
“我以后要改掉嘴快的毛病,不再犯这样愚蠢的错误。”
“老师,我们错了,以后我们再也不这样了。”
措施二:群英会——言为心声慎说“不”
为了让所有“爱抢镜头”的学生均有改观,利用班队会时间,我专门组织了一次“诸葛亮会”。
小辉的感触最深:“原来我以为自己是最厉害的,总是第一个发言,第一个张口,唯恐别人比我快,恨不能把别人的嘴堵住,并常常为自己是第一个抢着说话的人而沾沾自喜。没想到经过一周的自我观察,我发现这样做并不会显得我很厉害,我其实不是第一,而是倒数第一,因为张口说‘不’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我的深入思考,更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浪费了老师的精力,还让小毅、小源、小柯几个好胜者跟我学,致使课堂效率不高,把大家引向歧途。今后,我一定改掉‘爱抢镜头’、张口说‘不’的坏习惯,让自己不断提高。”
小毅接着说:“正是我们的‘爱抢镜头’、张口说‘不’这种不举手就发言的习惯导致课堂一团糟,致使大家没法想、没法听、没法说、没法学习,受害的人是我们。”
其他几个同学也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听了孩子的话,我知道他们已经从思想上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抢镜头”、张口说“不”的危害之大,为改正缺点迈出了第一步。
我语重心长地说:“‘非宁静无以致远’,善于控制嘴巴的孩子是聪明的、能做大事的人。”
为此,我赠给“抢镜大王”们四个小秘诀:
一“控”——听完老师说的话再说话;
二“想”——说话之前要先想一想:这句话需不需要说,有没有用;
三“思”——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抓关键点,组织好语言再回答;
四“捂”——一旦控制不了,就把嘴巴捂紧,或者寻求同桌的帮助。
我也从自身开始改变:当学生课上控制不住自己而“抢镜头”、张口说“不”时,我不再生气、训斥他们,而是故意停下一分钟,以调侃的眼光看着他们,使他们在羞愧自责中不断改正自己,或是让嘴快的学生说一段最难的绕口令,让他们知难而退,或是用手在嘴上比划拉拉锁的动作。
正是这一系列的举措,加上不断训练,孩子们浮躁的心明显沉静了下来,“抢镜头”、张口说“不”的现象不断减少,课堂秩序有了明显的改观。孩子们不仅明白了思考的重要性,学会了从内心深处去判断、去反思、去发现、去创新,养成了三思而后行的习惯,还学会了捕捉老师话中的重点和问题中的关键点。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越来越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看着大家的变化,为他们高兴的同时,我更为自己高兴,因为我从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教育的幸福。
每个班级中一定都有“爱抢镜头”、张口说“不”的孩子,他们无视课堂纪律,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教师说的话,或者打断教师的思路,有时甚至会令人心烦意乱。这些“爱抢镜头”、张口说“不”的学生成绩大都处于中上等水平,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或是说一些伤害学生的话,如“就你嘴快”“你不会站起来说”“就你能”……不仅会使一个天真活泼、充满求知欲的孩子在教师的口罚中消失,甚至会使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和乐趣,破罐子破摔,制约学生个性的正常发展,阻碍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面对这些学生,教师要积极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真正的教育是触动心灵的教育,其实质是回归本性。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自己的行为,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教师若是针对他们的不足之处刻意地说教,学生往往会充耳不闻,不容易接受建议。因此,我们应坚持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时时树立“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育人思想,做到更宽容、更理性,仔细了解学生犯错误的真正原因,寻求避免犯同样错误的方法,善于运用教育智慧,采取合乎情理的措施,因势利导,使学生真正获得成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其实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最隐蔽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老师讲的话发生共鸣,老师就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要想使教育更有力量,关键是要触动学生的灵魂,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让教育在一点一滴中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启发学生去思考,去领悟,去发自内心地改变,这样的教育才有效果。
有时候,小小的改变就能引发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其中有教育的智慧,更有教师对学生的满腔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