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战略实施研究

2020-03-31冯春英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扶贫模式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

冯春英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在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菏泽市为例,在科学分析当地农村发展和乡村旅游扶贫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扶贫的实践经验,运用理论分析和模拟建构等方法,通过研发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农产品的附加值、创新乡村旅游融资机制、增强生态资本的存量和增量意识、建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机制等乡村旅游扶贫运营模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助推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旅游;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扶贫模式;欠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0)04-025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4.07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Tourism to Promot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Taking Heze City as an Example

FENG Chun-ying

(Heze Vocational College, Heze, Shandong 274000)

AbstractRural tourism, as a sunrise industr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Taking Heze Ci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cal rur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by rural tourism, drawing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rural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and using the method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developing high-quality tourism products, improving the added value of rur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novating rural tourism financing system, enhancing the stock and incremental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apital, and constructing the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will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Key wordsRural tourism;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Rural revitalization;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Underdeveloped areas

在科學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贫困问题依然是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贫困现象依然存在,已经成为制约乡村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定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为贫困乡村振兴确定了发展目标[1]。

数据显示,我国的贫困人口80%以上集中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菏泽市作为山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依然落后,贫困问题尤为突出。在山东省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构建脱贫致富的有效机制对于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该研究依据菏泽市的地域资源特色,通过借鉴国内外旅游扶贫的成功经验,探索并提出适合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扶贫运营模式,助推脱贫攻坚战略的有效实施。

1菏泽市农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和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菏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国内经济发展较好的其它地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地域偏远的农村,贫穷落后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1.1基础设施滞后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制约乡村社会进步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不便的交通和落后的基础设施会降低游客前往的兴趣[3],而交通的便捷则可以极大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菏泽市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相应的改善,但就整体来说,仍存在不少问题。①城乡交通依然不能满足现代化农村发展需求,不仅高铁、机场等现代化交通设施尚未建设到位,而且现有城乡公路路面狭窄,沥青石子剥落,特别是很多集市建在城乡公路当中,严重阻碍了车辆通行。②部分乡村现有设施规划不合理,路面狭窄,标志缺乏,有些乡村主干道路虽然进行了硬化,但很多地方路基不稳固,铺设质量差,辅路更是污水横流,电线、网线错乱交织,存在较多安全隐患。③不少乡村的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机构不完善,乡村诊所不仅环境卫生不达标,而且专业医护人员紧缺,药物和医疗用品购置不及时,很难满足特殊病人的就医需求。

1.2产业化水平较低

产业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农业经济的重要指标,也是乡村振兴赖以实现的经济基础。目前,菏泽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现象尤为突出。①由于受打工潮的影响,很多乡村空心化现象依然存在,留守的老人、妇女仍然延续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尽管国家对贫困乡村实行政策帮扶,但也很难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产业化低能的现状。②多数较为贫困的乡村,地理区位偏远,交通不便,环境闭塞,有的老人甚至几年进不了一次县城,很难跟上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年轻人虽然在思想上较为开放,也有进行产业发展的需求,但交通上的落后、信息上的闭塞、资金上的匮乏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经济产业化的发展。

1.3社会保障不足

菏泽农村的社会保障与城镇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①养老保障制度难以大规模实施。很多农村居民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存在着严重的“家庭养老、土地养老”意识,认为自己年老时可以依靠下一代或土地,不需要养老保险,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老保障制度的推行。②存在社会救助落实不到位现象。目前,菏泽市农村社会救济的对象主要还是五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救济的辐射面太小,而且部分乡镇执行国家政策不到位,社会救助资金发放不及时,导致低收入居民在较长时间内徘徊在贫困线以下。③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存有偏差。孤、寡、老、弱、病、残者的基本物质生活虽然有了保障,但还不能对这些特困群体提供生活方面的上门服务[4],距国家提出的娱乐、康复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标准还相差很远,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依然严重缺乏。

1.4贫富差距显著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5],但在特殊的国情和时代背景下,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就菏泽市而言,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①城乡之间贫富差距较大。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影响,菏泽市的乡村发展长期滞后于城镇。改革开放以来,大量青年农民工和社会精英纷纷流向城市,农村发展再次遭遇人力资源上的巨大损失,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呈现逐步扩大之势。②农村家庭之间也存在贫富差距。由于农民的经济基础、思想文化观念、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农民生活水平差距越拉越大,贫富差距愈来愈悬殊。纵观菏泽市农村,部分家庭已经建成楼房,购置了汽车和各种家电用品,居住条件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但有相当一部分家庭住房低矮潮湿,现代化生活设施基本没有,特别是一些孤寡老人和残障人,温饱问题甚至难以解决。

2菏泽市乡村旅游扶贫现状

菏泽市地处鲁西南平原地带,没有高山、大海、森林、湖泊、草原等特殊自然资源,乡村旅游的开发缺少特殊景观依托,导致菏泽市乡村旅游无法进行规模化发展,目前只有少数乡村受大环境的影响,自行开发一些季节性旅游项目,但规模不大,层次低劣,形式单一,无法满足游客高水平的消费要求,乡村旅游开发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2.1创新意识不足,高品质旅游产品缺乏

近年来,在国家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菏泽市部分乡村虽然自行开发了一些乡村旅游项目,但大多局限在农家乐、短程观光和采摘旅游等层面,不仅方式陈旧,规模不大,而且形式单一,个性化不足,缺乏文化内涵层面的支撑,导致高品质的旅游产品难以产出,无法满足城镇不同层次居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

2.2模式过于城镇化,旅客难以体会乡愁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乡村文化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在市场中经受着重现生机与庸俗化的双重考验[6]。乡村是很多人无法忘却的记忆,长时间的城市生活及压力促使他们回归乡村,回忆过去,体会乡愁。但菏泽市不少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趋城化现象严重,在村落建设方面向城市看齐,把房屋建成现代化小洋楼,人为地破坏了传统村落的自然美感和文化风貌,失去了让游客产生情感共鸣的吸引力,乡村旅游那种让人返朴归真、品味乡愁的独特价值功能不復存在。

2.3融资机制不到位,乡村旅游难以大规模展开

就总体而言,目前制约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是资金短缺问题[7]。与西方国家主要依靠旅游组织和专职机构发展旅游业不同,我国乡村旅游的投资主体一般包括政府、居民、企业三类。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政府部门在乡村旅游开发与投资过程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扮演着主导人的角色[6],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虽然投资数量较大,但获得的收益较低。相对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和金融服务不到位等原因,农村居民的旅游投资不仅数量少,而且抵御风险能力很弱[7]。企业的旅游投资虽然在三大主体中占有相当比重,但业主主要考虑旅游资源的优劣,对于菏泽市这样地处平原地带、不具备独特旅游资源的地市投资兴趣不高。以上三类因素的叠加,导致菏泽市的旅游融资机制难以形成,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开展。

2.4发展规划不合理,乡村生态环境难以持续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如果生态环境、乡村文化、文物古迹、生活模式等被过度开发甚至受到破坏,将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8]。菏泽市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典型的平原风光,生态环境优美。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加之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菏泽市近年来的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也致使原有的乡村生态和自然风光受到了严重威胁。特别是一些乡镇在景区开发过程中,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违规占用基本农田,人为破坏自然生态,不仅导致一些独特的乡村风光消失殆尽,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2.5旅游扶贫定位不准,贫困居民更加贫困

相对于周边其它地区而言,菏泽市乡村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开发者主要是一些有资本、有能力的个人或社区,聚焦的地区也主要面向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乡镇,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仍处于落后的古乡村模式,生活、生产水平较为低下,没有能力和资金独自开展乡村旅游项目。虽然偏远乡村民风纯朴、古建筑存量较多、特色文化丰厚,非常适合乡村旅游发展,但由于地域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外来投资者也对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兴趣不高。因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对落后使得贫困地区的居民生活越来越贫困。

3建构乡村旅游扶贫新模式,助推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

国内外经验表明,尽快改变偏远乡村的贫困状况,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发展乡村旅游[9]。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扶贫的理论和经验,立足于本土特色,构建适合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旅游扶贫机制,已经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事实表明,旅游扶贫不仅可以有效消除贫困,而且有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达到改善民生和优化环境的双重目标。

3.1改变低层次开发模式,研发高品质旅游产品

针对菏泽市农村现状和地方特色,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必须研发高品质旅游产品。具体而言,要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科学规划,改变单一的、低层次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①改变形式单一的季节性采摘模式。建设以采摘园为中心,联合开发周边乡村景点,包括农田、菜园、花园等,形成集采摘、观光、体验、娱乐、休闲等,构建一体化的乡村旅游模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景点布局,形成旅游产品链条体系,改变游客短暂停留,意犹未尽的局面,提高旅客的游兴,增加回头率。②深挖乡村特色文化,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依据菏泽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以乡村文化为核心的高品质旅游产品,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的体验环节当中,避免乡村旅游流于简单的农业观光、采摘等简单形式。例如,深刻挖掘并展示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特色优等特点,从乡村文化层面激发游客的民族自豪感,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

3.2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乡村农产品的附加值

乡村旅游农产品必须体现乡村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创新和研发带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乡村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①创新设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附加产品。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标志,体现着地域文明发展的程度。菏泽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依托乡村旅游,将文化特色融入到农产品再加工之中,为产品增加附加效益,不仅可以提高贫困乡村居民的收入,而且也能够将悠久的文化通过乡村旅游进行传播,进而发扬光大。②创新“农产品+电商”的现代化发展理念,提高贫困乡村经济再收入。在国家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农产品网络销售已经成为新时代创新经济效益提高的有效路径。根据菏泽市乡村土地资源和气候特征,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种植适宜本地生长而又具备优良价值的农产品,比如鄄城黄河滩地,适宜种植蜜薯(一种地瓜),在旅游地推广的同时,通过网络销售的形式提升产品效益。③鼓励社区贫困居民参加乡村旅游培训。通过培训,在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技能的基础上,推动旅游农产品再升级,不仅可以提升当地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满足游客的购买欲望和意愿,而且也可以为乡村旅游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贫困居民的再收入。

3.3依托政府,创新乡村旅游融资机制

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离不开资金链系统供应,尽管国家在扶持“三农”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但对于系统化开发乡村旅游仍然捉襟见肘,依靠社区或个人进行大规模的乡村旅游开发则比较困难,即使能够开发,但也难保行稳致远。基于此,可利用政府支持和引导,建立“政府+”融资机制,集聚多方资金,形成多元参与、同心共建的资金产业链,充分调动多方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①创新“政府+社区”双方参与的乡村旅游融资机制。具体而言,就是采取政府帮扶和监管、社区投资、村民服务多元参与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政府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如贷款等),还要进行市场化运作帮扶(如大力宣传等),同时进行监管;社区在出资的同时,主要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发、市场运作,并对村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保证乡村旅游服务质量。②创新“政府+社区+企业”三方参与的乡村旅游融资机制。采取政府牵头,以社区资源较好区域为基础,进行招商引资,形成以政府监督、企业投资、社区服务三方共同监管经营的乡村旅游融资机制。③创新“政府+社区+农户”多方参与的乡村旅游融资机制。通过政府帮扶、引导和监管,在社区、企业等多方参与投资的基础上,发动社区群众根据自身条件,通过资金、房屋、土地等投资方式入股,实行股份合作制,不仅能够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而且也为贫困农户创造了脱贫致富的好机会。国内外优秀旅游乡村的实践证明,实行社区群众股份制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社区居民投入资本,并从事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从思想上就认为乡村旅游开展是自己家的事,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会关注,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4增强生态资本的“存量”到“增量”意识

生态资本是一种原生的、能够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10],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才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才能保持生态资本“存量”,才能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菏泽市地处平原地带,阡陌纵横,沃野千里,到处都是广阔而优美的田园风光,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基于此,在充分考虑乡村生态资本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才能达到生态资本“存量”到“增量”转化的开发目标。①依托生态资本,深挖地域文化,实现“存量”到“增量”的转变。乡村旅游可选择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域,依托绿色风光、民风民俗,深刻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建立宜游宜养的康养基地、鲜花展销基地、绿色养殖基地等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创新发展生态资源“增量”。②构建生态保护机制,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能够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如果开发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采取相关保护措施是必要的。乡村旅游开发要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在经过调研分析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不能超出生态资源承载力,否则将会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得不偿失。

3.5建构乡村旅游扶贫机制

依据地域特色,构建“点、线、面”相结合,以点连线带面、区域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扶贫机制是发展平原地区乡村旅游的核心要义。菏泽市地处平原地带,具有“乡村田园秀丽、民俗风情多姿、生态五彩斑斓”[8]的独特资源,为发展以点连线、以线成面的集约化乡村旅游提供了空间基础。①打造“以花为媒,四季花开”的乡村连片旅游景区。菏泽牡丹闻名中外,牡丹文化旅游节已举办多年,但整体带动效应不强,乡村旅游开发可以牡丹为核心,辐射周边区域以种植杏花、桃花、芍药、郁金香、玫瑰、菊花、梅花等中外花卉,打造以赏花为主题的四季花园景区,同时以花为主题,开发相关产业,达到旅游附加产品多层次的创收效益。②打造“以文会友,体会古城风情”的乡村线状旅游基地。菏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特色丰厚,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素有“伏羲桑梓,尧舜故里”之称。乡村旅游景点开发可以现有的“水浒好汉城”“尧舜禹主题公园”“孙膑故里”“单县牌坊古城景区”等古代文化遗迹为核心,构建乡村连线旅游景区,从住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③打造“生态田园,健康养生”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康养休闲基地。旅游生态养生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项目,它集生态环境、养生文化与休闲度假产业为一体,全方位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游、休憩、健身、养生、度假等复合型需求,引领全新的旅游业态。可以单县浮龙湖生态旅游区为核心,依据生态资源特色,构建绿色休闲体验游、养老养生健康度假游等乡村旅游景区。以上机制的构建不仅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体验、养生、游学等放松心情、卸掉压力、体会乡愁的场所,同时也能够提高当地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为贫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贫困乡村创收致富。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人文素质的逐步提高,乡村旅游者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更倾向于放松心情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康养旅游等游览方式。这就要求今后的乡村旅游要倾向于休闲性、体验性、融入性等综合功能,顺应时势,不断创新,同时兼顾开发与生态保护共赢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乡村旅游进行精准扶贫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扶贫方式,尽快让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尽快脱贫致富,进入小康社会,从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尽快实施。

参考文献

[1] 罗旋.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的五维解读[J].广西社会科学,2018(11):1-6.

[2] 贾纪磊.欠发达地区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2):30-34.

[3] 张乐,蔡婷婷.国内外旅游扶贫实践比较及启示[J].中国包装,2017(7):83-89.

[4] 于欢.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现状和对策[EB/OL].(2017-04-15)[2019-04-05].https://wenku.baidu.com/view/e58a7cfb85254b35eef dc8d376eeaeaad1f316ff.html.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6] 张建宏.记住乡愁:旅游开发背景下乡村文化变迁与重构研究[J].江苏商论,2017(2):47-51.

[7] 周雨,孙凤芝.乡村旅游投融资模式研究[J].理财(财经版),2017(3):53-57.

[8] 吴琼莉,郑四渭.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思考[J].中国物价,2007(12):58-61.

[9] 高寒贫困山区产业扶贫现状研究综述[EB/OL].[2019-04-05].https://www.docin.com/p-2149602091.html.

[10] 李军.新时代乡村旅游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52-89.

猜你喜欢

扶贫模式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
畜牧产业联动扶贫模式分析
解决甘肃扶贫问题的对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