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

2020-03-31陈钱钱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工作路径高校辅导员存在问题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心理育人的内涵及重要意义,针对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存在的心理育人技能不足、心理育人意识淡薄、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等问题,提出了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路径。要完善心理育人机制,促进心理育人规范化;增强心理育人意识,提高心理育人能力;积极开展心理育人活動,扩大心理育人范围。不断提高心理育人实效。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存在问题;工作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划的“十大育人”体系,聚焦短板弱项,坚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心理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之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有责任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探讨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路径,对解决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心理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育人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心理育人,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心理的方式达到育人的目的。心理的方式即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心理咨询服务水平,推广心理素质测评工作,加强预防干预,完善心理预警、危机干预机制,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1]心理育人为育人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从实践角度回答了在心理育人框架下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同时心理育人也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确立了目标,提供了价值定位,即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心理育人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成果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做人的工作,首先要了解人,了解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及心理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借助心理学知识及原理,从学生角度出发分析问题,指出学生痛点,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人”向“服务人”转变,由“说服人”向“引导人”发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同时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内心。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心理问题形式多样,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3]心理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力,使其难以正确理解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甚至导致学生做出错误的行为,危害他人。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挫折,能够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能够降低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1、心理育人技能不足,自身心理素质待改善

由于辅导员岗位的专业不受限制,很多辅导员欠缺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也未经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的训练,因此他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进而导致心理育人效果不明显。另外,辅导员参加心理培训的机会较少,且培训效果有限,难以弥补专业背景不足。辅导员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职业认同感、职业倦怠问题、师生关系等是影响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能帮助辅导员处理好上述问题。[4]因此,辅导员应努力改善自身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育人能力。

2、心理育人意识淡薄,面临伦理困境待解决

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繁杂,很多高校采取模块负责制,大部分辅导员仅能做好基础工作及负责模块的工作,无暇顾及心理育人工作,只有在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才会采取相应措施。由于缺乏系统知识学习和训练,少数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模块的辅导员也只是按照学校要求,组织开展相应的心理育人活动,活动受众有限,活动效果也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不同,不仅要倾听还要做好价值引领工作,因此心理咨询中的保密、价值中立等原则可能会给辅导员在做心理咨询时带来困惑。辅导员在心理育人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否保密;心理育人工作界限模糊;以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为学生做咨询造成角色冲突;难以解决学生个人利益和学校利益冲突问题。[5]

3、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心理健康意识待提高

当代大学生生活水平较高,在大学前较少遇到困难,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面临的诱惑、受到的文化冲击越来越多,需要自主决定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甚至出现极端的自杀行为。由于国内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较晚且心理学多倾向于心理治疗,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持怀疑态度,或者不能正视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6]因此,当他们遇到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时候,不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辅导员的帮助,甚至会向辅导员隐瞒。

三、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路径探索

为解决辅导员在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形式化”和“任务化”的心理育人工作,切实提高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应积极探索辅导员心理育人的工作路径。

1、完善心理育人机制,促进心理育人规范

完善心理育人机制能够保障心理育人工作按需按序地规范开展,从而切实保障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一方面,高校相关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对心理育人的经费、场地、人员等要素做好安排和分配,以保证硬件设施条件的完善;制定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计划,改善正常学生的心理品质,进一步完善心理育人管理运行机制、预警防控机制、危机处理机制、转介诊疗机制等传统心理工作机制。[7]另一方面,应在《中国精神卫生法》的指导下制定心理育人工作规范,明确不同类别心理育人工作者的职责范围和工作界限,明确心理育人工作的基本原则,引导教师依法从教,保障学生切身利益的同时,提高育人实效。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基层人员,站在心理育人工作的第一线,是整合学校和家长双方形成育人合力的重要力量。辅导员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信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心理状态,能够通过直接沟通交流或潜移默化的言行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響。在完善的心理育人机制和规范下,辅导员能够明确了解自己的职责范围,科学应对解决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伦理问题;能够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心理育人工作;能够顺利配合学校其他部门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形成心理育人合力,提高心理育人效果。

2、增强心理育人意识,提高心理育人能力

增强心理育人意识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认识到心理育人的重要性;重视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更新心理育人观念。很多辅导员认同心理育人的重要性,但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心理育人为何重要以及其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知其重要而不知其何以重要,是很多辅导员忽视心理育人工作的原因之一。扩大心理育人范围,实现心理育人效果的可持续性,不仅需要关心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还应思考如何提高正常学生的幸福感、意义感和获得感,因此辅导员应更新心理育人观念,全面提升心理育人质量。

心理学知识及心理育人技能的欠缺,是辅导员忽视心理育人工作的另一重要原因。为提高辅导员心理育人能力,既要加强心理知识的输入,还应增加心理知识的输出机会。一方面,高校应多为辅导员提供心理培训机会,以帮助他们积累心理学知识与心理咨询技巧;组织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坊,分享优秀心理育人成果,为辅导员提供一线经验,增强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应通过学习相关网络课程、阅读心理学著作、开展心理育人研究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学理论基础,还应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及时总结反思心理育人案例,形成心理育人工作笔记。辅导员应注重将理论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找到理论知识的欠缺,从而形成“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两方面不断提高自身心理育人能力。

3、开展心理育人活动,扩大心理育人范围

心理育人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辅导员不仅要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和思想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成长,还应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和服务。开展心理育人活动,是扩大心理育人范围,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内心世界,注重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能凭一时兴起,应有充分的前期调查,了解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掌握学生关心的内容,在调查的基础上策划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就活动方式而言,新媒体为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开展方式、更丰富的传播途径和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因此应注重线上网络平台的运用,同时也不能忽视线下活动的切实参与感和体验感,因此应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活动种类而言,一是应打造品牌活动,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文化氛围,积累心理活动的影响力,提高心理活动的吸引力;二是结合当下热点设置心理活动主题,缩短心理教育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三是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开展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工作坊,让兴趣相投的学生在活动中增进了解,打开心扉,释放压力。除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辅导员还应挖掘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的心理要素,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乐于奉献、直面挫折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划“十大育人”体系[EB/OL].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a27c85a1bc8e0d81f000000/, 2017–12–06/2019–08–06.

[2] 马建青, 杨肖. 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 No.474(09)89-92.

[3] 韩玉, 王程宇. 浅谈辅导员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 教育现代化, 2019(29).

[4] 王瑾.我国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现状分析——兼及国内外高校心理辅导比较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9)135-136.

[5] 朱艳,丁敬耘,顾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伦理困境的质性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2)42-47.

[6] 刘甜玲.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05)79-81.

[7] 陈虹, 潘玉腾.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5).

【作者简介】

陈钱钱(1992—)女,汉族,山东济宁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东华大学专职辅导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07-07-0053069)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工作路径高校辅导员存在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群众文化工作路径优化探讨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企业政工师工作路径的探析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优化考务管理工作的路径分析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