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0-03-31牟岚刘岩苗芳肖杨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3期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思政

牟岚 刘岩 苗芳 肖杨

摘要:文章以《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为例,总结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提出专业课教师需改善知识结构,在考核方式和授课内容上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课课堂,发挥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课程思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3-0046-03

从2015年末开始,我国高校陆续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活动。在所有类型的课程中,专业课的门数最多,开展“课程思政”的难度也最大。由于各类专业的学科特点与培养目标迥异,各学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着眼点和实践途径也存在差异。本文即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为例,介绍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并探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思政”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政课程主要由五门课构成,通常开设在1—4学期,无论从学时比例和学习持续性来看,都无法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只有“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才能保证思政教育的效果。虽然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各不相同,但专业课均占据了重要位置,需完成的学分占总学分的一半左右。因此,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在专业课的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促进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大多涉及意识形态问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其专业课绝大部分归于经济学范畴。尽管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现代经济学因遵循了科学方法而实现“价值中立”,但由于其本质仍属于社会科学,必然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琼?罗宾逊所述,“无论是否可以把意识形态从社会科学的思维范畴内消除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的行为范畴内确实不可或缺”。[2]可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部分专业课都涉及意识形态问题。就同一问题,持不同价值观的人会得出不同结论。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坚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前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涉外”属性对思政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典型的涉外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多从事国际贸易相关业务,或进入外资企业、金融机构或中国企业驻外分公司工作,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外籍人士。在涉外人才的培养上,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外语、商务礼仪、跨文化沟通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坚定信仰信念,无论面临何种诱惑都以中国利益为先。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应主动承担“课程思政”任务,在培智的同时兼顾培德,为学生走上涉外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是大连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限选课,开设在第五学期,主要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和实际问题,具有宏观性、发展性和政策性的特点。作为课程负责人,作者对《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了解中国经贸政策制定的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实施了改革和创新措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學内容改革

“课程思政”并非要打造一门新的思政课,而是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经意间”引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接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为达到上述目标,作者对《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1)挖掘财经新闻中的“思政题材”。能关注并思考经贸发展形势,是一名优秀经济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因此,《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引导学生紧盯财经新闻,并在考试时结合时事设计考卷,考查学生分析中国经贸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对于财经热点问题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财经问题包括的范围很广,教师可以偏向于选择“思政题材”,并在授课时对经贸时事进行原因分析及政策解读。例如,2018年11月,中国成功举办了首届进口博览会,这是2018年中国经贸领域的大事件。为此作者设置了“进博会”专题,除了将进博会的盛况展现给学生,还与学生一起分析进博会举办的原因、意义和影响。学生在学习“进博会”专题时的反响很强烈,在惊叹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同时,也理解了改革开放提升消费者福利这一事实,从而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

(2)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危机感。《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拥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机感。自豪感和危机感看似矛盾,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有了民族自豪感,才会倍感珍惜中国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才能清晰认识国家间的激烈竞争,从而获得危机感,并在危机感的驱动下奋发图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培养学生自豪感方面,《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较易实现,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大唐盛世,一直到现今世界的贸易大国、粮食大国、科技大国,课程几乎所有章节都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教师只需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描述客观事实即可。在危机感教育方面,教师则要把握好尺度,用数据或案例向学生呈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例如中国人均GDP与OECD国家的差距、中国的服务贸易持续逆差、中国企业在部分西方国家遭受歧视等,学生有了危机感的同时,自然会产生时不我待、奋发图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介绍中国经济学家的思想。作者曾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中国本土的经济学家仍不甚了解。虽然当代世界经济学界的话语权主要为西方经济学家所掌控,但中国经济学家的地位正不断提高,涌现出林毅夫、张五常、杨小凯等世界知名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深谙中西经济学之道,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适时引入中国经济学家的观点和事迹,以此激励学生奮发图强。如在讲授“对外贸易战略”时,为学生介绍林毅夫先生及其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当谈及林先生放弃台湾的优越生活条件、赴大陆求学的经历,学生都面露钦佩之情。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除掌握了几种对外贸易战略的内容和特点之外,还懂得了“中国经济问题将是世界经济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以及“最优贸易战略是有中国特色的贸易战略”,并以中国经济学家的榜样力量,激发自身为国效力的学术热情。

(4)向学生宣传国家安全知识。如前所述,大部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未来将从事涉外工作,甚至有学生在读书时就已开始做兼职翻译,因此有必要向学生宣传国家安全知识,提高其国家安全意识。《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的部分章节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引入相应的案例,引起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关注。例如,在讲授“中国技术贸易”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引入外国间谍对中国关键技术窃取的案例,提示学生在工作中要注重对本土技术的保护和中国利益的维护。

(二)教学方法改革

为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作者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增加了参观、讨论、辩论和演讲等教学环节。

(1)参观法。参观法是指参观博物馆或展览馆,教师提前将参观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参观大连博物馆、旅顺博物馆等博物馆或展览馆,寻找与对外贸易相关的展区或展品,拍照并提交参观体会。对于无法实地参观的学生,允许其以浏览博物馆的网上展览代替实地参观。在实践过程中,这一教学环节的效果已经超出教师的预判,学生除了将丝绸之路、鸦片战争等与贸易有关的素材写进报告,还有了其他方面的收获。例如有学生在参观大连博物馆后,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有学生在浏览了大英博物馆的网上展览后,对因战乱而导致大量文物流失的情况而感到痛心,坚定了“国强则民强”的信念。

(2)讨论与辩论。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设计了讨论环节,讨论总时长约占总课时的1/8。讨论主题多为近期发生的经贸时事,一部分在上课前一周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经过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陈述小组观点,并由教师总结和点评。另一部分较为简单的主题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或观看视频的基础上进行讨论。除讨论环节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但此法因辩论话题及班型所限,使用范围远小于讨论法。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讨论与辩论表现需赋予一定比例的分值,由学生的发言频率和发言质量决定成绩。

(3)专题演讲与成果展示。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专题演讲与成果展示环节,要求以二至三名学生为一组,撰写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上陈述论文内容。在论文选题方面,教师要求必须选择对外经贸前沿问题或学生家乡对外经贸发展的相关问题。因此学生多选择了“一带一路”、CCTPP等热门话题,或是选择自己家乡对外贸易的发展问题,撰写并展示论文。教师从选题、写作到制作课件都给予了详细指导。学生在进行演讲时,也都展现了对中国或自己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这一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当众演讲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思政”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

(一)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进一步改善

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并非思政相关专业出身,即使在大学里学习过思政课程,但学习深度和广度远不及专业水平,知识结构的短板不利于“课程思政”建设。虽然专业课教师普遍关注时事,但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缺乏从历史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亦不够深入。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优化知识结构,这是“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这不仅需要相关教师及时“充电”,更需要高校统一规划部署,为专业课教师配备思政顾问。思政顾问除了负责提供思政教育素材外,还可以为专业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案例制订给予指导,从而帮助专业课教师迅速提升思想政治修养,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二)课程考核体现“思政”元素

考核是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除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外,还应进行考核方式改革,以体现其“思政”属性。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在评定学生成绩时,除考查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之外,还需要评价其思想道德修养和价值观,而学生的思政水平无法通过一张以国际经贸专业知识为主的试卷完全体现。因此教师在设计考核方式时,需增加平时环节的比重。此外,在试卷内容的设置上,也要适当提高主观题的分值,并提高试卷给分标准的弹性,以体现课程考核的“思政”属性。

(三)在专业课中自然融入“育德”内容

“课程思政”并不意味着课程的思政化,更不是以思政教育目标覆盖原有课程的教学目标,而是通过找准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在原有专业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育德”目标。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兼顾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功能,使二者有机结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更喜欢专业课教师在专业领域的精深,反感教师将专业课变成思政课。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将专业课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深度挖掘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做好教学设计,隐性而自然地实现育德树人目标。[4]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大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合格经济工作者的创新方式。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并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在专业课授课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琼·罗宾逊.经济哲学[M].安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

[3]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4]邱偉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

—Take "Introduc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as an Example

MU Lan,LIU Yan,MIAO Fang,XIAO Ya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Dalian Minzu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650,China)

Abstract:Taking "Introduc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then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 that professional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professional contents naturally in order to mak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move together in the same direction to achieve the synergy effect.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introduc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猜你喜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思政
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校政企多向嵌入合作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当前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