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话中找寻“春天”
2020-03-31时习之
时习之
在印度的洒红节期间,人们互相抛洒用花朵制成的红粉,以此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地理环境不同,人类文明大致可分为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和海洋文明三类。古老的文明都会有自成一派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是关于人类最早的记忆。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了先民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这些形形色色、荒诞不经的神话,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沉淀,有的与宗教融合形成了宗教故事,有的逐渐演化为当地的风俗传统。而不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文明,对于冬去春来这一自然现象有着不同的理解。
农耕神话
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民族很早就懂得了耕种要讲究顺应天时,观察季节变化寻找规律,这种规律也被称之为“道”。天地万物,都要遵循道法自然,即便是位列仙班,也要按照规矩办事。因此,中国的神话故事里,神仙们组成了一个高效的行政机构,按照“道”的规章制度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四季都有神各司其职。春神句芒,据《山海经》记载是个与女娲、伏羲一般的半兽人形象,“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他兼任农神,掌管着春天树木的发芽生长,为刚经历了严寒的大地孕育希望。农历元月,对于华夏先民来说,是一个暖风徐来、适合农耕的时间。于是上古时期的先民们,便在这个时期举行以春耕为主题的农事节庆活动。
从周开始,经过秦汉的发展,在立春前后会进行许多活动,如祭韭、采芸荐祖、祭春神等,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这些活动以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态一直遗存到现代。农耕文明需要对种子、季节变化积累经验,在相对封闭、稳定的自然环境中,传承是文明延续的第一要务。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华夏文明不断强化对“规矩”和“秩序”的认同,对于世系祖先的崇拜也愈加突出。祭祖的习俗传至后世变为正月初一的祭祖活动,有的地方在初一以后几天不扫除屋宅,即是担心触犯了回家享受祭祀的祖先们,先人享用不到祭祀,便也不会保佑后人。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辞旧迎新是一个特别的时刻。只要有条件,人们总会从天南海北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对祖先、长辈表达敬意,不少地方都有年三十儿祭祖、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初二回娘家等习俗。
印度教神话
发源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在遭受雅利安人入侵后,原有的土著文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入侵文化相碰撞融合产生的独特文明,印度教是其主要代表。
得墨忒尔是大地之母,这是路易斯·德萨斯油画《春天》中的形象。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在北欧神话中时常出现,即使在如今的现实景象中,伴随极光出现依然带有“神话感”。
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暴君不允许人民信奉大神毗湿奴。而他的儿子却坚持敬奉大神。王子受到百姓拥护,并对父亲的专横跋扈表示了不满。于是父王大怒,便指使自己的妹妹、女妖霍利卡在一个月圆之夜烧死王子。翌日清晨,当得知此事的百姓带着盛水的器具赶去救人时,却发现王子安然无恙,而霍利卡已化作灰烬。这是大神毗湿奴保佑的结果,也告知世人害人终究害己。
这个故事在印度、尼泊尔一带流传盛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洒红节,也叫“胡里节”,是印度传统新年。洒红节象征着冬天结束,万物复苏的春天已经到来,同时也象征着正义对邪恶的胜利。洒红节的色彩,被称为“古兰”,也被称为“森林之焰”。节日会持续3-5天,其间人们互相抛洒用花朵制成的红粉,投掷水球,表示喜庆和祝福,迎接春天的到来。印度地域广阔,各地庆祝节日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在北方邦马图拉,除洒彩粉之外,妇女还要手持木棒追打男子,男子不能还手;在拉贾斯坦邦,人们则将浸水的衣服拧成一股绳,用来打人。总之,当天参加庆典活动的人们追逐打闹,点燃篝火“焚烧胡里”等,热闹非凡。而现在的洒红节已经成为一个旅游热点,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参与欢庆。
草原神话
相比农耕文明占有大量肥沃的土地,草原的地理环境要严酷得多。季节的变化带来草木枯荣,以狩猎、畜牧为生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季节性迁徙的习惯,也养成了强悍坚毅的民族性格。突厥、匈奴、蒙古,都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的笔墨。
萨满教是草原游牧民族信仰的古老原始宗教。对游牧民族而言,山川、河流、苍狼、白鹿、飞鹰都是神灵。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长生天和火的崇拜。如果说对于“长生天”的崇拜源于对宇宙本身的敬畏,那么对于“火”的崇拜则源于其在开天辟地故事中的居功至伟。
在蒙古族的神话故事中,女神麦德尔身跨白色神马,往来奔驰在蓝色的水面上,神马的四蹄踏动水面,放射出耀眼的火星。经过燃烧的灰烬,撒落在水面上。灰越积越厚,渐渐形成了一块无边无际的大地。麦德尔的马蹄燃起大火,烧得蓝色的大水不停地蒸发,水汽在天空飘动形成了云彩。马蹄踏水溅起的火星,飞上高空成了星星。在这个神话故事中,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非常圣神。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火带来的温暖和安全使得牧民、猎人们对火神更加崇敬。
今时今日,“火”仍然是蒙古族吉祥如意的象征。蒙古族视火为生命与兴旺的象征,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蒙古族的祭火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遗俗,有着严格的仪式和过程。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牧民们都身着盛装燃起篝火,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的庇佑,祈祷来年丰衣足食,草茂畜旺。
希腊神话
希腊本土大约四分之三的土地为山脉,地形崎岖,多为狭长的滨海平原。贫瘠的耕地逼迫人们扬帆出海,通过渔猎或贸易谋生。作为海洋文明的发端,希腊及其继承者罗马,其关于自由平等的人文精神和民主政治,是现代欧洲文明的主要源流之一。与中国神话故事中按部就班的句芒相比,希腊神话中的神都极具个性。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都很任性,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而英雄们都爱冒险,凡人皆有一死,唯有功绩可以让人颂扬,万古流芳。对力量的崇尚在神话故事中可见一斑。
古希腊神话中关于冬天的起源是一个抢新娘的故事。得墨忒尔是大地之母,她象征着大地的丰产,是掌管粮食和农业的保护神。有一天,得墨忒尔的女儿珀尔塞福涅正在与其他女神一起采花,突然大地之间裂出一道缝,冥王哈迪斯驾着马车疾驶出来,强行把她抱上了马车火速驶回了冥府——简直就是古希腊版霸道总裁和玛丽苏的桥段。在女儿失踪了以后,伤心的母亲四处寻找未果,后来才被告知女儿已被强娶作了冥后。大地女神愤怒地离开了奥林匹斯山,独自到人间居住。她这一走,大地整年都颗粒无收,人类面临严重的饥荒,这才使得众神慌了神。于是众神之王宙斯做了和事佬,派信使去接珀尔塞福涅。然而,哈迪斯用计谋使得珀尔塞福涅吃了石榴籽——这是承认婚姻的一种仪式,迫使她每年有四个月必须待在冥界,而剩余时间则可以回到人间与母亲团聚。所以,在每年珀尔塞福涅回到人间的时候,万物复苏迎来春天,而当她回到冥界时,大地便进入长达四个月的冬季。
这个神话解释了爱琴海地區冬季的时长,同时揭示了古希腊社会的某种婚姻形式。用狡诈和强力抢到自己心仪的姑娘并不是不光彩的事,如同著名的油画《抢劫萨宾妇女》,描述了希腊的继承者——罗马建立之初,一群光棍如何获得老婆的故事。
北欧神话
同属海洋文明、但自然条件更为苛刻的北欧,对于世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冷酷漫长的冬季,逼迫人们与自然斗争,于是便有了以神族和冰霜巨人之间的战争为主线的北欧神话。在维京人眼中,神不是万能的,世界也不是永恒的,万物都会消亡,一切都在诸神的黄昏中毁灭重生。北欧神话同样推崇强力,维京人理想的生活是大口喝酒、大碗吃肉,勇敢即美德、战死是光荣。关于冬去春来的解释,是神族一场不美满的婚姻。
在北欧神话中,冬天女神斯卡蒂是暴风巨人夏基的女儿。她年轻美貌且武艺非凡,单枪匹马就敢和诸神叫板要为父报仇。诸神提议她在众神中选择一位作为自己的丈夫,以此作为她失去父亲的补偿。诸神蒙上脸,仅露出双脚,让她选择。斯卡蒂选择了她认为最漂亮的一双脚,这双脚属于夏神尼奥尔德。他们结婚之后,斯卡蒂居住在海边的夏宫很不习惯,一心思念自己位于北方的老家。夏神于是答应她每12天为一个循环,前3天居住在夏宫,后9天回到斯卡蒂的北方老家居住。而这12天在人间正好是一年的时间,所以北欧有3个月的夏季,9个月的寒冬。斯卡蒂和丈夫的生活习惯不同,最终导致离婚。
北欧神话中的女神一般都很强势,她们参加战斗、选择自己的丈夫,还可以主动选择分居或离婚。如果你熟悉北欧神话,那么你就会对在芬兰出现强悍的女总理、女内阁习以为常。毕竟,这是一个女武神漫天飞舞的国度啊。北欧神话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文化习俗,比如星期三就来自祭祀主神奥丁的日子(Woden's day, Woden是古英语中对奥丁的称呼)。
基督教神话
在基督教发展的早期,教会一直被犹太人与罗马帝国迫害,辗转流离,并没有纪念耶稣诞生的传统。到了公元四世纪,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定为国教,教会便开始制定一些纪念节日来传教。当时教会为了与罗马帝国的原有文化相融合联接,就将当时的太阳神节(即12月25日也是罗马历法中的冬至)约定为纪念圣诞节。有一种解读是,在北半球,从夏至到冬至,昼变短夜变长,太阳的位置变得更加靠南,阳光更稀少,整个过程可以符号化为,太阳在12月22号这天“死亡”——位置到了最低点。太阳从12月22号到12月24号会停在最低点,南十字星座的位置上3天。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3天,这和太阳的“死亡”过程完全一致。到了12月25号,太阳会开始往北移动1度,预示了温暖的季节即将到来,昼变长夜变短,太阳开始了它的“复活”。
了解不同文明的神话故事和习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更加宽容地对待不同事物。不过也有学者指出,来自文明方面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当代颇受争议的国际政治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未来世界里,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而主要来自文化方面产生的巨大差异。这一论断曾在国际政治领域引起轩然大波。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