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密与孤独: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恋爱抉择

2020-03-31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预科生少数民族教育

马 瑜

(新疆师范大学预科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在国务院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将“青年婚恋”列为青年十大发展领域之一,并指出要使“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这无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婚恋观的关注。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易被忽视的特殊群体,是指为了提高文化基础,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在进入本科学习之前需接受1-2年预科学习的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这一群体年龄基本上介于18-20岁之间。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少数民族预科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早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同时,也实现了生活上从依靠父母到独立生活、学习上由应试教育学习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转变。基于生理、心理和生活环境的成长、过渡和改变,处在夹层当中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更易陷入亲密与孤独的情感危机当中,而边疆的地域身份更为这种危机平添了发生概率。本文以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恋爱观,挖掘其在亲密与孤独的冲突当中的行为,为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一、研究数据

本研究以某预科学院的预科生为研究对象,该学院承担着新疆协作计划项目预科生的培养任务和与内地各高校联合培养预科生的任务,生源类型多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回收问卷800份。其中,调研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19、20岁,共608人,占76%,其次为18岁,共有91人,其余17岁、21-24岁,共101人。男生289名,女生511名。预科一年级594人,预科二年级206人。文科生271人,理科生507人,体育生13人,艺术生9人。

二、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恋爱现状呈现及分析

(一)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恋爱现象普遍存在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现处在恋爱状态中的学生有198人,没有恋爱对象的有536人,占到67%,其余的66名同学处在观望或追求中。而在调查是否有过恋爱经历时,有50.5%的预科生表示有1-2次的恋爱经历,没有恋爱经历的只占到37.13%,其余学生恋爱经历在3次及以上,甚至个别学生截至到预科阶段恋爱经历达6次以上。这表明,在少数民族预科生中恋爱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还呈现出鲜明的“恋爱低龄化”特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多,电视、电影、小说、歌曲、网络等都描绘了恋爱中的种种,这对青少年意识启蒙碰触恋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恋爱观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处在青少年阶段的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完全确立,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网络中夹杂的不良信息极易导致青少年产生认知偏离和行为失控。同时,虽然我国在大力倡导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发展没有成为老师和家长的关注重点,也就是说学校、家庭方面缺乏对学生恋爱观的正确引导。基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原因,恋爱对少数民族预科生来说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有过1-2次恋爱经历甚至多次恋爱经历已不足为怪。

(二)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恋爱态度较为端正,但女生没有男生认真

当前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恋爱态度较为端正,通过数据调查分析有37%的学生认为一定存在美好的爱情,48.5%的学生认为还是有少量的美好爱情存在。

通过图1和表1发现,在恋爱态度上,女生没有男生认真。这不仅体现在对爱情信念方面还体现在恋爱目的方面。例如在是否相信存在美好爱情这个问题上,回答一定存在的男生比要比女生高出5.45%,又如在对待恋爱的目的问题上,有53.63%的男生认为恋爱要以结婚为目的,必须认真对待,而女生选择此项的仅占39.33%。女生大多偏向于将恋爱当成一种宝贵的人生经历,甚至将恋爱当成游戏的女生比男生多出0.48%。男女生对恋爱态度的差异与男女生性别差异引起的身心成熟度不一具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反映出边疆少数民族女生恋爱观相比男生而言现实因素考虑更少的情况。作为恋爱中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边疆少数民族女生恋爱态度不够认真,这是一个值得边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高度重视的问题。

图1:预科生对爱情的心理预期调查结果统计图

表1:预科生恋爱态度调查结果

(三)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恋爱动机虽存在性别差异、但都趋于理性

恋爱动机是促进恋爱产生的内在需求,是恋爱成立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恋爱动机,可以窥视到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价值取向。

表2:选择恋爱对象的因素统计表

从对如今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分析不难看出,大学生恋爱带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审美能力逐渐提升,使得他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越来越善于从对方的各个方面进行理性、综合分析,其中理性色彩的比重在逐渐加强。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更为具体、理性,这也与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相吻合。调查发现,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择偶时最看重人品、其次是性格、能力、外貌、学历、家庭条件、金钱和地位。说明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选择男女朋友时更加注重内在、强调人品和性格的重要性,而对能力的看重,反映出预科生对外在物质层面也有诉求。同时,对男女进行分类比较后可以看出,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男女生在选择另一半时各有侧重,女生更加侧重另一半的人品、能力,而男生更加侧重性格、外貌,即择偶时女生相对男生更加看重内在,更加理性。

(四)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性观念在传统和开放中徘徊

处在青年晚期和成年早期夹层中的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较易出现身心发展速度不匹配、生理完全成熟但心理并不成熟的情况。性作为人的一种本能,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人们的性观念也在逐渐改变。通过调查发现,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性观念方面存在传统和开放并存的现象。在问及能接受恋人间最大的亲昵程度时,总体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拥抱、牵手和接吻,总占比78.64%,而且女生选择这三者的占比要高于男生,男生在触摸身体、性行为和同居三个选项上高于女生。由此可以看出,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恋爱中的行为相对传统,婚前同居和发生两性关系的情况并不是普遍现象。

表3:恋爱中性态度的调查结果表

在对婚前性行为看法进行追问时,35.63%的预科生认为不反感,但自己不会做;35.5%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道德败坏,绝对不能接受;19.38%的学生认为这是情到浓时很自然的事情;其余学生对此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横向对比此问题的结果发现,女生在性行为上相对男生更加保守,不会做、不能接受婚前性行为人数占比高于男生,而把婚前性行为认为是“情到浓时很自然的事”的男生占比比女生高出16.79%。这表明在性观念上,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男生相对女生来说更加开放。

(五)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缺乏合理的性教育

在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熏陶下,青年身心、思想极易受影响,由于青年性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加之性教育的明显滞后,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性失误和性犯罪等性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年学子的身心健康,而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这种现象也时有发生。通过调查发现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对避孕、性病、艾滋病等性知识了解匮乏,仅有26.63%的预科生了解的比较多,54.75%的学生只了解一点,剩余的学生基本不知道。

在深入调查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了解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时发现,预科生获取性知识途径占比从高到低分别是学校教育、互联网、同学和朋友、家庭教育、电视、书刊杂志。(见图2)虽然我国提倡学校开展性教育已多年,但落实和推进程度并不理想,甚至在很多学校开设的性教育课程,只能勉强称之为生理卫生课程,而且只开一课时。且教师在讲的时候对关键内容也只是一带而过,更多的是避而不谈。同时,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加之学生鉴别信息能力较差,难以有效地学习性知识。还有我国大多数的父母因难以启齿常常刻意避开此类问题,家庭教育就更收效甚微了。基于此,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多数是没有得到科学的、正规的性教育的。

图2:您了解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有?(可多选)

而当询问“您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关于恋爱、性、婚姻方面的课程吗?”,有45.25%的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认为有必要开设,30.63%认为没有必要,24.13%认为无所谓。可见,还是有一大部分学生希望能从学校接受到正规的性教育。而针对开设形式,34%的学生推荐学生自选课,其次为讲座、网络授课和专业书籍推荐、讲解等。由此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接受性信息愈来愈频繁化和广泛化,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性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将性知识看作是科学知识来学习,并且希望接收到相应的学校教育,由此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

三、引导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建议

(一)加强学校教育引导,构建学生恋爱观教育内容体系

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提出,不再限制在校大学生结婚,自此在校大学生结婚违反校规成为历史。但实际上高校对学生恋爱问题讳莫如深,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很少开展甚至不开展,而且即使开展教育形式也非常单一。鉴于此,高校可将恋爱观,特别是性教育引导纳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开设系列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或者不定期讲座,各类学生相关活动、心理辅导为辅等多样的形式,通过引导式、参与式等教育方法加码,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正确恋爱观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态度、动机,掌握基本两性常识,获得合理、正确的两性教育。

(二)注重家风家教建设,家校联合增强恋爱观教育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所以,在教育引导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恋爱观上,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父母要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做好榜样示范,让男生学会担当、责任,让女孩学会自立、自强和自重。二是要积极构建家校联合育人模式,父母能客观、冷静地看待学生恋爱问题,理性看待恋爱、婚育知识,克服自身羞涩等心理不适,适时适龄对孩子进行恋爱相关知识教育,及时给予孩子正面地引导,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年晚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此外家庭家风教育还应该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保持一致,坚持教育一致性,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环境隐形育人功能的发挥

杜甫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环境对人的作用不容小觑。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氛围,对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正确恋爱观的塑造有积极作用。现在的学生身处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中,对多媒体信息的获取、各种媒体软件的应用都轻车熟路,每天被各种信息包围,大量的负面信息也极易将其引向歧途。因此,社会媒体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坚持正面引导、正能量传播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社会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恋爱观。此外,社会相关机构应该关注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恋爱问题,为其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支助。同时社会学研究人员也应该重视时代变迁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恋爱问题,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四)激发学生内在觉醒,促进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自我教育

德国教育家普斯朗格朗曾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我们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唤醒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灵深处的主体意识,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促进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自我教育。从自我讲,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要懂得克制和约束,学会人际交往方式,正面、坦然地面对自己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要善于学会借助书籍、网络等信息获取正确的恋爱知识,解决恋爱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社会讲,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为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恋爱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氛围,特别是相关教师更要唤起学生们进行自我教育的动机,通过这种内外双向驱动,定能促进边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恋爱方面实现自我教育,助其处理好恋爱抉择的两难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预科生少数民族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题解教育『三问』
大作家
少数民族的服装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大作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网络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预科生导读服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