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治疗在情绪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0-03-31李灵改
李灵改
河南省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河南 洛阳471000
儿童情绪障碍是指儿童在少年时期出现以焦虑、恐怖、抑郁或身体躯干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1-2]。儿童情绪障碍主要与心理社会因素及遗传因素相关,患儿在家庭、学校或其他环境中遇到应激情况所产生的焦虑、抑郁心理,多数患儿会产生厌学心理,导致患儿学习困难,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健康成长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3-4]。叙事治疗是一种后现代的心理治疗方式,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的方法,促进患儿自主能力,以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就叙事治疗在情绪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上报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情绪障碍患儿20例,其中男患儿12例,女8例;年龄12-18岁,平均年龄(15.08±1.83)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儿均确诊为童年情绪障碍;(2)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一致;(3)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此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患有精神分裂、癫痫、心境障碍患儿。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叙事治疗干预,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心理治疗师应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治疗会谈,1~2 h/次,1次/周。随后,治疗师应将儿童发展的积极自我概念作为治疗的重点基础,沟通主要包括挖掘儿童的兴趣、爱好及能力等,治疗师需表现出对儿童的欣赏及夸赞的积极情感,以扩展儿童的认知、技能及资源等,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其次,在上述基础上治疗师采用外化对话,改变患儿家属对患儿病症的看法,使患儿家属成员能够共同处理问题。引导患儿家属主动了解患儿心理,探索家庭问题给患儿带来的影响。最后,治疗师还需采用偏好提问、双重视角提问及相互影响提问等治疗方式,叮嘱患儿家属与患儿的互动,以达到改善患儿情绪的目的。
表1 20例患儿治疗前后家庭环境量表评分对比() 分
表1 20例患儿治疗前后家庭环境量表评分对比() 分
家庭环境因子治疗前治疗后tP亲密度4.23±3.18 6.87±2.62 2.865 0.007情感表达4.02±1.83 5.08±1.93 1.782 0.083矛盾性5.23±2.51 2.76±2.41 3.174 0.003独立性4.64±1.53 5.52±1.33 2.108 0.042成功性4.89±1.32 5.06±1.92 0.825 0.414知识性3.51±2.13 4.78±2.06 2.083 0.044娱乐性2.52±2.30 4.08±2.18 2.202 0.034道德宗教性4.87±1.95 5.31±1.37 0.826 0.414组织性2.52±1.59 3.66±1.78 2.136 0.039控制性3.45±2.61 3.35±2.07 0.134 0.894
1.3 评价指标
记录并观察患儿疗效情况,其中痊愈表示情绪稳定、家庭关系和谐;有效表示情绪有波动,家庭关系基本和谐;无效表示患儿情绪与治疗前无任何改善,家庭关系不融洽。采用家庭环境(FES-CV)量表,评估家庭环境评分。量表分为10项,共90题,若回答“是”评“1”分,回答“否”评“2”分。采用家庭动力学自评(SSFD)量表,其中包括4个维度,29个项目,得分越高则表示家庭气氛越不融洽,得分越低则表示家庭气氛融洽、轻松。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
20例患儿中,痊愈例数为9例(45.00%),有效例数为10例(50.00%),改善例数为1例(5.00%),无效例数为0例(0.00%),总有效例数为19例(95.00%),其中接受叙事治疗的同时患儿也接受药物治疗。
2.2 治疗前后家庭环境量表
治疗后矛盾性评分低于治疗前,且亲密度、独立性、娱乐性、知识性及组织性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家庭动力学评分
对比治疗前后家庭动力学评分,系统逻辑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家庭气氛、个性化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见表2。
2.4 父母养育方式评分
治疗后,父母情感理解及偏爱被试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与母亲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及惩罚眼里得分较治疗前低,母亲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0例患儿治疗前后家庭动力学评分对比() 分
表2 20例患儿治疗前后家庭动力学评分对比() 分
家庭动力学治疗前(n=20)治疗后(n=20)tP家庭气氛33.29±10.25 27.06±7.64 2.207 0.033个性化22.43±7.34 16.35±5.13 3.036 0.004系统逻辑17.35±4.91 18.82±5.72 0.872 0.389疾病观念11.17±3.35 10.22±3.08 0.934 0.356
表3 20例患儿治疗前后父母养育方式评分对比() 分
表3 20例患儿治疗前后父母养育方式评分对比() 分
养育方式因子治疗前治疗后tP父亲情感理解41.83±8.42 49.73±11.04 2.2545 0.015父亲惩罚严厉20.72±9.34 17.75±4.92 1.258 0.216父亲过分干涉20.61±5.26 21.32±3.75 0.492 0.626父亲偏爱被试8.75±2.73 11.12±3.36 2.448 0.019父亲拒绝否认11.27±4.45 10.38±3.61 0.695 0.492母亲情感理解46.82±11.41 55.42±10.77 3.478 0.001母亲干涉保护39.13±11.24 36.43±6.95 0.914 0.367母亲拒绝否认16.33±3.25 13.24±5.13 2.276 0.029母亲惩罚严厉16.55±7.21 12.87±4.41 2.069 0.045母亲偏爱被试9.85±3.02 12.06±3.35 2.131 0.035
3 讨论
儿童情绪障碍是一种以焦虑、恐怖、抑郁等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其发生率占儿童精神障碍中的第二位,仅次于行为问题。其病因主要与心理、社会、及遗传因素相关,如父母离异、亲人病逝、发生事故等[5]。儿童情绪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情绪,不安及神经功能紊乱。幼儿多以苦恼、烦躁为主;学龄儿童则表现厌学、学习成绩下降、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变少,甚至发生冲突等。因此,选择有效、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患儿症状的缓解及家庭缓解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叙事治疗是一种静后现代的心理治疗方式,其以“问题才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作为核心理念,通过以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等发放,使患儿的心理得到成长[6-7]。叙事治疗在帮助患儿及家属解决问题的同时,还会将问题中独特的时间作为基础,突显偏好的价值观及积极自我概念,帮助家庭环境、家庭气氛、个性化逻辑系统等进行有效改变,从而促进患儿的情绪障碍往有利面发展[8]。通过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治疗后的亲密度、独立性、娱乐性、知识性及组织性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而矛盾性评分低于治疗前,这表示叙事治疗可以有效增进患儿及家属之间的感情,减少患儿及家属之间的矛盾。治疗后的家庭气氛、个性化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这表明叙事治疗可以将患儿与问题想分离,使患儿自我观念意识由消极一面转为积极。积极的自我意识可以帮助患儿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赋予了患儿自主权。而系统逻辑与疾病观念评分未见明显差异,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其与认知及价值观相联系,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
综上所述,叙事治疗用于情绪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较佳,可以帮助改善患儿的家庭动力学及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