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糖苷生物碱外敷治疗留置针输液性静脉炎的研究

2020-03-31王楠陈恩良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9期
关键词:糖苷乳膏静脉炎

王楠,陈恩良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中医骨伤科学,浙江 杭州)

0 引言

静脉留置针输液是目前住院患者最普遍的给药方式,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率,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调查显示,外周静脉留置针在国内三甲医院的普及率可达99%[1]。尽管临床不断规范操作,加强培训,但治疗期间因长期置管及静脉刺激性药物的使用,易出现输液性静脉炎的并发症[2]。为缓解静脉炎的症状,药物外敷干预效果显著。本研究组在临床中发现,新鲜马铃薯外敷防治静脉炎使用广泛,大量研究发现其药理活性成分为马铃薯糖苷生物碱(主要为α-茄碱)具有较为广泛的消炎镇痛作用,对实验动物的水肿及炎症反应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3]。课题组通过实验探索马铃薯糖苷生物碱局部外敷对留置针引起输液性静脉炎的治疗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4只新西兰兔,体重2.0~2.3 kg,雌雄各半,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研究中心提供,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沪)2010-0028。α-茄碱软膏(由实验组制备,每1g软膏含 α-茄碱50mg、100mg、200mg,基质为白凡士林,混合搅拌使用),注射用长春瑞滨,兔抗 VEGF、bFGF、TNF-α及IL-6的 ELISA 检测试剂盒,离心机、移液器、冰箱、生物倒置显微镜等。

1.2 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6组,称重,双耳造模,实验前备皮,暴露双侧耳缘静脉。麻醉后,在兔耳缘静脉距耳尖2cm处消毒、选择24G黄色留置针穿刺,建立静脉通道,推注长春瑞滨药液,药物剂量为0.2mg/kg,稀释至10mL生理盐水中,注射速度0.5mL/min。每8h推注1次,连续给药48h。实验组在每次推注长春瑞滨后立即外敷干预治疗,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0.5cm圆形范围以外的皮肤外敷用药,用药范围是沿纵向静脉回流方向外敷或者涂抹皮肤3cm,横向由耳缘外侧至耳缘静脉内侧3cm。A组为模型组,输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10mL,无药物外敷干预;B组用硫酸镁湿敷;C组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敷;D组为α-茄碱软膏外敷,D1、D2、D3组α-茄碱软膏浓度分别为5%、10%、20%(即每1g软膏含α-茄碱50mg、100mg、200mg)。最后一次药物外敷后48h,观察兔耳局部置管静脉表现,分析静脉炎程度。

1.3 观察指标肉眼观察置管静脉的静脉炎临床表现。最后一次药物外敷干预后48h,距离注射穿刺点1.0cm处,剪取长度为2cm-2.0cm的血管及附属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镜下分析。并于留置针置管处回抽采集1mL血液,2000-3000r/min离心20min,分离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 法测定各组标本中VEGF、bFGF、TNF-α及IL-6表达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选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时选用LSD检验。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P<0.05视为具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HE染色观察

图1结果显示,A组兔耳静脉正常,无留置针静脉炎发生,其他组均有不同程度得静脉炎症状,包括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周围水肿、炎细胞浸润、血管周围出血等。D1、D2、D3组兔耳静脉炎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D3组优于D2组,D2组优于D1组。

2.2 置管静脉穿刺点血清中VEGF、bFGF、TNF-α及IL-6表达水平检测图2-5为各组血清中VEGF、bFGF、TNF-α及IL-6表达水平。结果可见,与A组相比,各治疗组血清VEGF、bFGF、TNF-α及IL-6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中,高浓度D3组优于低浓度的D2、D1组,D3组优于C组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各药物涂抹组对静脉炎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马铃薯糖苷生物碱外敷效果显著,在一定药物浓度范围内,效果与α-茄碱的浓度成正比,且高浓度α-茄碱软膏外敷效果优于临床常用的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敷。

3 讨论

马铃薯外敷作为一种简便的治疗手段,应用于治疗输液性静脉炎及药液渗出[4]。马铃薯糖苷生物碱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以α-茄碱含量最高[5]。马铃薯糖苷生物碱具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抗病原微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良好的消炎镇痛作用[6]。动物试验表明,局部外敷马铃薯糖苷生物碱,能改善局部静脉的炎症反应,提高局部组织抗组胺作用,控制炎性介质的浓度水平[7],在静脉炎护理上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而目前临床使用50%硫酸镁湿敷,因不能有效控制局部炎性因子,操作频繁,效果欠佳。张军等[8]在化疗药物输液中使用水胶体敷料局部外敷,预防保护血管及局部软组织。但因水胶体敷料本身不含药物,仅能作为预防药液外渗及组织水肿使用[9],增加体感舒适度,无静脉炎治疗作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是目前治疗静脉炎的常用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促进水肿的消散和吸收,能修复受损组织及血管内壁[10]。

图2 各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浓度(pg/mL)

图3 各组血清bFGF表达水平浓度(pg/mL)

本研究组在动物实验中,将马铃薯糖苷生物碱与临床常用外敷方式比较,探索其治疗留置针静脉炎的作用。采用长春瑞滨经留置针推注兔耳缘静脉建立留置针输液性静脉炎模型,采用硫酸镁、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不同浓度的马铃薯糖苷生物碱软膏外敷干预。A组作为对照组,造模后静脉炎症状十分明显,肉眼观察可见耳缘静脉周围水肿,部分组织溃烂、坏死,HE染色镜下可见血管内皮肿胀出血,血管周围水肿,炎细胞浸润明显,造模成功。B组硫酸镁湿敷外敷效果欠佳。C组应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敷,作为临床较常用的治疗方法[11],留置针穿刺点周围未出现明显的水肿症状,未出现组织坏死溃烂,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静脉炎症状。D组采用三种不同浓度的α-茄碱软膏涂抹,α-茄碱浓度分别为5%、10%、20%(即每 1g软膏含 α-茄碱 50mg、100mg、200mg)。HE染色可见能改善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情况,静脉管腔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D3组为α-茄碱高浓度组,其外敷护理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药物外敷组和低浓度组,见图1所示。A组作为化疗性静脉炎造模组,穿刺血清中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浓度分别为(44.406±2.828)pg/mL、(45.876±2.316)pg/mL、(67.958±8.887)pg/mL 和(23.000±1.303)pg/mL,远高于药物治疗组,两者表达浓度的升高直接反应局部静脉炎的程度。在血清中用于检测静脉炎发展情况的细胞因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等;一类是炎症因子,TNF-α、IL-6等。正常组织和血管中存在少量的VEGF和bFGF,当血管内缺血、缺氧或受损时,VEGF和bFGF表达会有不同程度增高[12]。两者均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促进毛细血管出芽生长,促进血管的增殖修复[13]。TNF-α和IL-6为炎症因子,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增强这些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释放炎症介质并参与炎症过程,其含量的高低与炎症的反应程度密切相关[14]。留置针输液性静脉炎的兔模型血清中VEGF、bFGF、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可直接反应局部静脉的炎症程度。C组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敷、D组不同浓度的α-茄碱软膏外敷后,兔耳缘静脉穿刺血清中4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浓度显著低于A组。实验表明,选用的不同药物外敷治疗方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静脉炎的局部炎症反应。4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显示,D1组表达浓度最高,D2组次之,D3组表达浓度最低,VEGF、bFGF、TNF-α、IL-6表达浓度分别为(27.316±2.489)pg/mL、(28.343±2.377)pg/mL、(22.751±6.157)pg/mL、(12.518±1.317)pg/mL,远低于 A 组,低于其他外敷治疗组,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载有α-茄碱含量高的软膏外敷,更有利于控制留置部位静脉炎的症状,马铃薯糖苷生物碱外敷优于临床最常用的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敷。

图4 各组血清TNF-α表达水平浓度(pg/mL)

猜你喜欢

糖苷乳膏静脉炎
马铃薯糖苷生物碱的结构特征、生物合成、毒性及加工对其含量的影响
疤痕止痒软化乳膏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pH对毛蕊花糖苷稳定性影响及降解产物分析
麻疯树叶中3个新的糖苷类化合物
脉冲染料激光仪联合疤痕止痒软化乳膏治疗增生性瘢痕
卤米松乳膏联合维生素E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布替萘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分析
辐照处理对亚麻产量及生氰糖苷含量的影响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