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9年我国适应体育领域热点研究——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020-03-31李鹏慧
李鹏慧 王 羽
2000-2019年我国适应体育领域热点研究——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李鹏慧 王 羽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运用Cite Space Ⅴ软件,分析我国近二十年适应体育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我国适应体育研究领域的刊文量呈现上升趋势,且刊文量受社会背景影响较大;综合类大学体育学院和专业性体育院校中的学者是适应体育领域发文的主导力量;研究热点主要围绕适应体育现状与对策、适应体育教育、竞技适应体育、适应体育课程设置四个主要内容展开;该领域主要发文在《体育文化导刊》等体育类期刊;竞技适应体育和适应体育教育这两个方面依旧是我国适应体育研究的前沿。
适应体育;研究热点;可视化
人们不管残疾与否,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排除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事故或者病因也有可能致残,不管经济多么发达,医学技术如何突飞猛进都避免不了残疾,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平等地对待残疾人。“适应体育”一词最早出现在1952年,美国第一次采用“适应体育”这一术语表述传统的残疾人体育[1]。国际上从1972年开始正式使用“适应体育”这一术语[2]。适应体育是以身体、心理和智力发生障碍的人群为主体,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普通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所从事的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其实践领域主要涉及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3]。
20世纪80年代末,适应体育概念及其相关理论才被引入我国,之后在我国不断发展。在引入适应体育概念之前,我国已有适应体育的雏形,使用残疾人体育、特殊体育、伤残人体育等名词进行表述,不过重点在于“伤”“残疾”等特征,这些表述更倾向关注的是残疾人身体上的不足,带有歧视色彩。为了符合国际惯例和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下文的表述统称为适应体育,但为了保证真实性,所引用文献依旧使用原文用法。适应体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其研究理论、研究体系和研究成果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落后,所以立足当下,回顾历史总结过去,通过梳理我国近二十年适应体育研究的历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适应体育,这样可以了解我国适应体育研究领域的薄弱之处,进而推动我国适应体育发展。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2000-2019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收录的以“适应体育”“特殊体育”为关键词的体育类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以“适应体育”、“残疾人体育”、“特殊体育”为关键词检索得到569篇文章,时间截止到2019年11月1日;筛选并剔除与适应体育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章得到498篇,为论文提供理论基础。
1.2.2 文献计量法
将筛选得到的498篇文献导入Cite Space Ⅴ可视化分析软件,根据研究选择不同网络节点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从而分析目前我国近二十年研究适应体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刊文量
2000-2019年期间,适应体育领域的发表文献数量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2000-2019年适应体育研究领域发表文献数量走势图
从图中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到近二十年我国适应体育领域的发展,2000年到2005年之间发文量走势较为平缓,自2006年开始整体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到2015年发文数量达到峰值,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关系。2014年9月的亚洲运动会、10月的索契冬奥会和2016年举办的里约残奥会都使得人们的目光聚焦于体育,因此,我国的体育事业出现了较大的发展,继而促进了适应体育相关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后来刊文量虽然减少,但总体上还是呈现上升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引入适应体育较晚,因此,研究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相关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善,所以,2005年之前有关适应体育的研究很少;后来由于融合教育的提出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以及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影响,我国适应体育领域的研究规模开始逐渐扩大,研究层面不断深入,使得该领域文献数量暂时性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进入了平稳期,受限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研究视角与研究层次不够深入,造成后来一定时期内适应体育文献的发表量呈现小幅度的下降。
2.2 发文作者
表1是我国2000-2019年适应体育研究领域作者发文量排序,由表可知,吴燕丹教授发文量高达29篇,同时也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这突显了该学者的科研能力。其他作者单人发文量虽未到20篇,但在该研究领域中也具有较强的学术能力。通过对这些作者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整理分析时,发现他们的研究方向较为繁杂,缺乏完整的研究体系,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不足,不利于进行我国适应体育的深入研究。
表1 2000-2019年适应体育研究领域高产作者
排序作者发文量排序作者发文量 1吴燕丹296吴雪萍13 2卢雁177吴丽芳12 3曹烃157王晓林12 3金梅159李春晓6 5郝传萍149刘永风6
图2是2000-2019年适应体育研究领域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从图2可以看出,目前该领域研究主要以吴燕丹-吴丽芳-李春晓、卢雁-郝传萍、曹烃-王健-张帆、金梅-胡滨、刘永风-何金-汤卫东等学者为核心的作者群,这些学者相互合作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我国适应体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促进适应体育研究的进步,因此,要加强学者间的沟通与协作。
图2 2000-2019年适应体育研究领域作者网络图谱
2.3 科研机构
从表2和图3可知,目前高校是该领域主要研究单位,其中以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等是适应体育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这可能与专业性体育院校和师范类体育学院具备科研资源和优势有关,所以这些机构是绝对主导力量。
表2 2000-2019年适应体育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单位
排序机构发文量排序机构发文量 1福建师范大学296绥化学院11 2苏州大学216华中师范大学11 3北京体育大学196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11 4天津体育学院157广州体育学院10 5江西师范大学137哈尔滨师范大学10
图3 2000-2019年适应体育研究领域科研机构知识图谱
由图2和图3可知,我国适应体育研究领域展现出一种较好的合作氛围,不管是从学者个人的角度,还是从研究机构层面上,相互之间都有交流协作。由于这些研究机构进行跨区域、跨单位的协作,从而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学术资源共享,为构建一个全国性质的适应体育学术交流平台创造了可能,所有的学者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成果,这样可以更好地推动和提升我国适应体育事业。
2.4 主要发表期刊
适应体育研究领域的主流期刊主要如表3所示,发文量排序前10中有9种期刊属于体育类期刊,且这些期刊发文量均在15篇以上,这对于学者在该领域进行文章写作参考文献来源以及后期投稿需求提供一定指导价值。另外,关于适应体育领域的发文量显著高于其他体育类期刊的是《体育文化导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该期刊较为关注适应体育领域的研究。适应体育是体育的组成部分,其他期刊也应该适当增加适应体育的关注度,通过有计划的提高适应体育研究领域的文章发文量来促进该领域的全面发展。
表3 2000-2019年适应体育研究领域主要发文期刊
排序期刊发文量排序期刊发文量 1体育文化导刊696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2 2武汉体育学院学报387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 3中国特殊教育298体育学刊18 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99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6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39体育科学16
2.5 研究热点
将筛选得到的文献导入Cite Space分析软件,Keyword(关键词)作为网络节点,以1年为一个时间切片,对控制面板进行调整,得到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该图共有62个节点(N=62),124条连线(E=124)。Modularity的Q值是网络模块化的评价指标,通常Q值取值范围在0至1之间,当Q取值大于0.3时,意味着得到的网络结构是显著的[7]。当Q取值越接近1,说明显著性越高,而图4计算得到的Q值为0.4766,说明得到的知识图谱是比较合理的。
图4 2000-2019年适应体育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
2000-2019年,我国有关适应体育研究的文献中出现频数7次以上的关键词共有20个,见表4。图4知识图谱中,每个十字架节点对应一个关键词,与之对应的节点大小与关键词频数成正比,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表示之间具有相互联系,连线越多表明关系越紧密。
表4 2000-2019年适应体育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
排序关键词频数排序关键词频数 1残疾人体育18411竞技体育13 2残疾人11912体育11 3特殊体育5613残奥会10 4适应体育4513课程设置10 5群众体育2315体育权利9 6对策2115高校9 7体育管理1917美国8 8现状1718体育教学7 9特殊教育1718发展对策7 10体育教育1418体育活动7
结合图4和表4可以发现,2000-2019年,我国适应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适应体育现状与对策、适应体育教育、竞技适应体育、适应体育课程设置等4个方面,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方面。
2.5.1 适应体育现状与对策
现状研究可以充分了解当下我国适应体育发展情况,而对策能够针对所遇到的难题给予建议。《世界残疾报告》展示了残疾人融入社会进程的蓝图,我国适应体育研究虽然起步晚,但适应体育教育也是特殊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力度培养适应体育师资,健全适应体育体系制度[8]。全面发展适应体育,对适应体育在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难题提出解决策略,积极跟上国际步伐,吸取外国发展适应体育的经验,推动适应体育的发展。
2.5.2 适应体育教育
适应体育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特殊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我国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对特殊学生的培养优势,建立适应体育人才职业标准,确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探索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模式多元化;提高科研团队的水平,将科研纳入到专业建设,构建本土化适应体育理论体系,带动学科发展[9]。美国《国家适应体育教育标准》详细具体规定了适应体育教师的要求;教师职业认证促进适应体育教师持续发展[10]。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因此,教师队伍的质量保证是适应体育教育事业开展的重要前提。
2.5.3竞技适应体育
从健康中国视角下对我国残奥会后备人才培养困境及策略进行分析,发现体育管理体系缺乏残疾人体育设施且总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后勤保障不足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国家应保障残疾人体育经费,提高残疾人体育活动的供给;积极做好安全监管与体育服务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高素质体育人才数量来提升战术水平;坚持聚焦残疾人体育分级,深化残疾人才建设[11]。通过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间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改变国家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话语权。
2.5.4 适应体育课程设置
适应体育课程是适应体育教育开展的载体,若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方法使用得当,可以使特殊学生充分体验到较高质量的体育活动。普通中学的特殊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其缺陷部位需求、满足学生兴趣、课程内容实用性、科学性以及可实施性考虑[12]。与美国相对健全的体系对比,虽然我国国情和背景不同,但是通过研究可以从中得到参考价值。美国适应体育课程国家标准涵盖了专业与通识的各个范畴,同时强调对特殊学生的评量[13]。适应体育课程可以给予残疾学生平等的教学环境,使正常学生和残疾学生共处课堂,真正地消除他们之间的界限。
综上可知,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视角和方向探析了对我国适应体育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显现了目前我国适应体育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2.6 研究前沿
用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2000-2019年适应体育研究领域的16个突现词(图5)。2000-2019年期间大部分突现词持续时间不长,竞技适应体育、适应体育教育和适应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是我国近二十年适应体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一部分突现词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例如,我国2008年举办的残奥会推动了竞技适应体育的发展,因此,在2004-2008年期间围绕“竞技体育”“特殊教育”的研究急剧增加。之后的体育产业也受到残奥会的影响,使得“体育消费”这一行为广受关注。随着研究范围扩大,适应体育教育逐渐变为学者的研究重心,认为残疾人的体育教育作用不可忽视,因此“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在2013-2017年为该领域的研究中心。
而2016年的残奥会都使得人们的目光聚焦于我国竞技适应体育事业,所以,2015-2019年期间,围绕“残奥会”的研究大幅度增加。梳理以上突现词发现我国适应体育研究热点与奥运周期有一定联系,人们对适应体育逐渐加深认识,适应体育教育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更多的是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因此可以推测,在2020-2024年,我国适应体育可能会围绕残疾人竞技体育、适应体育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内容可能会成为我国适应体育领域的未来研究热点。
图5 2000-2019年适应体育研究领域16个突现关键词图谱
3 小结
我国适应体育研究发表科研论文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研究范围也在逐渐拓宽,因为适应体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存在研究内容繁杂、研究层面较浅、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等适应体育发展相对健全的国家经验,研究探讨如何保障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平等权利、如何促进我国适应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从而保证教育质量、如何建设无障碍体育场馆、如何增加适应体育社会健身指导员数量、如何设计科学可实施适应体育教材等问题。未来我国适应体育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上问题出发,解决这些问题并加以研究,才能完善我国适应体育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推动适应体育事业在我国发展。
[1]Aahperd. Guiding Principle for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1952,23(4):15-35.
[2]舒川,吴燕丹.我国适应体育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析与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5):1-5.
[3]卢雁,韩松,郑守吉.适应体育概念辨析及应用的必要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391-1394.
[4]严贝妮.1989—2002年我国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研究论文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03,21(11):1230-1232.
[5]苏宴锋,司虎克.体育科研核心作者群体特点及演变的计量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2):122-127.
[6]何秋鸿.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体育教育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2):98-103.
[7]李杰,陈超美,唐闻捷.Cite 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8]金梅.从《世界残疾报告》看我国适应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5):82-86.
[9]王涛,侯晓辉.高等体育院校适应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未来趋势[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2):98-104
[10]李群力,罗智波.美国适应体育课程国家标准对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9(7):28-32.
[11]庞博,张子华,纪仲秋.健康中国视角下我国残奥会的人才培养困境及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10):883-887.
[12]吴燕丹,梅雪雄,鄢春生.关怀视野下普通中学特殊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1):112-116.
[13]李沛立.美国适应体育教师认证标准及教育标准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55-57+60.
[14]赵蓉英,王菊.图书馆学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40-50.
Research Focus of Adapted PE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9-- Based on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Journals Article from CNKI
LI Penghui, etal.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李鹏慧(1996—),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王羽(1970—),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