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训练改进学习困难生的措施策略
2020-03-30宋文桐
宋文桐
摘要:如何改进学习困难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教师不仅要关注班集体的综合学习成绩,更要高度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将心理训练应用于学困生的改进中,有效纠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本文针对学习困难生的心理障碍,具体阐述应用心理训练改进学困生的原则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应用心理训练改进学困生的措施策略,对心理训练的实际应用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训练;学困生;心理障碍
1.学习困难生的心理障碍
学习困难生指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的不同问题,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教学目标。任何一个班级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学困生,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教”旨在为学生的“学”而服务,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基本工作。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即重要原因之一,学困生欠缺一定的心理素质,缺乏学习积极性,对待学习存在错误的情感态度,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除去心理因素,学生学习时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人际关系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学习成绩长期处于班级下游,在日常生活中,被各类群体指责、训斥或歧视,最终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不愿意与人敞开心扉,在学习上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消极对待家长和教师的监督,由此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持续下滑的现象。
(2)惰性心理。大部分学困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惰性心理,在系统学习初期未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课堂中思想不集中,课后作业大多选择抄袭,考试也会出现作弊行为。学习态度不良,自我期望值低,在学习上不求上进,对待任何学习活动都是敷衍了事。缺乏刻苦自强的精神品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习惯性地放弃。
(3)厌学心理。厌学心理主要体现为学困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他们受社会不良人士等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一件浪费时间且无用的事情,将“辍学”视为一种解脱。[1]在这种情况下的学困生脱离教学常规,很难正常进行学习活动,容易无故制造事端,出现各种违纪行为。
2.应用心理训练改进学习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学困生并非一日而成,也不可能在一天时间内就能完成转化,因此应用心理训练改进学习困难生既要持之以恒,也要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阶段的特点来采取相应的训练手段。一般的心理发展规律能给我们的心理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利用其成长路线,在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给予足够的辅助功能,帮助学生回到学习的正规中。与此同时,心理训练必须符合学生个体认知发展规律,贯彻学生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在学生认知范围内进行心理训练,既保证学生的可接受性,也要保证心理训练在特殊情况下能在此基础上加强实施力度,提高学生的心理负荷极限。
(2)因材施教原则。应用心理训练改进学习困难生的因材施教原则是应对学生个体性的主要途径。由于各种不同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学困生也会因此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例如家庭经济条件差导致学生自卑心理强烈,内心渴望认同,或者过早接触网络不良信息,学生沉迷网络,学习态度消极等,因材施教原则就是要设身处境,从学困生的生活环境入手,深入挖掘学困生的不同成因,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成因,选择、研制或改进训练方式,再根据学生个体化的性格、价值观、世界观等对训练方式做出一定的改良,进一步优化心理训练模式,对改进学习困难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训练。
(3)主动性原则。应用于学习活动的心理训练在实质上也只是一种辅助学习的手段,心理训练的效果取决于学困生的主动性,无论心理训练的模式有多严谨,计划有多周全,学困生脱离主动性,拒绝一切训练,那么心理训练的计划只能停留在一纸空谈上。要想从根本上转化学困生,提高其学习方面的心理素养,就必须让学困生自己动起来,而不是一味的接受训练、被动训练。
3.心理训练对学困生的作用
应用心理训练改进学习困难生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消极情绪的转化上,对心理创伤的治愈上,以及对学习困难的应对上。学生在学习過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难题或挫折,随其产生一定程度的沮丧、难过等消极情绪,心理训练增强学困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有利于学生快速地从消极的情感中脱离出来,将学习困难转变为学习动力,成为激励自身学习进步的因素。心理训练还可以改善学困生的社交能力,在生活环境中,他人的影响是学困生的重要成因,例如,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家长会习惯性地对孩子灌输“贫穷、悲苦、负担”等自卑性意识,使得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在校生活很难与同学正常交往,心里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也不愿与老师交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的心理训练就要改善学生的社交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让其学会主动沟通,与同学建立友好的同窗情谊,敢于向老师交流自身的问题,从而获得教师的正确引导。除此之外,心理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心理活动的强度,引导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避免开小差、睡懒觉等注意分散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新思维,自觉地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推动学困生的认知发展。[2]
4.应用心理训练的措施策略
(1)激发心理能动作用
应用心理训练激发学困生的心理能动作用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可以保证心理训练的正常进行,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困生不愿意、不主动、不喜欢学习的问题。激发心理能动作用的心理训练分为两方面,一是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环节中。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在七年级语文教学《我与地坛》中,教师需要特别点出史铁生的创作背景,作者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生活颓废,人生失去了方向,忽然间似乎什么都找不到的时候“走”进了地坛,作者由地坛的景象变化引发对人“生”与“死”的思考。“寂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常人眼中破败的落日和泥泞的坎坷在作者眼里是光辉的、灿烂的,正如史铁生本人一样,即便是苦难的人生,也能活出光辉和灿烂。这也就是这篇课文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从文字中挖掘作者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人生挫折,进而引发学困生对自身学习障碍的思考,鼓励他们树立克服挫折的决心。
(2)营造和諧学习氛围
心理训练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困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而努力,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下,学困生应该达到怎样的要求,又该做到怎样的程度,都是在常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进程中学困生可以体会到和感受到的,因此应用心理训练改进学习困难生要求教师利用意念训练和放松训练等心理训练方法为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部分学困生由于自身学习方法错误或记忆力差等客观原因产生学习困难,在多方压力下,急于突破困难而不得,从而产生学习疲劳的心理,对提高学习成绩和心理素质的影响较大,在这时,教师就要对其采取放松训练的手段,缓解并解除学困生学习疲倦的心理障碍,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得这部分学困生释放压力,在放松的情境中找到自己的问题,结合教师的指导帮助,改进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困生自身主动性的营造,这也就是意念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和自我控制等形式,调整自身的意念、情绪以及心智,强化自己的心理活动,在学习活动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强调“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克服学习困难”的自信性意识,从而促使学困生将自己置于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3)开发心理训练资源
心理训练资源是多角度、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在人力资源方面,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训练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应用心理训练改进学习困难生需要调动多方积极性,而不仅是心理教师的个人任务。学校不能过度注重主学科教师的聘用选拔,也要给予心理教师足够的重视,理应选用专业的心理教育人员。心理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心理训练技能,充分认识心理训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和原则,可以有计划地、有科学性地制定心理训练的实施方案,同时,各科教师也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在时代发展中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各任课老师与班主任积极沟通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并与家长共同深入研究学困生的个体成因,学困生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长可以为教师提供学困生日常生活的更多有效信息,使教师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学困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对症下药,选择适合的心理训练模式来改进学习困难生。开发心理教育资源需要在各方人力资源间搭建桥梁,抓住源头,携手共创学困生的美好未来。在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方面,社会应加大对各级学生心理教育层面的经济补助,为心理训练提供更大程度上的物力支持和财力补充,条件允许范围内,学校可以配备专门的心理训练辅导仪器,提高心理训练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有效提高心理训练的应用效率。
5.总结
应用心理训练是改进学习困难生的重要策略,在教育心理学、学生学习心理学等专业心理理论和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对学困生采取相应的心理训练措施,有利于纠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促使学困生形成积极的学习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理想,从而在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提高综合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世忠,王旭飞.应用心理训练改进学习困难生的措施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7):235,237.
[2]魏丽巍.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及改进策略[J].《小品文选刊:下》,2015(5):25-25.
[3]党永海.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心理的优化策略[J].成才之路,2014(7):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