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课本中有争议的“而”字用法辨析

2020-03-30赵洪福

新一代 2020年7期
关键词:语境

赵洪福

摘 要:初中阶段的文言文要掌握连词“而”的四种用法,可是有一些句子不太好辨别,存在很大的争议;还有几个句子并不属于这四种用法,也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本文提出联系语境,还圆当时的情形以及结合前后文的方法来加以辨别。能较好地解决师生们的困惑。

关键词:语境;前后文;双音节词

“而”做连词的时候,有三种用法,1.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等关系。2.连接状语和中心语。3.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的意思。《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刷馆第4版94页)

在初中教材上,争议比较大的句子有三个,1.临溪而渔。有的老师认为是表修饰,有的老师认为是表“承接”。2.挺剑而起。有的老师认为是表修饰,有的老师认为是表承接。3.登轼而望之。有的老师认为是表承接,有的老师认为是表修饰。

笔者认为,判断“而”的用法,要考虑三个方面。1.联系语境,看一看作者语言表达的侧重点在哪里;2.什么样的解释最能体现当时的情形;3.必要时还要结合前后文来分析。

“临溪而渔”如果是表修饰,就翻译为“在小溪边釣鱼”,表承接则翻译为“到小溪边钓鱼”。我们结合三个方面来综合分析,前一句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本句是“临溪而鱼,溪深而鱼肥”。这两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由“与民同乐”的文章主题可知,作者欧阳修想要表达的是,我的“太守宴”所用的食材都是就地取材的,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喝什么;而不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可见“临溪而渔”的“而”表修饰更好一些。

“挺剑而起”如果是表修饰,翻译为“拔着剑站起来”,中心词是“起”,强调的是“挺剑”;表承接就翻译为“先拔出剑,然后再站起来”。分析当时的情形,似乎是“拔着剑站起来”更符合实际一些。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一边拔剑,一边站起来”,拔剑和站起是同时瞬间发生的两个动作,无论是“挺剑”还是“起”,都是为了便于攻击秦王。因此秦王才会“色挠,长跪而谢”。

“登轼而望之”表承接的话是“先登上车前横木,再远望齐军”,表修饰就是“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联系前一句话“下视其辙”,最新版的部编版教材翻译为“向下看齐军的车辙”,以前的版本是“下车来看齐军的车辙”。改动以后,强调“下”是“向下”,作状语,修饰“视”。同样的道理,“登轼而望之”也应该是一样的结构,“而”前修饰限制“而”后,即“而”的用法应该是表修饰。

除此之外,初中课本中还有一些“而”字的用法不属于常见的“并列、承接、修饰、转折”四种用法。在阅读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堕而折其髀”中“而”的前后是两个动词“堕”和“折”,也有先后的顺序,一般解释为表承接,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也有人认为是表递进,从马上掉下来而且摔断了大腿。强调的不是一般的摔伤,而是连大腿都摔断了。仔细想来,也是很有道理的。再比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而”的前一句是“饮少辄醉”,后面是“年又最高”,两者是欧阳修被称为“醉翁”的原因,因此一般认为是表并列。可是表并列的句子是可以前后互换位置的,例如“任重而道远”也可以说成“道远而任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也可以说成“中多髯而峨冠者为东坡”。可是,这两句能否调换顺序呢,显然是不能的,特别是后一句“年又最高”,有一“又”字。可见本句重点强调的不是自己的酒量小,而是年龄大。即使自己年事已高,也不忘与民同乐。因此把“而年又最高”的“而”理解为表递进是最合适的。同样的例子还有“学而时习之”的“而”。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中“而”的前后两句话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前一句是因,后一句是果,因为“四季的景色各不相同,因而欣赏山水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这里的“而”表因果关系更合适一些。

由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连词“而”的基本用法是表并列、承接、修饰和转折,但也有一些不常见的用法,如表递进,表因果等,这些用法到了高中以后就会成为积累的重点。

“而”除了单音节词之外,还有双音节词,如“已而”“俄而”“而后”等,下面梳理一下它们的用法。“已而夕阳在山”的“已而”,“俄而雪骤”的“俄而”,“既而儿醒”的“既而”都是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词尾,表示时间很短,可以翻译为不久,一会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而后”是“才”“方才”,意为“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才停止”。“一桌、一椅、一抚尺而已”中的“而已”相当于“罢了”,屏风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醒木罢了。用道具的简单从侧面烘托出了表演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因此在探究“而”的用法时,先要看它是一个单音节词,还是双音节词。如果是双音节词,那就对号入座;如果是单音节词就要考虑它表连词的哪一种关系。当然“而”还可以通“尔”,是第二人称“你”的意思,这个就比较好分辨了。

猜你喜欢

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多维语境顺应与法律文本翻译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老区发展进入更高语境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马克思三种语境下的自由概念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新媒体与改革语境下的“新年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