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高中文科生的就业忧与思
2020-03-30赵君颉
赵君颉
摘 要:高考永远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当前,无论是社会和考生家长,在考生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问题上,选择理科明显处于“主流”地位。本文从一个高中文科生的角度去探寻高中文科生的就业之忧,并通过社会实践从国家、社会、企业角度去探寻和挖掘文科专业的内在价值,为扩大文科毕业生择业就业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文科;就业;政府;社会;企业
我是一名即将面高考的高三学生,或许受父亲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以及个人对文史兴趣的使然,在选择文理科时,我怀抱着满腔热情毅然决然选择了文科。父母虽然没有过分要求我去选择理科,可我能从他们含蓄地提醒中感觉到他们内心里仍希望我能够选择理科,主观愿意是“自身并不偏科”,客观原因还是“文科生的就业之路太窄”。
我们还处在青春期,本来就是容易冲动的年龄,“我已经长大了,我已经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我干吗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这样的想法始终驱使着自己执拗地作出一种抉择。当自己的选择已经无法更改,我才冷静下来,开始关注文科生的就业问题,毕竟马上我们就要面临人生最重要的抉择——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专业,或许这一次抉择决定了自己一生的道路。
选择学校专业很苦恼。翻开厚厚的招生指南,理科专业可谓多如牛毛。反观文科生的选择,印在我脑海中的反复出现的无非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几个专业。其中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这几个学科一般还是文理兼招,不能够完全说是文科专业。这些专业就如同一个个的独立王国,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和呼应,文科生在这些专业选择时很难与个人的爱好与专长形成呼应,只能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阿Q精神去面对这一重大决定。对于理科学生就大不同了,他们最后哪怕选择了不是自己最初所钟爱的专业,都似乎是“可接受的结果”。
除了专业之忧,还有院校之忧。以河北省考生为例,由于受到地域高考政策的限制,考入比较好的文科院校似乎只是遥不可及的梦,似乎前面阻隔着的天津、北京……等地的考生我们始终无法逾越。以2017—2019年高考生数量为例,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北京市考生数量分别为6.0、6.3、5.9万人,天津市考生数量分别为5.7、5.5、5.6万人,而河北省考生数量则分别为43.6、48.6、55.96万人,对于类似河北省的高考省份来说,考生高考明显处于劣势,最为隐忧的是,这也让大多数考生处于巨大的心理劣势之下,大多数考生都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选择心理之中。既然选择不了好的文科院校,成绩较好的学生就会在其他985、211院校中徘徊,而这些院校歷年来的重点学科的录取分数线,又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
对就业之路很迷茫。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理科生搭建了“广阔舞台”,进部委、进科研机构、进国企私企…….,在就业渠道相对宽松的同时,个人能力价值也为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提供了有力支撑,个人有了能力的积淀就如同怀揣着一颗“金疙瘩”,也积攒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豪气。2018年夏天,我到一家能源国企去做社会实践,近三年来,这个企业共招应届大学毕业生142人,全部为理科毕业生。我也询问了人事部门人员,他们说这是由于企业性质决定的,每年招生的专业基本在机械设备、仪表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而三年内跳槽的人员20多人,跳槽后的年薪比国企高出3-5倍,甚至更高,这些跳槽人员大学第一专业全部为理科。近10年来,他们招生的文科专业应届毕业生也没有超过两位数,仅仅是人力资源、法律、档案管理专业,往往是“”空了缺才会补一下坑”,国企尚且如此,那私企招聘自然更不用多说。这样的调查结果让我感到很惊讶,也无形中增加了自己对于个人前途的深深忧虑。
针对上述我个人一些理解和社会调查结果,我也从政府、社会层面对文科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思考,我认为并不是文科生没有就业市场,也并非不能体现更高的社会价值甚至经济价值,我认为:
政府和社会应发掘“边缘专业”的内在价值。除了外交、语言、传媒、法学等“高大上”的专业以外,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现实需求,政府和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旅游文化管理等等众多专业的人才需求应放到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上来。国家的富强民主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有效的教育、引导、管理,从当前情况看,一些专业的人才储备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是有一定失衡的,从国家、政府到企业、社区、街道,具有专业管理技能的人才队伍无疑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核心力量,是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政府和社会应该以更加前瞻性地眼光去谋划、开拓、优化、发挥院校一些看似“边缘化”专业的内在价值。
现代化企业建设发展应注重管理人才引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核心载体,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没有国有企业,就没有国有经济,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国有企业,技术优势固然是重要影响因素,但决不能忽略思想优势和管理优势。
前面提到的企业近三年招聘文科毕业生比例为“零”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些企业还存在“重科技技术”硬实力,“轻管理文化”软实力的现象。“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卓有成效是管理者能够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的事”,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系和思想文化的力量,与科技技术创造构成了企业发展的“车之两轮”。有的企业认为技术人员去做企业管理工作完全可以,但这其实是企业管理的短视行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是一门深奥的学科,企业虽然可能通过技术革新获得了短期的客观经济效益,但没有良好的企业管理机制模式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绝不会牢固。只有更专业的管理人才更能够更准确把握管理的本质、更精准把控管理的要素,更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与障碍。
我在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时也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企业法律部门人员里真正实法律专业毕业并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比例仅占法律部门人员的10%。近两年,随着社会、企业法治意识的提高,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越来越高,法律纠纷案件比例也持续增多,但由于专业法律人员的缺乏,导致企业依法行权的效能低下。这只是列举了一个专业的事例,事实上,从企业党建、思想文化建设、企业管理等方面,也都如此,这也暴露了企业对于一些专业人才储备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发展战略中去的现实。
国家和政府的介入与引导是关键。我个人认为上述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和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与未来需求,但如果真正做到教育结业与社会发展的平衡,还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和引导。介入是指从国家未来发展的要求方面去组织开展调研与分析研究,出台系列政策,作出部署规划,保障实施落地,持续不断扩大不同专业的人才教育、培养和使用渠道,积极营造健康、浓厚的人才氛围;引导则是从创新发展、人才驱动的角度,积极做好有关职能部门、组织机构和企业的用人导向,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技术、管理的“双核”力量,实现“让更专业的人干更专业的事儿”,实现更高效的管理、更丰厚的回报、更稳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