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媒体应对机制
2020-03-30蒋一娴张杰
蒋一娴 张杰
【摘 要】 针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媒体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建立媒体预警监测机制;实施媒体信息过滤方式;优化媒体议程设置;开展媒体协同管理等。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媒体;应对机制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社会蓝皮书》对其覆盖时段的600件舆情热点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网络舆情压力主要还是体现在社会矛盾领域,比如社会道德争议、未成年人的保护、社会欺诈事件等。其中,社会道德争议和未成年人及弱势群体保护事件舆情压力最大。在网络舆情压力下反映出网民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随着舆情压力的增加,人们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持续增长,很有可能引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比如,“江歌案”,由于刘鑫的不作为,激起了群愤,其1472929个粉丝由旁观者变成了行动者,看不惯的网民群起而攻之。从央视“3.15”晚会到西安问题电缆的严惩,从山东于欢案到杭州保姆纵火案,从“共享单车”治理到罗一笑事件,无一不引起舆论波澜,影响社会稳定发展。
媒体在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大媒体融合趋势下,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提高了人们参与热点事件的热情,同时也增强了网络群体极化事件发生的概率。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媒体如何采取有效机制避免和缓解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建立媒体预警监测机制
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斯维尔曾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视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和社会协调功能。在此基础上赖特、施拉姆等学者对大众传播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纵观众多著名传播学者的研究发现,环境监视功能始终都是媒体的第一功能。媒体作为社会传播工具,能够起到反映民意民生,保障公民话语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挥环境监视的功能作用。媒体属于国家和人民,媒体报道反映社会信息动态,判断社会时局的变化。针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预防和应对,媒体应当充分发挥环境监视功能。
网络舆情一般可以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和结束期三个阶段,在潜伏期做好媒体预警监测工作尤为重要。在这个时期通过分析网络传播中的信息,能够找到影响网络舆情的根源,在进行理性引导下能够有效避免网络群体极化事件发生。在网络大环境下,网民之间的观点互相碰撞,很容易聚集相同的观点和建议,产生网络舆情效应,对整个网络环境产生大范围的影响,进而可能会引发极化现象,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极大的影响。网络舆情一旦出现危机就会引发网络群体极化事件发生,如不及时跟踪引导,会发生恶性的网络群体极化事件。媒体预警监测过程中,不仅要收集相关网络舆情预测指标,还要制定超前性的预警机制,将隐藏在平静之中的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在大媒体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当共同担负起维护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义务。通过整理分析数据信息,能够了解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因素。利用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优势,对这些可能引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因素实行预警监测,从源头上避免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出现。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如果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就需要立即进入备战状态,通过舆论平台的转换,对网络群体极化事件引发的舆论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加强理性引导,尽量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低。
二、实施媒体信息过滤
在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进行预防的过程中,媒体信息过滤环节起到关键性作用。媒体在信息过滤环节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在记者有偏向性的选择素材,并侧重于某种目的地编制审核信息后,媒体负责人有针对性的将信息进行筛选,这种情况下受众收到的信息已经是经过层层过滤的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自媒体途径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逐渐演变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接受者两种角色。在同一时间内,人们作为信息制造者可以针对某一事件进行实时的跟踪,并随时将事件的发展动态传播在网络上。因此,导致大量同质化信息涌现在网络上,同时还有一些为制造噱头的虚假报道出现。并且面对数量庞大的网络信息,我国网民筛选辨别信息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优化网络信息,媒体成为关键。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应当对传播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严格的把关。在纷繁杂乱的信息中筛选出对国家社会和公民群众有益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送给网民,才能够有效避免网络虚假信息对网民造成误导。
互联网缺少严格的把关程序促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日益严重。在互联网的环境中,缺少像传统媒体一样的信息过滤机制,因此无法对传播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具体全面的审核和过滤。使负面新闻、虚假新闻等等危害社会的信息流窜在网络环境之中,对广大网民产生负面影响。网络媒体是新兴媒体,在传播速度和辐射面上优于传统媒体,但是在信息筛选鉴别上却不如传统媒体。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媒体信息过滤机制建设。网络媒体为公众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了便捷的舆论平台,同时也有责任引导公众积极理性的面对传播信息。通过在较大型网站中安排信息管理元,使其对网民发表的信息进行客观的审核,及时过滤掉过激言论、消极言论以及不符合理性的言论。同时,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是社会道德的守门人,应该建立追究责任机制,明确记者和编辑的职责,推动网络舆论理性化发展,并避免记者和编辑的炒作行为发生。
三、优化媒体议程设置
媒体议程理论指出,大众传媒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事某物的看法,但是可以通过傳播媒介影响人们对周围事件的关注度和判断。借鉴媒体议程理论,在实行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预防措施时,可以通过优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向媒体设置的议题或者话题上,降低人们对某个敏感事件的关注度,从而减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出现的概率。
因为新媒体在吸引受众方面相比传统媒体更具优势,因此新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时需要注意扬长避短,但是不能为了吸引受众就将议程设置得过于简单,并且结合外部环境和受众吸引力的变化随时调整议程设置的内容。其中,在优化网络媒体议程设置时,应当加强网络信息的过滤功能,避免虚假信息趁虚而入。并且增强网络媒体和受众的互动,运用各种媒介手段吸引网民参与到议题讨论之中,提高受众的积极性,实现传播者、接受者和网络三方的结合。还可以通过扶植草根化意见领袖达到突出议程的目的。同时,加强网络信息的报道强度和频度,在满足网民需求的同时,加强对网民舆论的理性化引导。此外,在网络信息标题上也需要做充足的工作,好的标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迅速地将优质信息传送给受众。
另外,还应该加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合作。网络媒体议程设置具有较强的主客体互动性,为促进其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机会。因此,在面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时,可以结合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内容再进行网络媒体议程内容的设置,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议程设置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引导网民从网络极化事件和极化群体中脱离出来,以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网络群体极化事件,避免盲从发言,降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带给受众的伤害。
四、开展媒体协同管理
网民了解网络群体事件主要是来自网络媒体的信息推送及信息讨论,或者是来自传统权威媒体报道的影响。在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中,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明就里,缺乏对信息真实性的考证,大量虚假爆料和不好的评价散布在网络中,极易误导网民对极端化事件产生不好的认识。另外,传统媒体中也存在不重视网络舆情、跟风报道、滞后报道或者盲目报道等现象,缺少网络事件的议程设置,不能够有效引导舆论朝理性方向发展,还推进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因此,网络群体极化事件频发和新旧媒体不睦有极大的关系。只有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通过共同管理信息传播过程,才能消除网民受到的网络群体极化影响。
首先,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应该进行实时的监控管理,通过监控手段获取网络舆论和新闻消息,筛选出新闻素材。因为传统媒体在公众心中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其传播的新闻内容具有权威性,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杜绝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有力武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新闻素材的真实性。其次,增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良性合作和互动。传统媒体形成较早,在内部体制建设上都相对完善,因此通过传统媒体的网络监控引导新媒体舆论的发展方向,并且结合网民对极端事件的关注度以及评论对媒体报道进行恰当的调整,逐步形成系统的、深度的报道。新媒体方面则可以借助自身优势逐步扩大网民对极端化事件的讨论范围,使议题深度不断扩展。双重作用下有利于实现新旧媒体的交互发展,使新闻报道的内容、深度、角度等多元化发展,促进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不断加强。此外,还需不断完善传统媒体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网络舆论宣传力度,传统媒体在信息搜集和处理方面非常专业,能够为公众带来更权威的服务,在完善网站建设尤其是网站论坛建设之后,能够有效提高在网民心中的地位,对引导网络舆情理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麻烦和危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并不是一个平稳安全的空间,在平静之下隐藏着丑陋、虚假的一面。网络建立的虚拟空间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常常会使人们沦陷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之中。近些年来,群体极化事件和网络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社会热点现象,即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发生在网民对某个网络事件发表看法的过程中,网民观点和行为往往因各种因素影响,发展成为群体观点和认知的极化现象。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随着网络事件的不断发展,在程度上不断扩大,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不好的影响,也增加了政府管理网络的难度。实际上,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过程中,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媒体有责任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进行化解,以堅守维护社会道德和社会安全的责任,引导网络舆论理性化发展,避免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陈光金,张翼.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蒋一娴(1983.04—)女,汉族,广西桂林人,法学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校党委宣传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新闻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