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类专业与民族影像志共建研究

2020-03-30杨云

教师·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专业建设

杨云

摘 要:影像志工作室能够通过人类学的方式来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这无疑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高校而言,与民族影像工作室有关联性的专业也能去尝试将教学成果运用在实践活动工作中,通过以研究成果反哺学科建设内涵的方式,实现教学实践与科研发展的不断推进、转化,从而实现共建、互赢的教学与科研目标。

关键词:民族影像志;专业建设;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107-02

目前,民族志的研究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主题分类:一类是以学术前沿性地区学者研究圈为主导的人类学文化研究方向;另一类是以研究对象区域分布为主导的地方性民族文化研究方向。当然,此分类并不绝对,二者间互有交叉、重叠,这也意味着占据两者优势的云南民族研究更具有有利倾向。目前,就云南省而言,对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是极为重视的,先后有各级各项的民族文化研究项目落地。对新闻传播类专业来说,较近的就有2017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云南民族影像志研究”。得益于国家意识形态层面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与扶持,丽江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呈现欣欣向荣之态。为更进一步推进丽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研究,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已通过民族影像工作室建设申请,给致力民族影像研究的学者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并进一步做好丽江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像记录、保护、研究与传播。

对地方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我校在民族文化研究传播方面具有先天的地理性优势。2018年,民族影像大师工作室成立,该项目致力通过人类学影像志的方式来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这无疑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除此之外,依托民族影像工作室的成立,我校也在尝试能通过各种途径,达成产学研的统一。对我校而言,自身的特点在于拥有新闻传播类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此学科分类上属于新闻传播学大类,在具体的专业能力培养上就包括对视音频素材的采集与编辑处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而言,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和民族影像工作室研究工作是能够实现互有增进、互补共建的。因而除了强调民族影像志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我校还力求能够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教学成果尝试性地与民族影像工作室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在民族影像工作室的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教学能力,在检验教学过程中去修正我校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问题导向解决能力。

2019年,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项目“民族影像大师工作室”计划完成民族文化成片4个,截至目前已完成成片,分别为《成丁礼》《灵力》《纳西婚礼》《守望雪山》,同时,还完成了东巴画百年展纪录片和白沙壁画纪录片。相较于2018年而言,这4部成片均反映的是纳西族传统民族文化特色,记录了该民族的文化在特定时间节点上的民俗化反映,包括了民族文化仪式和庆典活动等。在整个民族影像大师工作室工作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与主导者为我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师潘宏义,共同指导参与项目的还有该专业的甘甜老师、曹斌老师。同时,除教师的参与外,有部分该专业大二、大三学生也在民族影像大师工作室进行学习实践,整个实践学习时长最多者超过半年。因而,在讨论如何实现新闻传播类专业与民族影像志的共建时,我校采取了访谈研究形式,同时,与民族影像大师工作室的指导教师们和学习实践的本专业学生进行访谈分析,在结合两方访谈对象意见反馈的基础上,去对如何实现新闻传播类专业与民族影像志共建做出研究与思考。

一、实习实践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由于参与民族影像大师工作室实习实践的学生基数较小,且大三学生面临校外实习不一定常驻丽江的情况,因此,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只选择了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

在与两位学生进行分别访谈的过程中,在提及专业知识的运用方面,两位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一致性的表述。在他们看来,在民族影像大师工作室实践的过程中,专业知识成了他们踏进专业实践的第一步踏板。通过大一、大二两年的基础性学习,在真实行业的实际操作情况中,我校培养的学生对行业要求的技能(如摄影、摄像、剪辑、排版等方面)是具有一定的基础的。他们在访谈中也提到,操作性的知识在真正的实践工作中是完全都用得上的,然后在操作过程中,才开始渐渐体会到了教师在教学中讲解的理论性知识的不可或缺,觉得学校上课教的东西和实操中用的东西并“没有分得很开的感觉”。可以看出,在这一层面上,学生们认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与社会实践的匹配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对培养的能力水平也是比较认可的。

然而,同样对能力培养方面,教师也必须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培养了社会实践所需要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能否能满足需要,还需要实践。在访谈中,学生不仅给予了笔者积极的反馈,同时也提及了能力是否能够满足需求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两位学生,所有学生在刚刚进入民族影像大师工作室时,都是无法独立承担单项工作的。在工作室实践初期,学生虽具备一定的专业操作能力,但是大部分摄影作品不能采用,部分摄像作品也需经过后期大量编辑处理,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只能做到粗略而难以做到精进。

在与学生的访谈过程中,他们也提及除既定的专业技能(采、写、编)外的其他艺术设计类能力的培养。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PS课程,该课程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特别是在二维的平面图片处理方面,该课程效用明显。在和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他们都提及除PS以外,还希望能更多开设其他专业技术软件的使用教学,如 AI 等。可以看出,除了专业类的采写、编排能力,影视制作行业的艺术性修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局限于新闻采编传统能力的采写、编排已经明显不能满足行业要求,人才培养方面必然要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方面发展。

二、指导教师感受及反馈意见

在指导教师中,我校选择了与民族影像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潘宏义老师进行访谈。在民族影像大师工作室的工作中,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剪辑,从艺术设计到产品宣发,潘老师都参与其中。此外,因其新聞采编与制作专业专业教师的身份,能给实习实践学生亲切感,学生们也乐于向潘老师请教。在学生们进行专业锻炼时,相较于其他的指导教师而言,潘老师更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更能对学生具有的专业素质能力和不足等做出综合性评价。

在访谈中,潘老师也提及该专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加强的方面:一是在专业动手能力上。这一点在学生访谈中也有体现,目前,我校培养的学生更多的只具有基础性的专业能力,还难以达到行业要求的能力水平;二是在意识能力方面上。按照潘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少了一点匠人精神”。在这一点上,可以想见的是,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技能期间,受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条件限制较大,因而在整体的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而对视频制作的精细化要求偏低一些。与此同时,工作的精细化要求有大量的专业工作重复锻炼作为基础,这点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难以实现的。

此外,在实操的过程中,学生受自身文化等方面能力所限,在影视人类学方面的视野能力也是较为欠缺的。部分学生在正式参与民族影像大师工作室的实际工作之前,对民族文化的了解非常片面肤浅,对许多重要的影视人类学方面重要的理念并未掌握,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了解后,才能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才能掌握影视人类学在拍摄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要求。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目前的情况,我校在处理新闻传播类专业与民族影像志的共建的问题时,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更加重视传统职业能力的精细化培养。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承认的是,我校的教学和实践在教学设备条件方面受制约较大。要解决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考虑通过替代性教学设备采用和提供特定练习素材的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重复性操作能力训练,进而在重复性的操作能力训练中要求更进一步的专业化精细能力培养。

第二,除传统职业能力需求以外,尝试引入部分设计类相关教学能力培养。当前的传媒行业,或者更进一步说整个文化传播行业,已绝不再是“一招鲜吃天下”的状况了。除了传统的采写编隐性能力要求,行业内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要求人才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能力。因此,吸收具有一定艺术修养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必然成为行业的未来趋势。

第三,增加拓宽学生视野的培养活动,加大对学生互联网运用能力的培养。在现有的社会大背景和国家政策支持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呈现出越来越大的活力,也意味着这一行业将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这也就要求了我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要将互联网思维和文化视野的理念加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培养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行业、企业发展,能够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中觅得一席之地。

总之,对民族区域地方院校的高职类专业而言,要能够将学科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相结合,大力尝试将教学成果运用在实践活动工作中,通过以研究成果反哺学科建设内涵的方式,实现教学实践与科研发展的不断推进、转化,从而实现共建、互赢的教学与科研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江华,李德君.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沃爾特·戈德施莱特.民族志电影:定义和解释[A].保罗·霍金斯,编.王筑生,杨 慧,蔡家麒,译.影视人类学原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春芬.不同时期云南民族影像志生产的主体及推动力量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8,16(4):63-67.

[4]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卢芳芳.2017年影视人类学年会会议综述[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7,14(4):128-132.

[6]庞 涛.影像民族志本土化研究的两种路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6):173-179.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专业建设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