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SARS到新型冠状病毒共识的代价

2020-03-30蒋海炳刘思

创业邦 2020年3期
关键词:保险公司阿里巴巴疫情

蒋海炳 刘思

天使投资人、多牛资本董事长支付宝创始员工 蒋海炳如果一个月两个月的影响都扛不过来,创业本身就会有问题,真正重要的是去分析理解疫情带来的政策变化、市场变化,然后想办法去适应新变化。

我2002年到杭州开始工作,说实话,新型冠状病毒从目前来看,规模比当年的SARS要大得太多了,至少从措施上来讲,当时杭州完全没有像现在这样全面小区封锁、全方位防控。我记得当时已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在第一时间被隔离,对他们所在的小区进行全面的封锁消毒,封闭管理,但总共就四五个小区,其他的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大家设想一下,那时没有外卖,没有叮咚买菜,都是社区人在帮他们(被隔离的人)做这些事情,用一个篮子吊着食物从窗户送进去。杭州大概是4个或者5个小区,封锁之后其他的区域感觉除了街上戴口罩的人多一点,行人稍微少一点,其他也没什么影响。我自己当时也没有戴过口罩,印象最深的两件事,一是扎堆去药房抢板蓝根,另一个是大部分医院不开发热门诊。但是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最严厉的时候街上几乎是没有人的。

2003年我加入淘宝时,其实也是蛮凑巧的,当时我是在网站上收到淘宝网发的一个垃圾邮件,当然现在大家不会去看邮件了,但是你可以设想一下,在2003年,你收到一封垃圾邮件,其实是一个非常兴奋的事情。便因此接触到了淘宝网,开了网店,几个月后又通过向马云老师毛遂自荐,加入到了淘宝。

网传非典时期阿里巴巴有一个同事去了广州,回来之后整个公司全部被隔离,但实际上这不完全对,因为至少有一个小分队没有被隔离,这个小分队就是淘宝项目组。马云每做一个重要的新项目都会拉一个小分队出去,在他湖畔花园的家里面闭关,他(马云)有这样的一个习惯,所以淘宝网刚开始做的时候是单独秘密做的,包括域名登记,都没有使用阿里巴巴的信息,外面的人并不清楚,甚至连阿里的普通员工也不清楚背后是阿里在推动这样一个项目,大家都以为是一个个人网站,至少当我收到垃圾邮件时,我以为是某个个人或者小创业公司在做这样一个项目。正是因为这个团队没有被隔离,才高效、正常地完成了项目开发,并在5月份的时候发布上线,湖畔花园从此被称为阿里巴巴的“革命圣地”。

如果一个月两个月的影响都扛不过来,创业本身就会有问题,真正重要的是去分析理解疫情带来的政策变化,市场变化,然后想办法去适应新变化。

所以应该说,淘宝网是阿里巴巴唯一在SARS期间正常工作的一个项目,包括我去面试都没有什么障碍,也没有上班戴口罩。这是当时的情况,大家网上也能看到很多关于阿里巴巴被隔离期间做得非常好的信息,一天时间把任务全部分解好,大家在家里工作,家里的网络全部有工程师安排指导,全部都进入公司的工作流当中。阿里巴巴现在有个节日叫阿里日,是每年的5月10日,其实5月10日就是为了纪念SARS被隔离,就是阿里巴巴整个公司被隔离,所以定的5月10日。每年的5月10日公司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包括公司举行集体婚礼,马云不管多忙,都会亲自主持这样的一个集体婚礼,SARS挺过来了阿里巴巴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换句话说,这是阿里巴巴的第二次生命。

在讲行业之前,我想顺便说一句,我们在网上看到不少消息称,疫情过后很多的公司会很惨,尤其是小公司、创业公司会很惨。我觉得这是事实也不是事实。

为什么这么讲?肯定是整个行业都会受到冲击了,但实际上,因为自己也做创投,对行业也比较了解,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是烧钱的,都是亏钱做的,我有时候开玩笑说,可能这两个月现金流还比以往好一点,还亏得少一点,没有业务做不见得有致命的影响,根本性的影响,有时候情绪性东西的渲染会大于一个现实的情况!

所以我认为,疫情本身对大部分的创业公司没有太大的影响,倒是疫情带来的情绪可能会影响决策。或者换句话,如果一个月两个月的影响都扛不过来,创业本身就会有问题,真正重要的是去分析理解疫情带来的政策变化、市场变化,然后想办法去适应新变化。

未来产业会出现哪些新机会、新产能

从我个人角度来分享一下对接下来行业的一些观察,其实大家在网上肯定能看到很多,自己會想很多,当然每个人看的角度不一样,体验不一样。关于共享经济,我自己也是最早关注并投资共享经济,并且很热衷。我经常跟朋友说,将来不需要汽车了,共享挺好的,希望尽快能够实现,比如无人驾驶汽车的共享。

但是疫情出来之后,大家突然发现,无论如何你得要有辆车,这就是我身边很多人给我的一个反馈。因为你会觉得坐公共交通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有辆车就能多一个带家人远离危险的可能性。所以大家会想无论如何得有辆车,所以电动车市场会加速发展。

说到车,我其实特别的感慨,我们以前讲国有企业传统企业反应慢,互联网公司反应快,创业公司反应快,但是,从这次的疫情来看,我的感觉是传统公司反应非常快、更快,尤其是三家车企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一家是神车五菱,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第二是比亚迪,也是做汽车的,都在第一时间生产口罩推口罩,有时候你觉得不可思议突然跨界过来,但或者这对我们创业来讲,是不是也是一个启发?我们当然是要去坚持一个自己的主业或其他,但当一个天大的机会来临的时候,你有没有可能第一时间去抓住它?

所以我觉得疫情过去之后,可能买车市场会迎来一波小高潮,大家会觉得我一定要有辆自己的车。我刚才说三家车企,还有一家就是吉利。不管是噱头还是真实的,它第一时间就推出汽车用的空滤,是N95的,可以防病毒。所以汽车的配置会大幅度增加乘坐身体安全性方面的配置,尤其是公共运营的车辆。

或者有些忧患意识特别强的人,就希望有一辆车是超级智能化的,当有一天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他希望能够在车里面躲避灾难,他能够在这辆车里面过至少三个月的时间。如果是有这样的一个在困难情况下来帮助你生存的一辆车,是不是会更受用户的青睐?或者说,车上的一些配置装备是不是可以向这方面发展。

现在保险公司值钱就是因为牌照,但是我认为不应该是这样的,至少从这次疫情来看,我们突然发现在特定情况下钱没有用,有钱买不到物资。我认为保险公司也是这样的,比如寿险到期了回报两倍钱,我认为这是没有竞争力的。

下面是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餐饮行业,大家知道,这次餐饮行业几乎是没有还手之力。当然了,像外婆家、海底捞、西贝等是属于超级品牌,在房租上面议价能力非常强,他们有足够的谈判能力,要求甲方要求商场减免租金,但是其他品牌能力沒那么强的,可能就不是这样,所以商场餐饮一定会倒掉一批的。

另外一个其实是我们从前年开始就注意到的,像韩国也好,日本也好,就诞生了大量的“一人食”。我们在想,它会不会影响到中国,当时我们的判断是会,但是会进展比较慢,因为中国的聚餐文化还是根深蒂固的,大家谈生意也好,其他聚会也好,是一定要在饭桌上面的,这好像是约定俗成。

我想各位创业家肯定也是这样,谈事情最好还是当面谈对吧?但是疫情其实是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实验,觉得谈事情在网上也是OK的。那么大家完全不在外面吃了吗?我认为不会的,因为中国社会在外面吃的性价比还是会比自己做要高得多。

所以我们认为外卖和一人食的餐饮会出现一波新的增长机会,但并不是说大家聚餐完全就不去了,人群需求会进一步分化。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是最早的办公室消费领域的投资人,我在2013年的时候自己实验性地推出了办公室零食项目,这一领域的项目后来被便利蜂收购了。其实当时除了办公室零食之外,我还投了办公室的餐饮,当时做的是冷链。如果说要绝对地保证食品安全的话,冷链是能做到的,其他所有的都做不到。

我们当时投餐饮时找一个朋友去聊,他公司有300多人,请了几个阿姨包了1栋楼,在楼里面直接开食堂做菜,他是觉得很好,员工觉得很满意,菜的味道也很好吃,但当时我们判断觉得不对,尤其是对将要上市的公司来讲,第一考虑的绝对不是说员工觉得好吃,第一考虑的一定是安全,谁都担不起这个责任。

所以冷链餐饮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地方,要真的实现安全的供餐的话,就是冷链餐饮这一块,但是投入非常大。

下面一个就是保险行业,我自己十几年前参与的一个项目,叫慧择保险,在纳斯达克上市了,几经生死,算是全球范围内第一家上市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他们是2006年开始创业的,其实大家想想,2006年创业的时候,有谁会想到你几千几万元钱的保险费,会在网上支付?

确实当时不会。其实你有一万种理由选择放弃,但是坚持下来发现,慢慢用户的习惯养成了,这时候你真的就会理解,所谓的战略就是提前站在一个地方挖好坑,等着用户过来。这句话其实从这件事情来看,理解就是非常深刻的,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的保险公司有两个层面的演变。慧择保险,首先它不是保险公司,它是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代理公司,说白了是帮保险公司卖保险的或者帮用户选择保险产品的,价值观主要是后者。

那么,从国外整个来讲,叫作小保险大渠道,保险公司非常多,专业性非常强,它在某些领域里面会做非常牛的精算。但是,没有销售。国外的保险公司几乎都没有销售,全部是通过渠道进行销售的,所以叫作小保险大渠道。那么我认为,中国也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当然,像平安和人寿这是巨无霸,那么除了巨无霸之外,其实中国有非常多非常小的,你可能从来都没听说过名字的保险公司,他们不可能全部自建销售。

保险如果全部是销售驱动的,那不同保险公司的竞争力何在?我认为,保险公司现在竞争力越来越弱,现在保险公司值钱就是因为牌照,但是我认为不应该是这样的,至少从这次疫情来看,我们突然发现在特定情况下钱没有用,有钱买不到物资。我认为保险公司也是这样的,比如寿险到期了回报两倍钱,我认为这是没有竞争力的,这就是理财,而且肯定跑不赢通胀,对不对?

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是英雄的城市,疫情发生以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毫无疑问,国家一定会出台非常政策来帮助武汉恢复生产,武汉的政府官员通过这次疫情也会得到锻炼和迭代,武汉发生跳跃式发展的概率很大。

我认为接下来的保险公司是需要具备对于一些稀缺资源、重要资源的供给能力。比如发生这种疫情情况时,我投保的这家保险公司,它有没有可能给我提供床位?它有没有可能给我整合医疗资源?我认为这个是保险公司要去做的事情。我来投保你,我不是为了20年后我投的钱,你给我翻倍,而且将来有个确定的保障对抗不确定性,这是我的一个思考。

关于大数据行业,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都在弄健康码,跟大家分享一下健康码的原理是什么,健康码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里都装了地理位置的定位的一个插件。这个插件其实你自己是不知道的,它有专门的提供商,在你安装大部分App的时候默认都点同意了随时同步这些地理位置信息,当然苹果可以选择只在使用的时候同步。

目前是用撞库的机制,就是你的手机号码在高危手机库里面去撞一下,有没有跟疑似病人的手机号或者确诊病人的手机号处在同一个地理位置过。实际上,这里面就牵涉一个隐私问题。其实之前大家还是会讨论这个事情,就是当公共需要和隐私发生冲突的时候,包括我们很多学法律的同学也会去考虑这方面问题,但是真的当出现公共危机的时候,隐私还是靠边站,这是价值选择,无所谓对错。

所以我提到叫共识的价值是什么呢?共识好像现在是做区块链里面的一个专有名词,其实不是这样的,其实一直都有共识的概念。但是共识非常难,在正常情况下共识非常难,因为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包括5G的共识也很难,要么就是国家强推,要么就是我说用时间,你可能需要一年、两年、三年。但是,在疫情之下很多共识就形成了。比如出门戴口罩,比如当出现疫情的时候,你的私权利就要让渡给公权力等,这很容易就形成共识。

电子政务的水平在灾难时期直接决定行政能力,我可以非常确定地说,接下来政府会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像杭州、浙江推得是比较好的,有些城市就运行得不太好,所以这块会以非常大的力度快速地来推进,包括区块链的应用。

再就是工作协同模式,我觉得对于我们创业者而言是最重要的!我自己推这个概念其实是推了差不多有两年了,我一直就认为公司的颗粒度会越来越小,会用协作模式来替代雇佣模式,取代雇佣模式,这里面其实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原来公司叫管理和激励,现在需要用工具来衡量大家的工作和业绩,当颗粒度小到个人的时候,我们观察到目前的工商管理体制税务体制是落后的。

其实我们就看到非常多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管理工具,让OA和CRM进行一个融合,很多人都在做,至少我自己投的项目在做这方面的微信客户管理的项目,这个月订单都获得了非常大的增长,有些客户原来是在观望的,近期都是毫不犹豫地下单,问你能不能帮我加快开发?大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些也是共识问题,原来大家还在犹豫,现在线上化大家都要做。

新闻传媒行业,大家说新闻管制会怎么样?我的看法是有关部门看到疫情期间舆论失控,这也是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而我们这个社会的选择是会进一步加强舆论的管制,尺度会进一步收紧。这里面已经占坑的会比较有利,作为风险投资,其中的一个逻辑是,面对价值巨大的灰度领域,先砸钱进去再说,先占个坑,后面的管理模式一定是发牌照,牌照就是门槛,先进去的就优先跨过门槛。

现在也是一样,就是说我们说网上的舆论肯定有大量的黑别人的或者恶意的谣言。那么我们也看到了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确实会来自于一些专业的媒体,那么是不是接下来会给自媒体这个行业发牌照,我觉得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最后,我想还是请大家关注这次疫情的发源地,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是英雄的城市,疫情发生以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毫无疑问,国家一定会出台非常政策来帮助武汉恢复生产,武汉的政府官员通过这次疫情也会得到锻炼和迭代,武汉发生跳跃式发展的概率很大,我号召大家关心武汉,到武汉去发展。

猜你喜欢

保险公司阿里巴巴疫情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小保险公司不靠谱?理赔难、易倒闭?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香港保险公司过往5年部分产品分红实现率
Lévy市场下保险公司的最优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