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心医学”教学模式在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2020-03-30冯高科吕永楠蒋学俊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双心医学生心血管

冯高科 易 欣 吕永楠 耿 晶 蒋学俊

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是研究和处理与心脏疾病相关的情绪、社会环境及行为问题的科学[1]。“双心医学”模式是伴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转变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学科[2]。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激增的社会信息给当代人带来生活的富足和便利外,也带来了冲突和矛盾。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日显落伍,不能满足现代人“身心健康”的要求。在心血管专科领域,这一理念也并未被很好地普及和落实,许多医生对这一诊疗模式目前仍处于懵懂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医务人员在执业中重“心脏疾病”,轻“心理疾病”, 重“客观检查”,轻“主诉问诊”,重“手术药物作用”,轻“人文心理治疗”等现象。究其原因 ,这些问题都是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忽视对从业人员“双心”诊疗能力培养所导致的[3]。相比较而言,上述问题在心血管领域显得更为突出。因此,本文立足心血管临床实践教学大纲,建立完善的具有代表性的双心医学模式,完善医学生的临床培训和评价方案。在双心医学模式的指导和带教过程中,以相应的临床病例为基础,使用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并评价教学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分组:选取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3级本科生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学生自愿参加。随机将两个班级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本科理论课程和临床实践带教模式,教授学生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内容及常规临床带教。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双心医学模式全面教学内容。

双心医学模式全面教学内容包括:(1)双心医学理论教学:包括8个学时的理论授课。内容涵盖:心血管疾病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的特点、临床心理疾病的成因,“双心”疾病表现形式,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精神情感障碍的出现时机,精神心理问题的影响,心血管领域精神心理疾病的防控对策,心血管医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典型案例来激发医学生对开展双心医学模式学习的理解和兴趣,同时结合《健康评估》部分章节的内容,包括对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和其他常见的精神疾病(躯体障碍、睡眠障碍、药物依赖等)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识别和干预,医患间有效的沟通技巧等。将以上的内容融入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每个环节中。(2)双心医学临床带教:包含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双新会诊、双心治疗、双心康复的临床实践应用。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Zung自评焦虑量表(SAS)的学习及临床实践应用评估。

2.双心医学教学效果评价:(1)双心医学理论考试评分:在医学生入组时及观察结束时分别针对双心疾病的诊断、诊治及康复进行相关理论考试,采用选择题试卷(100分制)进行理论知识评价。(2)双心医学实践考试评分:从笔者科室选取中级职称的主治医师作为双心疾病标准化病人对医学生进行模拟病人诊治及康复的评估。通过选取3名心血管专业主任医师作为评判专家进行打分的方式对各组学生进行双心医学学习成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从医学生对标准化病人处理的以下几个方面打分(每项满分20分):①双心疾病诊断;②病情告知的医患沟通技巧;③相关检查和治疗的术前谈话方法;④焦虑、抑郁、急性应激等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处理;⑤慢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对以上5个方面列出调查项目,将收集到的打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3)临床带教评分:在教学结束时带教老师通过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临床表现,进行评估打分:①对学生双心医学诊断运用情况满意度;②对学生双心医学治疗方法满意度;③对学生双心医学谈话满意度;④对学生双心医学康复策略满意度;⑤对学生双心医学实践程度的综合满意度;分别进行打分,非常有效(3分)、有效(2分)、效果不明显(1分)、无效(0分)。

二、结 果

1.一般资料:对照组纳入45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6例,年龄21~27岁,平均年龄23.18±1.78岁;实验组纳入4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8例,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3.20±1.31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

2.双心医学理论考试结果:两组学生双心医学理论考试结果比较显示,入组时对照组同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40±7.56 vs 59.09±7.46,P>0.05,表2),观察结束时实验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91.39±5.40分 vs 73.82±7.71分,P<0.01,表2)。

表2 两组学生双心医学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分,

3.双心医学实践考试结果:两组学生双心医学实践考试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结束时实验组学生实践考试成绩在各个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3)。

表3 两组学生双心医学实践考试成绩比较 (分,

4.临床带教评分结果:在教学结束时带教老师通过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临床表现,进行评估打分,结果显示,观察结束时实验组学生评分在各个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4)。

表4 两组学生临床带教评分比较 (分,

三、讨 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压力的增加,精神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4,5]。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合并存在精神心理问题,两种疾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导致疾病恶化。由于疾病牵涉两个学科(精神心理学及心血管病学),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容易导致误诊、误治[6,7]。由于医学教育、医疗体制及就医观念等原因,我国综合医院开展双心医学服务仍存在一定问题。由于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医学教育中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课程得不到重视、课时少,继续医学教育中,也较少列入心理卫生方面的内容[8,9]。因此,综合性医院的临床医师缺乏心理障碍类疾病的专业知识,不了解精神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的密切关系。在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时,可能出现无法正确识别及处理,导致病情延误。同时,为了查明病因,开展大量不必要的检查,浪费卫生资源,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失,很多医患纠纷、医患关系也由此产生[10]。

本研究重点调查研究笔者医院现有的学习模式,并进行思考,以心血管专业特点出发,采取将对病人心血管疾病诊治和心理疾病诊治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医学生的思维培养,探讨并找出合适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的方法,能够长效的提高医学生采用双心医学模式对待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将这一模式扩展到其他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的学科教学中,真正帮助学生提高疾病诊治的综合运用能力。针对性强,强调面对心血管疾病,医生需要具备双心医学的能力去更好地诊治患者疾病,根据学科特点不同进行因材施教的医学教育理念和思想。

本研究结果显示,“双心医学”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将弥补学生双心医学知识体系不足,提高学生的双心医学知识和临床应用实践。双心医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帮助临床带教老师更好地解释众多双心疾病患者的诊疗方案,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进行改进,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医学生对双心医学的了解和认识以后可以更多的服务双心疾病患者,并且同样可以将双心医学理念扩展到其他疾病的诊治工作中。双心医学教学模式是心血管疾病临床带教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

笔者期望“双心”医学的发展能够突破传统模式下所形成的思维定势,能够带动更多未来合格医师的成长,也知道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科技知识和人文素养之间保持平衡。同时笔者期望和呼吁在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的回归,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如果没有人文内涵和哲学思考两个“翅膀”,现代医学不可能腾飞。回归不是复旧,回归本身也是创新,因为只有人文的回归才能使现代医学科技在临床应用体现人性化、理论化和规范化。

猜你喜欢

双心医学生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病”的临床应用
双心医学模式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双心门诊”的双重呵护
“双心”医学模式下心外科医师培养的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