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天长模式”
——合肥工业大学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新探索

2020-03-30刘晓平

关键词:天长产学研协同

刘晓平

(合肥工业大学 产学研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合肥 230009)

一、新时代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与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推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科技创新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任务进一步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强调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对高校科技发展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十九届四中全会“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明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主要问题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提升产业链水平,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困扰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各级人民政府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之行动必需。

高等院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优秀人才资源的重要结合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3],其中,社会服务职能是其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十二·五”期间,合肥工业大学先后与安徽省16个地级市人民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形成了立足江淮大地,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的多层次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彰显了工科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4],不忘工业报国之心,牢记创新发展使命。

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但仅有技术创新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政府的引导,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和协同创新。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但不能演成服务社会的独角戏。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探索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服务社会新方法、新道路和新模式,是摆在现实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合肥工业大学“天长模式”的探索与发展

合肥工业大学在政产学研合作的探索与创新历程中,始终坚持走自我“差异化模式”创新发展之路,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研成果及转化应用成效显著,为学校自身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驱动[4]。学校一直在探索科研与教育的融合问题、科技与经济的融合问题、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等长期困扰政产学研领域的问题。科研活动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时间周期性等特点,需要人、财、物等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政产学研活动更是在科研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性、多主体性、多目标性等特点,可见政产学研活动是复杂的协同创新活动。

合肥工业大学“天长模式”源自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徽省滁州地区天长市的政产学研合作实践,其结果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综观该模式的实践过程,笔者认为该模式是一种基于协同创新理论下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其机制是以政府/大型企业的“产业创新引导资金”作为抓手,构建一种多主体之间的主体协同、战略协同、知识协同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达到多主体目标的合作共赢。总体来说,“天长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特征之一:合作主体层次高 合作主体的层次应在所支配各类资源的顶层,能基于顶层设计来进行所属各类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天长模式”的主体是高校、区域政府和地方经济体,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是以“政府为引路人、企业为出题人、高校为答卷人、市场为阅卷人”。其中,高校通过多学科全面发展以及多学科方向交叉发展,充分利用及整合其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知识资源优势,其基本架构如下页图1所示。

政府作为引路人,在整个主体协同中占据最关键地位,政府在科技活动中的担当,政策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履行协议的严肃性等都决定着“天长模式”的成败。

天长市委、市政府在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行列的成绩下,始终坚持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十二·五”期间,天长市的仪器仪表、新材料、电子元器件等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国的特色产业基地。在新经济时代下,产业转型升级、调转促的压力凸显。例如,天长市秦栏镇工业园区集聚200余家的中小型企业,可生产4千余种遥控器、充电器等低端电子产品,占领国内二级市场70%以上份额;存在产品缺乏核心技术、企业创新意愿匮乏、同质化恶性竞争、产品安全事故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天长市政府通过组建天长市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设置产业引导资金,出台相关政策等一系列方式促进校地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勇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路人。

图1 “天长模式”的基本架构示意图

(2) 特征之二:科研活动有组织 “天长模式”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主命脉,聚集学校和政府资源,将企业共性技术需求“传导”回学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第一线,通过技术、产业、资本和市场有组织地融合,实现多目标共赢。其基本协同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天长模式”有组织的协同过程示意图

“天长模式”中,各主体方通过有组织地整合内部资源,更新自身内部知识储备,进行有效的知识协同。具体来看,企业作为能直接利用技术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市场主体,在政产学研合作中占据关键地位;高校作为智力资源以及创新团队的重要集中地,是政产学研合作的源动力;政府作为市场的宏观调控者,引导和推动着政产学研的合作进程。在多方主体协同合作的过程中,面对企业所产生的创新需求以及重大技术难题,高校利用其技术支撑为其提供一系列研发平台,进而推动企业与高校的无缝合作。同时,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以及产业引导资金来支持区域经济体的创新发展,而企业实时解决的技术难题会促进技术创新而起到行业引领作用,推动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可见,“天长模式”中各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是有组织的科研活动,主体间通过优势互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进程,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3) 特征之三:任务目标最统一 在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多任务目标的统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企业、高校、科研团队以及政府在各自任务目标上的差异性,可能会限制合作过程中的人才交流和深度融合。具体来看,企业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达到其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高校的任务目标是侧重于培养优秀人才,提升其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发挥其服务社会的职能。科研团队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建立高绩效团队,在资金支持下进行课题研究或科研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政府的主要任务目标则包含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进程,完善市场法制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天长模式”中,为了增强各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企业的目标、政府的目标、高校的目标、团队的目标均在有组织科研活动下,统一于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在“天长模式”下,合肥工业大学与天康集团、华林磁电等企业合作的“高性能数字式流量传感器测量系统研发”“宽频带电磁吸收体系列产品的研制”产业引导资金项目均已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在天长市首批产业引导资金项目的执行中,企业已经投资研发与实验室建设经费700余万,工艺设备400余万,研发材料100余万,共计拉动企业研发投入约1200余万;随着后续生产线产能的扩充,将新增产品销售亿元以上。

在产业引导资金合作基础上,合肥工业大学积极加强与企业联合参与政府计划类重大攻关项目的申报及横向委托项目合作,与安徽电缆合作申报了2017年省科技重大专项,获批项目资金400余万元。同时,学校注意与地方政府共同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智库建设、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制定了《天长市-合工大产学研重点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柔性引进了10多名合肥工业大学教授作为天长科技创新专家库专家;开展了天长电缆材料、电子元器件、电气配电装备三个行业智库研究;共同举办了天长首届院长论坛、天长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学校还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产学研工作紧密结合,创新性地提出了“党建结对子”的党支部建设举措,学校科研院党支部与天长市科技局党支部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开展结对子学习活动。

综上可以看出,在“天长模式”中,政府、高校以及各经济主体之间明确自身地位,从长远利益以及整体利益出发,在协同各自任务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共同的任务目标,保证了政产学研合作进程的顺利进行。

三、合肥工业大学“天长模式”的辐射与发展

“天长模式”探索打破传统的点对点、碎片化、无统筹、无计划政产学研合作做法,形成面对面、有规模、有统筹、有计划的技术转移新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安徽省主要领导的高度认可,要求学校积极复制新模式,做出新贡献。在全省各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推动下,“天长模式”已逐渐辐射到省内多个地区,与当地的产业结合,拓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崭新形式。

根据长丰城市功能区建设的规划与产业特色,合肥工业大学与长丰县人民政府于2017年9月签订协议,聚焦于长丰的新材料、智能制造、家居家电、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政府设立产业创新引导资金每年度300万元,点面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在安徽省经信厅的指导下,合肥工业大学于2017年11月与临泉县共建产业创新平台暨技术转移分中心,政府设立产业创新引导资金每年度500万元,聚焦当地的化工医药、脱水蔬菜、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天长模式”与“科技扶贫、精准扶贫”相结合;含山是知名的华东铸造之乡,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合肥工业大学于2018年6月与含山县签署《共建合肥工业大学-含山铸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协议》,政府设立产业创新引导资金450万,着力打造高新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中心、公共技术服务等平台。

“天长模式”在实践中,还拓展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专项合作模式。2018年10月,合肥工业大学与物流龙头企业深圳今天国际签署《共建智慧物流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院协议》,企业设立每年度不少于200万元的科技合作经费,在物流软件、物流管控、物流建模、物流可视化系统等研究方向上开展工作。

在安徽省科技厅的指导下,借助全省大院大所创新政策,2019年5月,合肥工业大学与蚌埠市人民政府签署《合肥工业大学与蚌埠市共建产业创新平台及引导资金协议》,蚌埠每年投入不少于800万元蚌埠产业创新引导资金,其中不少于300万元用于硅基材料、生物制造、智能装备、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攻关,剩余资金用于产业创新类项目。这一合作标志着“天长模式”首次由县级区域跃升至地市级。

三年来, “天长模式”在全省多个地区获得创新性的拓展与推广,学校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技术革新的重要策源地,每年设置的产业创新引导资金规模已达4750万,成为学校重要的政产学研合作资金的稳定保障。近年来“天长模式”实施项目情况见下页表1。

表1 “天长模式”项目情况

在产业创新引导资金的支持下,合肥工业大学优势科研资源与地方主导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协同合作,共同研发并转化了高性能数字流量传感器及宽频吸波材料的相关技术、核电用特种电缆、高强度低应力汽车压盘灰铁件生产工艺及关键技术,企业投入研发经费总计近亿元,有效促进了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这些科研成果及其产业化充分体现出了合肥工业大学“扎根安徽、工业报国”的使命担当,学校因此荣获中国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2019年1月,合肥工业大学与天长市人民政府签署《滁州天长市人民政府-合肥工业大学深化校地全面合作协议》,“天长模式”进入升级版——基于校内虚拟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形式的合肥工业大学天长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打造“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产业化孵化”的创新链融合的一体化平台。以研究院为载体,设置了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平台项目、创业项目等系列引导资金的支持,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创新创业-科技金融”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贯通。其中,校内虚拟创新平台是产业技术的创新集成化团体,区域创新平台是区域经济科技成果孵化的创新高地。前者是以某一学科为主导联合其他学科共同组建的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平台,成为服务政产学研合作的主干力量,后者是为满足区域经济中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等,在当地建设的具有一定物理空间、实验测试环境,能引领产业技术发展,提供产业化成果的创新平台。校内虚拟创新平台将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以及人才团队优势,在区域创新平台中源源不断地产出高新技术成果;科技成果通过科技金融服务,在当地的产业孵化器中进行培育,并不断走向产业化,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合肥工业大学“天长模式”的总结与思考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天长模式”也需要不断发展,特别是多层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方面,只有这样,“天长模式”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更加优化完善。

(1) 抓两头促中间,多层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抓两头促中间”是通过针对性的措施,提升企业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主导地位的有效办法。其中,“两头”包括一大一小,“大”指的是承担国家战略的国有大型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小”指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中间”是指传统规模以上企业。通过“抓两头促中间”,促使国家大型企业充分发挥其资源、规模、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面向国家战略进行创新发展,进而带动其他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孵化与提升,激发中游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其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由此,使得各企业共同努力,实现多层次全方位服务于国家战略的目标。

(2) 打破体制机制藩篱,形成共生生态 体制障碍是制约产学研多方主体深入合作的重要因素。创新体系是全链条的,需要多主体、多方位的全面合作,而源头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方面的断层会直接阻碍产学研合作进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在人事评价、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等方面明显的制度差异,限制了各主体之间的人才交流与深入合作。高校与企业体制不同,高校的各项体制导致其更看重论文和课题数量,而对实际的成果转化率并无考核要求,从而高校与以产品和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较难协同[5]。因此,产学研的合作进程仍受制于各主体间存在的制度协同障碍,造成主体间缺乏深入交流,很难实现真正的长期稳定合作,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形成政产学研共生生态势在必行。

(3) 立足“天长模式”,继续探索升级之路 科技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校应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集聚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氛围,巩固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在政产学研合作进程中,应进一步明确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协同创新模式,组建协同创新群体,以协同创新模式为合作纽带,促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6]。

合肥工业大学“天长模式”是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有益探索,是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初步实践,未来学校将在不同层次上、不同主体间深度思考,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促进合肥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

致谢:感谢合肥工业大学科研院、天长市委市政府、天长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和同仁,在探索与践行合肥工业大学“天长模式”中所体现出的担当与付出的汗水。

猜你喜欢

天长产学研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关于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表彰决定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安徽天长 建试种基地育优良品种
A Little Bird Told Me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卜算子·家山春